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三重“進階”
作者:蔣新成
發布時間:2023-09-28 14:33:4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專業。要勝任教書育人的專業工作,教師必須首先要實現自身專業成長。《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實現教師綜合素質與專業化水平、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培養和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這表明教師要加快專業成長,不僅是職業要求,而且是新時代的歷史使命。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學而》,“本”即根本,“務”即專心于、致力于。筆者看來,于教育而言,此句中的“本”就是自我的完善和成長;“道”則通“導”,就是說教師要對學生有影響。國之棟梁的培育關鍵在于教師,而青年教師是教育的新生力量。作為教師首先要把自己的根本發展好,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贏得家長與學生的尊重和敬佩。青年教師要想打破成長的既定邊界,虔誠地、快樂地經營教書育人這項崇高的事業,必須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成長修煉“內力”,才能從實現從“站上講臺—站穩講臺—駕馭講臺”的三重進階。
在師父的肩膀上積淀智慧
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青年教師來說,這個“巨人”就是帶領他們成長的師父,師父們有智慧、有經驗、有閱歷、有擔當,青年教師首先要虛心學習,主動向師父請教,做到勤學好問。在日常的工作中認真備課上課,一步一個腳印,力求上好每一節課,講好每一份練習,認真參與每一次的師徒結對教研活動,為自己的發展不斷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學會積累,通過觀摩師父的課堂教學、聆聽師父的講座點評,接受師父在教研活動中的指導,認真領悟和學習,借鑒師父的教學智慧與經驗提升自己。通過積極參與師徒結對的教研活動,主動上公開課、參與各類業務競賽,邀請師父指導自己磨課。“喬哈里視窗”原理告訴我們,我們教師既可以通過陳述點評和公開課展示自己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隱秘區”,轉化為自己和其他教師都知道的“公開區”,又可以通過傾聽和互動走出自己不知道但他人知道的“盲點區”,從而抵達“公開區”,還可以通過教研過程中的不同的觀點“碰撞”,讓自己和其他教師都不知道的“未知區”也變成“公開區”。通過師父的幫扶,青年教師能更快地適應和熟悉教育教學業務,力爭站上講臺使自己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與受家長信任的老師。
在不斷的反思中站穩講臺
荷蘭教育家、數學教授弗洛登塔爾曾說:“反思是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從“教書匠”逐步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反思是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已在教育界形成了廣泛共識。美國學者波斯納也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教師成長=教學過程+反思”,我國心理學家北京師范大學的林崇德教授也指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可以說反思是青年教師工作實踐與教學理論的最佳結合點,是撬動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支點。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次日常的課堂教學、試教磨課、公開課展示、與學生的溝通,青年教師要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提煉經驗與亮點。在撰寫課堂教學設計、進行課堂教學觀摩時,青年教師可以這樣思考:若將這些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置于我的常態課堂,是否具有價值?能否可以將他人的教學現場所觀摩到的教學智慧進行內化為我所用?青年教師不僅要勤于“低頭拉車”,還要學會“抬頭看路”,通過不斷反思領悟新課標理念讓教學“有趣”;通過反思研究并設計教材讓教學“有效”;要通過反思讀懂學生和自己讓教學“有人”;通過反思優化課程資源讓教學“有料”。當青年教師學會了反思,他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態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工作的效率也會產生巨大的提升,青年教師也會不斷成長。我們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從稚嫩走向成熟的過程,只要我們善于反思,養成優化自己教學的習慣,抓住一個個關鍵事件,我們才會有所成長。
在學科教科研中駕馭自我
教師的職業生涯應實現一個最重要的轉變,由經驗型教師轉向研究型教師,而在此過程中,科研就是保持持續奮進的動力,青年教師不但要“帶得出學生成績”,而且還能說得出教育道理、寫得出科研論文、做得出課題研究。作為青年教師,不但要處于“研”的狀態,還要進入“究”的境地。每次試教、磨課、觀摩公開課,青年教師要不斷用心記錄,認真聆聽導師的點評與指導,并養成每次撰寫活動心得反思的習慣。工作八小時之外的投入是一個人成就的基點,“一萬小時定律”也提示青年教師沒有額外的投入就沒有相應的收獲,對很多人來說寫作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但每一次寫作時的痛苦蛻變,都是你拾級而上的臺階,也注定成為你駕馭講臺成為良師的助推器。
教師想要啜飲甘冽的專業成長甘泉,就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問題意識,用科研思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尤其是要科研意識去錘煉自身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構建學科專業的思辨性和系統性,從而學會用“研究”的思維成就學生、用“研究”的姿態提升自己。青年教師在進行科研時應做到知行合一,即從“教而不研”走向“既教又研”,從“研而不行”走向“既研又行”,從“做而不研”走向“既做又研”,從“述而不思”走向“既述又思”。倘若如此,搭上科研的快車,青年教師就找到了成長的云梯。向陽而生、拾梯而上,沿途幾多付出,就有幾多美景。
回想自己雖然一直在農村工作,由于我抓住了科研這個途徑,白天是日常繁忙的工作,于是黑夜、孤燈、冷椅、鍵盤、屏幕成了我的陪伴,無數個不眠之夜,工作8小時之外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后來一百多篇論文發表、十幾個省市級課題獲獎、出版了兩本論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受邀走遍大半個中國講座或者執教公開課。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堅持教研與科研“兩條腿走路”,并學會用科研的方式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教學主張。
希望每一位青年教師都能努力經營當下,直至未來教育生涯明朗。每一寸育人的光陰,都有一個動人的教育故事,教育的滋味或許有酸甜苦辣,愿我們把各種滋味放逐在風中接納自己、放進心底鞭策自己,只有自身努力成長,幸福都在來的路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薪火相承,教育的道路上希望我們青年教師借助師父的“肩膀”站上講臺,在不斷的反思中站穩講臺,在學科教科研中駕馭講臺,在三尺講臺上發光發熱、照亮學生、提升自己,享受與傾聽著教育路上“拔節”的聲音。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曉塘鄉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