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館時強調:“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揚斗爭精神,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黨中央在延安13年,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魄力,堅持自我革命,擔負使命,開拓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中國發展的中國速度令世界為之驚嘆?;ヂ摼W在方便大眾生活、傳播文化知識、增進不同族群間的交流、給人們的生活提供種種便利的同時,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各種自媒體的不良導向對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令人擔憂。

新時代弘揚延安精神是青少年教育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認知自我、認知社會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結合延安精神,從理想信念、調查研究、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等方面深入研究青少年的行為實踐,一些問題逐漸顯現。

一是堅定理想信念方面。之前的一段時期,沉重的課業負擔和亂象叢生的校外培訓機構,讓青少年及其家庭苦不堪言,教育“內卷”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帶來很大影響,重分數輕素質,重文憑輕能力,部分學校對思想政治課重視不夠,教輔材料魚目混珠,讓許多青少年變成“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溫室花朵。2020年底,教育部制定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突出了教育懲戒的育人屬性;2021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如“雙減”“作業革命”“大思政課建設”等,以勢不可擋的改革來解決當前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廣受關注。

二是實事求是、調查研究方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的目的就是為了實事求是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客觀準確地解決問題。人的成長規律隨著時代發展出現了新問題,一部分孩子只顧學習,家長包攬一切,“高分低能”的大學生不少,近年來各大學的勸退人數就是一個例證。重說教輕自修,重智育輕德育,忽視勞動教育等,讓孩子失去了許多實踐鍛煉的機會。2022年,《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實施,讓教育孩子的問題也有法可依,家校合作育人也成了新時代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三是樂于奉獻、為人民服務方面。從現在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來說,貧富的差距滋生出部分學生的攀比心理,存在不能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不能正確處理競爭與友誼的關系、不積極參加班級和學?;顒拥痊F象。如果學生沒有為集體拼搏的意識和毅力,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是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方面。曾經有一段時期,勞動教育被文化課所取代,勞動也在青少年教育中走了過場,讓青少年積極參與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而尊重勞動者,熱愛勞動,學會勞動成為青少年教育方面的迫切問題。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精神,將勞動課正式納入大中小學的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程,即成為國家課程,可見其重要性。因此,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勞動教育,讓學生體會勞作的辛苦、汗水的味道,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米一粒,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在青少年教育中播撒傳承延安精神的種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精神的力量是偉大的。無論身處什么時代,青少年都要在汲取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中擔負使命,奮勇前行。

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青少年正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應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決定創辦抗日紅軍大學,以加強對干部的培養,創辦抗日紅軍大學的過程就是為實現崇高理想而奮斗的過程。在外有封鎖、物資缺乏、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學員們用樹枝、石板代替筆和本,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學習,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為主要內容的抗大精神。立足新時代,青少年應該從小樹立愛國情,立報國志,強報國行,發奮圖強,為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在實事求是、調查研究上下功夫。南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有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游訓誡自己小兒子在讀書做學問方面要下功夫。青少年都要經歷一個自我認知和自我叛逆的過程,知識的獲得只有通過自身實踐才能記憶深刻。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分別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報告,發起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風運動,使全黨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達到了空前的統一和團結,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青少年時期正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應該科學制定學習計劃,明確遠大目標,深入調查研究,客觀分析事理,腳踏實地努力學習,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融合,從而讓知識變為能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需要。

培養樂于奉獻、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定要與社會價值相統一。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古今中外,青史留名的人無不是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正如雷鋒同志所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痹谇嗌倌杲逃?,應該積極倡導樂于奉獻的精神,讓青少年從小認識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獻。人生在世,想要生活幸福,物質是基本條件,但一定要注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通過合理的途徑、正當的方法、公平的競爭去獲得,而且在獲取過程中要對他人和社會有所作為,多做利人利己、服務社會的事情,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承擔起應該擔負的責任,努力成為一個有愛心的“大寫的人”。

多鍛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當代青少年出生在物質生活比較富裕的時代,缺乏對艱苦生活的感受、缺少對勤儉節約的認知,在勞動教育中必須把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精神融入其中,讓青少年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1941年3月,遵照黨中央指示,在“一把镢頭一把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口號激勵下,八路軍三五九旅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踐行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把“處處是荒山”的南泥灣建成了“陜北的好江南”。奮斗新時代,青少年是新征程的未來和希望,要鍛煉“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勇氣,樹立“強國有我”的信念,就必須從現在抓起,培養青少年熱愛勞動、崇尚勞動、艱苦奮斗的精神,讓勞動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美麗的風景線。

當今,中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新時代,延安精神仍熠熠生輝,應該代代傳承!青少年要樹立遠大理想,勇于擔負使命,腳踏實地努力,不斷提高本領,時刻準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繁榮昌盛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