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縣域培智學校校本課程探索與開發
作者:■文/張占平
發布時間:2023-10-08 16:18:0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陜西省眉縣特殊教育學校立足于西部縣域培智教育發展實際,通過構建一套適宜于西部農村縣域培智學校的課程體系,編寫一系列培智教育校本教材,探索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促進特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以使培智學校管理更加精細化。
一、西部縣域培智學校校本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完整
培智學校功能部室多、課程類型多、內容龐雜、相互交錯。但目前有些學校只開設了語文、數學等文化課,教學內容不是難就是簡,不是無從下手就是率性而為,不少學校還停留在“看護孩子”層面,缺少文明禮儀、安全衛生、生活自理、習慣養成等生活常識和地方特色、個別化訓練、職業技能、社會實踐等專業課程。
(二)教材不全面
2007年教育部印發了《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16年教育部發布實施《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審定培智教材陸續發行,但目前只有三種,遠遠不能滿足培智學校教育教學需要,所以必須用校本教材來補充,以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標準。
(三)個別訓練不重視
智力障礙學生身心特點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有的語言存在障礙,有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感覺失調,有的精細動作差,有的大肢體運動能力差……這就需要先評估后教學,針對每個學生的殘疾類型和程度,康教結合、缺陷補償、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地設計個別化訓練課程,給每個孩子最適合的教育。但目前大多數縣域培智學校受普通中小學教學影響,存在重文化課學習輕個別化訓練傾向。
(四)地域特色不鮮明
西部地區農村生活、風俗習慣差異大,地域特點鮮明。但目前,各培智學校只簡單開設國家一般課程,沒有探索開設體現地域特色的地方課程,這遠遠不能滿足長遠發展需要。因為,國家一般課程體現的只是最基本的認知和技能需要,難以照顧到每個地區和每個學生,如果沒有體現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加以補充,培智教育就難以接地氣,更難以做到因地制宜,以生為本。
(五)課程實施不規范
辦好特殊教育的關鍵是教師。目前培智學校教師大多為普通學校轉崗而來,欠缺專業的特殊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鍛煉,加之又深受普校教學習慣影響,容易遵循普校上課習慣與內容安排教學,帶有一定盲目性,把教孩子變成了“看孩子”,上課“臨時起意”,缺乏邏輯性與科學性,教學過程隨意性大,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
二、西部縣域培智學校校本課程存在問題的解決方式
針對培智學校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從培智教學、學生發展、融合教育需要出發,遵循緊扣課標、補償缺陷、適應社會、利于就業的原則開發一套完整的適合于培智教育的課程體系。
第一階段:嘗試探索。學習借鑒優秀學校做法,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嘗試開設家政、心理、語訓、烹飪、感統、串珠、康復等個別化訓練課程。
第二階段:開發完善。組織教師深入學習,依據課程標準編寫一般課程及選修課教材,使國家課程得到全面完善;不斷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豐富個訓課類型;增設烹飪、情景、感官、蒙氏、個訓、律動、美工、康復、家政、洗車、閱覽、計算機、獼猴桃種植等職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課程。
第三階段:檢驗推廣。因為筆者所在校是寶雞市區域內培智教育起步最早的,所以相繼成立的陳倉區特殊教育學校、鳳翔縣特殊教育學校、岐山縣特殊教育學校來校參觀學習,學校的校本課程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
三、西部縣域培智學校校本課程的變化
(一)課程體系變化
培智教育課程設置應體現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生活適應與潛能開發相結合、規定性與自主性相結合原則,筆者所在圍繞生活適應這一核心,以一般性課程為基礎,穿插個別化訓練課程,補充職業技能課程,點綴實踐活動課程。構建了功能上相互補充,空間和時間上相互穿插,全方位、立體式的課程體系。
一般性課程:生活語文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生活數學增強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生活適應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識,掌握必備的適應性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勞動技能使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繪畫與手工促進學生的手眼協調,培養動手制作能力,提高審美能力;運動與保健發展學生的體能,開發潛能,促進功能康復和補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唱游與律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于生活的熱愛。
