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情景化、議題式、大單元式教學為思政課注入了活力,但思政教師卻把很多精力和心思花在了追求教學“套路”上,忽略了追求真理應該有的態(tài)度,使得思政課很難“入心”。基于此,思政教師應真誠對待學生、職業(yè)及信仰,以真誠換真心,以真誠傳真理,方可收獲更多。

一、真誠對待學生,讓真知走入心田

真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法寶”。教師真誠對待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接受教師的教育,新時代的思政教師要做好以下兩點。

一是真才實學。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政教師要讓學生心服口服,必須具備深厚扎實的思政知識理論功底,不僅需要掌握教育學、政治學、歷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還要涉獵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同時還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將難懂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聽得更明白。倘若照本宣科,視野狹隘,一問三不知,不但會使學生對思政課喪失興趣和熱情,也會使自己失去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二是言傳身教。教育從本質上講是對被教育者施以影響,是有思想延伸和行為示范意義的,最為直接的影響是可以改變學生的判斷和認知。思政課教學要警惕“精包裝”,適度保持“原生態(tài)”,不完美的真實比“太完美”的刻意更珍貴。特別是思政教師,不但需要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給學生起到示范與榜樣作用,但是示范與榜樣并不是要“精包裝”自己的言行,而是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在工作當中展現(xiàn)生命最本質的狀態(tài)與人格,做一個有血有肉的施教者,方可引領學生觀察世界和認識人生。

二、真誠對待職業(yè),讓真情融入教學

思政教師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除了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和與時俱進的學習品質之外,還應具備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善于研究的品質,能深刻把握政策等。緊緊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只有這樣,教育教學才能真正轉化為基于價值驅動的內生選擇和使命“自為”,才能避免教育教學流于單純的業(yè)務范疇。

思政教師要在職業(yè)中傾注真誠的感情,能以豐富的形式串聯(lián)活動,這樣便于學生更直觀、生動地了解和記憶,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做到曉之以理。同時,思政課具有“講道理”的特性,如何讓“道理”不那么枯燥呢?那就必須加入情感,讓道理充滿溫度,讓理論擁有生命,進而做到真正入腦入心,深入學生靈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他為什么對焦裕祿同志一往情深,就是因為他當時上學時的老師在講述焦裕祿同志事跡時幾度哽咽,真正達到了以情感人的效果,這堂課對他的影響至深至遠。這啟發(fā)思政教師應在用情用心用力、落小落細落實上下功夫,因為只有加入人的思考、理解、感悟,情感才會在心中涌動和生根發(fā)芽。最后使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yōu)秀課程,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強有力的引導和支撐。

三、真誠對待信仰,讓真理閃耀光芒

一些教師過于追求外在的物質利益,忽視了內在的思想道德建設,存在著自身“信仰弱化”現(xiàn)象,對自身的職業(yè)認同感不高等問題。而作為新時代的思政教師,應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認識到思政課的社會價值,保持定力,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做到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信仰的確立源自理論學習、理論確信及對理論付諸實踐的信念。要真正解決思政教師的政治信仰,首要問題是要真誠對待信仰,真學、真懂、真信。共產(chǎn)主義導師馬克思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的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寧愿犧牲自己也要為人類指明前進的方向。作為新時代的思政教師,如何真誠對待信仰這一問題,關鍵是持之以恒地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除了閱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書本之外的生活當中實踐馬克思主義,自覺傳播馬克思主義,并能主動地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作斗爭,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因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艱辛的過程,也是任何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經(jīng)歷的成長之路。

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真誠做好引路人,真誠對待學生、職業(yè)及信仰,憑借精神、思想、智力、知識等方面的優(yōu)勢給學生以深切關懷和價值引導,使學生在其最美好的年華,在學校教育、老師教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過程中,盡早地建立理想信念、人格世界、知識結構、能力層次相對均衡有序的生命大格局。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