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的路徑選擇
作者:■文/單海英
發布時間:2023-10-10 16:01:4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課程思政”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進教育綜合改革過程中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實踐探索的創新。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使命,再次明確并要求落實,思政教育在教育領域的地位更加彰顯。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人文性學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深刻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把課程思政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實踐中。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其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實現立德樹人,“育人”先“育德”,要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它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從課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過程來看,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的同向同行,實現協同育人。課程思政本身意味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即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導向性課程。在小學語文的學科知識內容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育人資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中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圍繞出成績這一目標,很多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成績的提高上,忽視了語文學科舉足輕重的育人功能。“德智體美勞”中,“德”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也有人說“德育不合格的學生是危險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語文課程除了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外,還要培養孩子的德育,同時肩負起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只有這樣,才能落實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精神,才能真正在語文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將課程思政在語文課堂中落到實處。可以說,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落腳點。
第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通課程思政,體現“文以載道”的傳統文化理念。在語文教學中,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倡導以德感化、以情動之的教育方法,是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綜合體現,它所包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徑,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應用價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第二,挖掘思政元素,活躍語文課堂。“課程思政就是要挖掘、發揮各門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只要善于揣摩和把握,都能夠成為課程思政的融入點。語文是真善美的載體,作為教育者應該抓住這個根本,實現語文教育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運用課程思政理念對小學生進行語文教育,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啟蒙教育。語文教師可以從字詞、課文中挖掘思政元素,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明確語文教師的崗位職責,與思政專業教師合作,在開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以先進的課程思政思想為基礎,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實到每一節課和每一位學生的身上。
第四,以語文的人文屬性加深學生的思政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新課標的落實,對于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要求也有了一定變化,除了要講授小學生相應的知識以外,還要加強對小學生思政素養的培育,需要明晰課程思政理念的關鍵意義,繼而采取無痕化的方式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
三、小學語文教學融通課程思政的路徑與方法
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語文作為一門思想性、人文性學科,與課程思政是一對孿生姐妹,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課程思政,既是教書育人的題中之義,也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融合思政教育,從而達到傳道授業、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
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提前做好設計,注重教學內容的情境帶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語文教學與德育引導的相互交融。為了進一步在小學語文授課活動中運用思政理念,教師要注重與實踐生活相鏈接,高效培育學生的思政素養。如在低年級段要以識字為主,在高年級段要以課文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相輔相成,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
(一)在教學目標確定中,落實課程思政理念
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的,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備課時,教師要在充分掌握教材、熟悉學生特性的基礎上,著眼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同時針對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到語文學習過程中,確立課程知識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點,做到有的放矢、有機統一。如一年級語文上冊前言第1頁為《我上學了》,第2頁為《我是中國人》,第3頁為《我是小學生》,第4頁為《我愛學語文》,然后從第5頁開始安排“識字”。《我是小學生》這首詩歌的最后一句是“長大以后要為祖國立功勞”,顯而易見,小學語文的啟蒙教學是以德育為切入口,把課程思政融入啟蒙教育的第一課,在確定教學目標上首先應該體現的是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告訴學生“我”現在已經成為一名小學生了,我是中國人,長大以后要為祖國做貢獻、立功勞。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從啟蒙教育開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的自覺意識,這也是課程思政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二)在字詞教學實踐中,注入課程思政元素
想要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授課活動中注入課程思政元素,就要依據學生的年紀特性來設計教學,以此保證這一理念的運用可以與學生實際狀況相符。基于現實情況來看,小學生年紀較小,思維能力也在發展中,對于思政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無法深入理解,因此教師就要采取形象化的手段來完成授課。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提前尋找一些與思政內容相關的案例視頻,在授課時引領學生觀看,這樣不僅可以匯聚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將抽象的內容具象化,便于學生理解。進入小學,學生面臨的是識字的啟蒙教育,教師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字形結構和筆畫順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記住字的意思及會組詞乃至成句。
第一,在漢字溯源中,滲透傳統教育。小學生一般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一年級上冊“識字”單元的生字是“日、月、水、火”,因年齡特點,學生往往會求助教師為何“日”要那么寫,“月”要這樣寫,教師可順水推舟,在教會學生寫這四個生字外,拓展延伸教學內容,教育學生初步了解象形文字,了解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樣在培養學生識字興趣的同時,又引導他們感受中華文明的延續性,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
第二,在組詞聯想中,貫穿思政教育。記住字的意思,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字嵌入詞組、句子中,或者通過聯想加強記憶。比如:認識“峰”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組詞“山峰”,然后聯想“蜜蜂”“雷鋒”,為了區別這三個字可以這樣說:“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山峰”),自覺保護小昆蟲(“蜜蜂”),從小向英雄人物學習(“雷鋒”)。這樣既能幫助低年級學生分辨字形,便于他們識記,又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三)在教材資源挖掘中,達成課程思政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經典之作,其中有感人至深的情節,有英勇豪邁的故事,也有表達愛國情懷的詩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準課文與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細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分層設計,把思政教育具體化。
一是理解文章主旨,融入課程思政。為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滲透,語文教學不但要從字詞層面挖掘思政元素,還要讓學生通過理解文章主旨,領悟其中的學習意義。《日月潭》是一篇寫景文章,描繪了我國寶島臺灣著名風景區日月潭的美景,教學中要通過讀中悟情,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感受日月潭的瑰麗風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產生對祖國寶島臺灣、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是分析創作背景,滲透課程思政。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分析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及經歷,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如在教學《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中,教師可以先分析課文作者宋振蘇及其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這么小、這么可愛、這么愛學習的小男孩為何生活在監獄中,讓學生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是鑒賞人物形象,貫通課程思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鑒賞,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的思政知識。《小英雄雨來》《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這些文章中的英雄人物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切入點。為更好地實施課程思政,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特點,讓學生各抒己見,在交流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是剖析典型元素,引入課程思政。小學語文教材里許多文章的典型元素,無不體現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開國大典》這篇文章記敘了開國大典的盛況,真實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時刻,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表達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感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學中,在引導學生了解開國大典進行順序的基礎上,深入剖析“大”這個典型元素,讓學生體會作者圍繞“大”來做文章,通過事件之“大”、場面之“大”、熱情之“大”、意義之“大” 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
五是鑒賞詩詞古文,挖掘課程思政。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思政教育內容,其基本指向是如何做人,與當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契合。《兩小兒辯日》的文章告訴我們,即便是博學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石灰吟》的文章告訴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嚴峻考驗,都應該從容不迫,視若等閑,在國家危難之際,我們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勇氣。
六是抓住寫景美文,領悟課程思政。三年級語文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描述了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很好的地方,體現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美麗的小興安嶺》旨在引導學生體會小興安嶺四季之美,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教師要利用課文中的圖片向學生傳達生態文明思想,教會學生欣賞美景,熱愛并保護大自然。《只有一個地球》《一個村莊的故事》主要教育學生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育人效應。
七是思政教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師要把平時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活動,要把知識和道理設計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進入情境,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情境教學中,學生的感悟最深、理解最透。做好思政教育融入語文課堂工作,教師的“情懷要深”“入手要淺”,要“愛學生、愛職業、愛課程”,通過“小故事”講“大道理”,讓學生明白該做什么、該怎么做,讓每個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人人都成為正能量的傳遞者。
總之,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積極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尋找德育觀點與語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建立二者之間相互轉化的錨點,以此幫助學生在課程中更加快速地理解德育價值,從而實現課程對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的責任。語文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和精心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學,與思想政治課相協調,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府谷鎮學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