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擷英
發布時間:2023-09-28 10:21:2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讓“班主任”成為一個動詞 胡 煥
美國課程理論家威廉·派納提出“課程”應該成為一個動詞,一種社會實踐,一種公共希望。由此聯想,我們也可以更新對“班主任”的定義性認知,“班主任”不應只是一種教師身份和崗位名稱,也應該努力成為一個鮮活的動詞。
班主任不僅是班集體活動的組織者,也應是班集體生活的建設者,比如在陽光體育時間,班主任親自上跑道陪孩子們跑幾圈;勞動課上,觀摩并參與孩子們的手工制作;班集體文藝匯演中,樂于上臺現場助陣……這樣的親身互動,簡單樸素卻有效有力。
躬身,陪伴,示范,引領,我們需要將“班主任”代換成更多可視可感的動詞,當我們和孩子們跑在一起、學在一起時,我們就不再是那個背手踱步走在田埂上被定義的“老名詞”,而轉變成了一個可親近的有溫度的身在泥土間的“新動詞”,我們所守望的這片田野,一花一草都會感受到我們一風一雨的拂動與滋養。
面對家長形形色色的信息咨詢,諸如E卡通如何補辦、孩子自行車丟失如何處理等問題,班主任經常充當一線萬能接線員的角色,我們是否熟悉跟教育相關的各項工作細節,能否給出及時專業的解答或科學務實的建議,也是班主任應該勤加研習的硬功夫。
面對孩子的心理困惑和家長的教育焦慮,如果班主任只懂得輸出一些客觀甚至客套的大道理,沒有同理共情的小行動,班主任就容易演變為一個淡漠的名詞宣講員。靜態的概念性知識有時很難真正幫助到那些鮮活的個體,也很難有效解決一些抽象的問題,只有班主任用心去溝通對話,提供熨帖的心理服務和真切的情感支持,努力去做一個溫和而堅定的“動詞”,立人立心,這才應是班主任的言行模式和班主任應該修煉的軟實力。
讓“班主任”成為一個動詞,勤勉做實事,用心做細節,不被定義和限制,多去創作和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實驗中學
關于主題班會設計的基本想法 曹全應
現階段學生自主能動性較差,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利用好的契機激起學生的進取心很有必要,也很困難。班會是班主任進行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時間、空間,有效利用好班會課,有助于學生積極成長。因此,班會課的內容要盡量貼近學生和班級的實際情況。
主題班會的主題應當明確。班會的主題一般來源于班級的實際問題。一個完整、可行的班會活動方案大致包括以下內容:活動的主題、目的、時間、參加人、準備、步驟與操作方法、要求與注意事項、總結安排等。班主任作為班會活動負責人,可以根據班會課的實際內容,對活動形式和內容進行適當修改。
班會課就是交流課,是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過程。教師要利用班會課讓學生體會成長的價值。學生對學習和考試一般存在著期待和焦慮的心理,對于緊張焦慮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引導,緩解學生焦慮情緒,讓學生制定長遠目標。
主題班會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活動類德育課程,其形式要不拘一格、多種多樣,要用最恰當的形式表達最完善的內容。班會課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啟發學生、開導學生。在實施中,要重視學生求真的過程和終身的發展。
在班會活動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以學生為中心。要把活動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在體驗中提高,養成良好的習慣。引導學生從班會活動中學習做人的品質,學習如何解決具體的問題。
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喜愛的話題,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班級事務,做班級的主人。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要不斷完善德育資源,在適當的契機利用恰到好處的實際生活素材,使班會課開得更有效果、更有價值。
作者單位:陜西省楊陵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心懷信仰 逐夢前行
——讀《紅星照耀中國》《毛澤東選集》有感 張文梅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讀懂那段歷史,才能讀懂當下與未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以第一視角,生動描述了紅色根據地中大大小小的人物與事件,他通過搜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手資料,與革命領導人進行談話,運用文字的力量將這段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鮮活地呈現了出來。
書中是這樣描述毛澤東的:“毛澤東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的研究,對于工作事無巨細、一絲不茍,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通過他的敘述,我們感受到了一位真實的偉人、一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部隊、一段令我們自豪與驕傲的歷史。
《毛澤東選集》是我心目中做人、做事的經典。二十幾歲的時候覺得它恍如天書,艱澀難懂,但隨著閱歷的豐富,思考的深入,越來越發現它的價值。
面對工作中的問題,我經常陷入“有問題—找方法—又有問題—改變方法”的死循環里。近來又重讀《毛澤東選集》,我恍然大悟:最重要的不是升級方法,而是升級思維。如果事必躬親,管理者就會被淹沒在細枝末節的事務之中,反倒忽略大方向。毛主席不會把過多精力投入到瑣碎的具體事務之中,他的思維是“讓所有人干”。如他總結了井岡山游擊斗爭的經驗和教訓,制定了“游擊戰十六字訣”的方法論。這是方法的升華,來源于方法,高于方法,同時又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方法。在“十六字訣”的總體指導下,每個戰士、每個連隊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有效戰斗方法,每個點上都成功了,整個面上的戰爭自然就會勝利。
時至今日,我還不敢說我讀懂了《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思想是座巨大的寶庫,是常讀常新的。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高新區第七小學
校長何以立魂 梁春宇
校長室門口選掛了一幅字,內容是“有眼光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教育家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這幅字所講的,正是校長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和人格魅力。
一是“身子正”。俗話講“打鐵還需自身硬”,我想這里的“自身硬”主要指的是“身子正”。做校長的“身子正”,說話才有底氣,教師才會服氣,師生才會擁護。
二是“學識高”。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作為一校之長,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學校管理能力),要說“內行話”,做“正經事”,能成“火車頭”,引領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引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三是“心胸寬”。這個“肚量”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一校之長要始終抱著換位思考和包容賞識的態度,對待教師、學生的“過錯”,多從自身找問題,多從師生角度看問題,做到寬以待人,做到“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二是用人所長、容人所短。一介草民劉邦為什么能一統天下?關鍵是他能用人所長、容人所短。在劉邦的麾下,驕狂跋扈的韓信能放手用兵;亡命天涯的張良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四是“教師先”。校長要管好校,就要處理好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做到以師為先。這里的“教師先”,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校長要時常為教師的成長著想,為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二是校長要做到“不與教師爭名爭利”,在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等方面以教師為重。
正如寶雞市陳倉區千渭初級中學提出的“管理服務育人觀”所說:論自身,硬氣正氣、走端行正;干工作,有勇有謀、能干會干;待同事,春風化雨、開誠布公;對名利,淡泊如水、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千渭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