個別化訓練課程:心理疏導通過對情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進行疏導,使其情緒得到有效抑制;康復訓練通過對腦癱兒童進行訓練,促進其肢體康復;感覺統合訓練通過訓練使學生前庭覺、本體覺、觸覺等感覺失調得到改善;蒙氏教學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訓練通過語言訓練儀對發音不準、言語困難學生進行矯治;多感官訓練通過波運動游戲、手掌感知游戲、音樂互動游戲等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進行刺激,改善學生手眼協調能力、注意力;自閉癥干預訓練通過一對一的訓練,促進自閉癥學生的教育康復;手工串珠是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精細動作的能力。
職業技術課程:洗車組學生練習洗車的流程及要領;烘焙組學生學習面包、蛋糕、桃酥的制作流程和用料配比;烹飪組學生學做煎餅、油餅、餃子和主食制作、家常炒菜;陶藝組的學生學習簡單陶器的拉胚、繪圖、上釉、燒制技藝;獼猴桃、瓜果種植組學生學習獼猴桃瓜果蔬菜的施肥、授粉、疏果、修剪等技能。
社會實踐課程:生活自理課提高學生自理自立能力,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生活體驗課訓練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能力;外出研學課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社會的美好;陽光少年評選激勵學生自我提高,積極進取;安全教育課培養學生自救、自護的安全意識和能力。
(二)課程實施變化
一般性課程:學生每天上7節課,第一節課到第五節課統一上一般性課程,一周總計上24節課。
個別化訓練課程:在上一般性課程的同時,安排專業教師根據評估結果,在全校范圍內選取言語、注意力、心理、感覺、運動、情緒和認知等方面有缺陷和障礙的學生,開展“一對一”個別化訓練。
職業技能課程:每天的第六和第七節課,把全校學生根據興趣和潛能編入美工、舞蹈、經典誦讀等興趣小組或烘焙、陶藝、烹飪、種植、洗車、家政等職業技能訓練小組進行培訓。
社會實踐課程:由不同教師擔任,如生活自理課程由生活教師在飯后和就寢前指導學生落實;生活體驗課程由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自行安排,每學期不少于4次;外出研學課程由學校統一組織每學年一次;陽光少年評選、安全教育、文明禮儀、美麗家鄉等課程由班主任、政教處、科任教師通過晨會、班隊會、課堂教學落實。
四、西部縣域培智學校校本課程成果與反思
(一)校本課程開發創新點
一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培智學校課程體系。首先通過一般性課程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其次通過個別化訓練課程補償學生缺陷,最后通過職業技能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生存自理能力,為學生今后融入社會奠基。
二是編寫了一系列培智教育校本教材。緊扣課標,遵循培智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經過探索和實踐編寫校本教材,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依據。
三是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學校在學期初對全體學生的語言、運動、感知、認知、社交、生活自理六大領域能力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由教師制訂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期末再對六大領域能力進行復評,對比兩次評估結果,結合期末各科檢測成績認定教師的教學質量,納入績效考核,提高教師的質量意識;對學生評價可以采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從學習、生活、文明、藝術、自主管理五個方面開展綜合評價,激發學生進取的動力,增強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的信心。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效
一是學生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智力殘疾學生衛生臟亂差、行為習慣散漫也得到一定改變。絕大部分學生會簡單的數數、計算、閱讀、寫字,并掌握一項職業技能。
二是教師的專業素養明顯提升。狠抓校本培訓,每周安排教師上公開觀摩課,教研例會開展課程開發、教學心得、課題研究等方面的交流,期末組織教師編寫、講評校本教材;每學期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教師業務學習,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三是學校的管理更加精細。學校建立各項民主、規范、高效的管理制度,實行崗位聘任制和績效考核制,堅持校務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四是創建陜西省示范特教學校。經過師生的不懈努力,筆者所在學校被授予陜西省特殊教育示范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成果也受到贊譽,發揮出引領示范作用。
(三)反思
首先是教師數量配備不足,專業教師缺少,造成部分個別化訓練課和職業技術課教學效果不佳,今后需繼續加強教師培訓,積極招聘專業教師,提高課程質量。其次是開發的課程體系還不完善,今后還需要對送教上門課程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探索。最后是編寫的校本教材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修訂完善。
作者單位 陜西省眉縣特殊教育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