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傳播方式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范陽光
發布時間:2023-10-07 15:26:12 來源:中國教育報
陜西漢中“00后”女孩李雅芝是一名漢調桄桄青年演員。漢調桄桄是陜西漢中的傳統戲曲,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一度面臨失傳的風險。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漢調桄桄,李雅芝和50多名“00后”開始了他們的拯救行動。一次偶然的機會,李雅芝把漢調桄桄搬上了直播間。功夫不負有心人,從十多秒的短視頻到一個多小時的直播,從“炫技”到戲曲唱段和文化科普,李雅芝的直播間讓漢調桄桄走出了漢中。依托直播平臺這一新舞臺,青年一代被傳統戲曲“圈粉”。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一道時代必答題,面臨諸多挑戰。因為與現代生活脫離、缺乏受眾,以及傳統傳承方式表現形式單一、表達方式枯燥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后繼無人的難題。但近年來,這種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的媒介傳播方式的興起,為非遺傳播提供了新的舞臺。很多非遺傳承人在短視頻平臺上開設賬號,發布與非遺有關的短視頻內容。新的傳播載體既為非遺的展示和傳播提供平臺,讓那些一度遠離現代生活,離年輕人漸遠的文化、技藝通過互聯網被發現、被看見,也讓非遺傳承人獲得了一定收入,幫助非遺傳承人解決了生存的問題。
新的傳播載體在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內容創作展示舞臺的同時,也成為吸引青年一代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入口。秦腔、秧歌、面人兒、豫劇、火把節、廟會、晉劇、二人臺等非遺文化在短視頻平臺上收獲了大量粉絲。這樣的結果,無疑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渠道、新思路、新方法。
不僅傳統戲劇、技藝等非遺項目在新媒體平臺獲得了新生,古詩詞借助《中國詩詞大會》《長安三萬里》等優秀文藝節目、影視作品,在社會上也掀起了一陣又一陣“古詩詞熱”。電影院里,孩子們和李白、高適一起吟誦“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影院外,賣場食肆、地鐵公交將古詩詞元素應用其中,多地景點推出“背古詩、免門票”活動。尤其是葉嘉瑩、康震等名家學者借助短視頻平臺打造線上詩詞講堂,以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為網友講授唐詩經典,成為更多網友品味詩詞之美的興趣入口,進一步催發了“古詩詞熱”。
從“非遺熱”到“古詩詞熱”“文博熱”“漢服熱”,近年來,流光溢彩的傳統文化風潮一浪高過一浪。這背后有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時代的持久魅力,更得益于不斷創新傳播方式、不斷尋找新的傳播平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找到了新的打開方式,讓其魅力得到了充分彰顯。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更加強烈。
傳統文化是可以觸摸、可以品嘗、可以穿戴,可唱可舞、可歌可泣的。曾經之所以遭遇保護和傳承困境,在于沒有找到融入現代生活的路徑,脫離了日常生活而變得曲高和寡。因此,改變傳統文化的打開方式,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通過綜藝化、影視化、舞臺化、游戲化、沉浸化等多種形式吸引公眾的關注,依托公眾最廣泛使用的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如此,方能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普通人產生聯系的“最大公約數”,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與當下人們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產生深刻聯結。這正是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關鍵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