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傳統啟示下的幼兒園勞動教育
作者:于 晏
發布時間:2023-09-28 09:17:1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貫徹“鍛煉兒童革命的觀點與作風,培養兒童活潑愉快的心情,健康堅實的性格,陶冶勇敢老實的個性,增進兒童知識,訓練手腦并用,使幼兒成為新中國健全的主人公”的教育方針。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等優良品質,并養成喜歡勞動、勤快、熱心地參加團體活動、愛護公物等良好習慣。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勞動教育經驗
成立于1938年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有著85年的辦園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最早創辦的幼兒園,先后培育出大批國家棟梁和有用之才,被譽為“紅色搖籃”。“勞動教育方法”是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在建院初期創立的教學法之一,也是“紅色搖籃文化”的活化石。早在抗戰時期,為響應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根據“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并特別關心幫助勞苦群眾”的教育觀點,保育院開展了一系列自給自足的大生產運動,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幼兒勞動教育經驗,創立了獨具紅色特質的“勞動教育方法”,明確提出了勞動教育的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
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勞動托起中國夢”,指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具有悠久的紅色歷史和勞動基因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結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再度審視勞動教育的當代價值,在傳承中不斷發揚勞動精神,創新勞動教育,開展具有第一保育院特色的“五小”勞動教育。讓勞動學得會、看得見、用得好,讓幼兒體驗勞動帶來的成功感、幸福感和價值感,樹立積極的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小技能·游戲體驗會勞動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采用故事、兒歌、歌曲、游戲等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寓教于樂。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勞動教育經驗
勞動教育離不開技能訓練,勞動技能廣泛存在于現代日常生活之中,簡單工具的使用,玩具器械的操作和按步驟進行的小實驗,以及藝術品的創作都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掌握的。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很多勞動技能是保證生活正常運行的基本活動,我們將適合各年齡段的勞動內容進行梳理,匯編出有層次、有梯度、通俗易懂的勞動教學大綱。每周五的“勞動日”,既是幼兒學習勞動技能的小課堂,也是開展趣味勞動的實踐場。我們將游戲與勞動相結合,以“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在“玩”中勞動,在勞動中“玩”,快樂習得勞動方法,真實體驗勞動的樂趣,實現勞動育人目的。
如“小肚子藏起來”是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活動。為了讓幼兒快速學會并記住將秋衣塞進褲腰里的方法,老師創編了兒歌:“外衣卷起來,小手變鏟子。拉住衣服角,鏟鏟鏟,鏟鏟鏟。肚子藏好了,肚肚舒服了。”朗朗上口的兒歌,游戲化的操作練習,讓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塞衣服,切實解決了小班幼兒因為不會塞衣服而著涼感冒的問題,有效提高了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
小能豆·多元實踐趣勞動
初期明確規定訓練生活技能的四項要求,即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洗臉洗衣,自理大小便。1943年提出“養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學習自己洗漱,刷牙,穿衣,整理床鋪。教幼兒做自己能做的事,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勞動教育經驗
勞動最基本的育人功能是讓人“四體勤,五谷分”,每一位父母都會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孩子的一個眼神、一聲呼喚,又有幾位父母能夠抵擋?接過來的小書包、抱著的文具畫材、拉著的滑板車……司空見慣的家長“后援團”“保障隊”,使得幼兒勞動教育流于口頭,浮于形式。
我們教育幼兒“我行故我行”“養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培養幼兒不怕困難、積極樂觀、自信向上的優良品質。
學得會的“小能豆”。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縮短分離焦慮、適應集體生活的加速器。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從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開始的,如入園后要脫掉外套放進收納箱;進餐時獨立進餐;會自己接水喝;如廁后會擦屁股、提褲子、塞衣服;午睡時會脫掉外衣外褲、蓋好被子、安靜入睡,離園時能夠清點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等。讓每一個幼兒不斷積累生存的技能,從容地應對生活,養成獨立品性,正是勞動教育的價值所在。
吃得香的“小廚師”。“吃進嘴巴的勞動”是最直接、最有味道,也是幼兒最喜歡的勞動。保育院融合西安地域特點、季節特征、紅色文化開展飲食教育,挖掘勞動教育素材。在“生活體驗室”里,鍋碗瓢盆、廚房家電、刀具案板、糖鹽醬醋一應俱全。春天,制作野菜團子,蒸制槐花麥飯,品嘗春天的味道;盛夏,榨取果汁,熬制涼茶,消渴解暑;中秋,打棗敲核桃,壓模做月餅,共慶佳節;隆冬,和面搓麻食、搟皮包餃子,品嘗地道西安美食。“小廚師”實踐活動,讓幼兒感受食材加工變化的神奇過程,學會餐前餐后的自我服務,在愉悅的味覺體驗中掌握了勞動技能。
共成長的“小園丁”。保育院堅持“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理念,以“搖籃種植園”為載體,開展種植活動,發揮大自然的勞動教育作用。播種季節,教師協助幼兒正確使用勞動工具,指導幼兒合作完成翻地、播種、施肥等工作。每周“勞動日”的“下田”時間,幼兒在種植園里澆水、松土、拔草、捉蟲,邊料理作物邊觀察記錄。收獲季節,邀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入園,和孩子們合作采摘、加工、品嘗,體驗豐收的快樂。伴隨著植物的成長,幼兒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作辛苦,獲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認知,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責任心,形成了積極的勞動情感。
小紅帽·能力提升享勞動
會幫助比自己小的孩子做事,具有強幫弱、大幫小、友愛互助的品質。協助保育員擺放碗勺,輪流值日,打掃活動室,為大家服務,在保育員指導下種植和飼養。培養孩子為同伴、為集體服務的精神。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勞動教育經驗
保育院有一個專屬孩子的特殊崗位,那就是獨具第一保育院特色的“小紅帽”勞動自治崗。自治崗是一個統稱,包括“小紅帽護學崗”“玩具器械管理員”“開放區角收納師”“搖籃環保小衛士”“搖籃農場護林員”等,全部由幼兒來擔任。自治崗的幼兒頭戴標志身份的小紅帽,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保育院管理,是保育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小紅帽護學崗”:保育院占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建有3棟教學樓,26個教學班,擁有寬敞的戶外活動場地,院內道路縱橫交錯。自從實行分時自主入院,大班幼兒組成的“小紅帽護學崗”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的協助醫務室發放晨檢小馬標,有的護送弟弟妹妹尋找班級,有的幫助弟弟妹妹提拿書包物品……他們頭戴標志身份的小紅帽,既充滿耐心又滿臉自豪,盡職盡責地履行職責。護學崗不僅鍛煉了大班幼兒的責任心,而且消融了各年齡段幼兒間的陌生感,鍛煉了幼兒的膽量與勇氣,促進社會性發展。
“玩具器械管理員”:保育院擁有東、西、北三個操場,每個操場設有多個戶外活動器械小屋,分門別類收納各種體育運動器材。在每天的戶外活動中,各種器材交叉使用,難免錯放遺漏,這時便是“玩具器械管理員”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支隊伍由對口的中大班幼兒聯合組成,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整理戶外活動器械。當值管理員要定時巡查器械架,對照標簽,將散落的、混放的各種小型玩具、器械按類別收納,將較大型的攀爬類器械進行拆分、歸攏,以便下次使用。大帶小的公益勞動打破了年齡界限,讓各年齡段的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公共管理與服務。
“開放區角收納師”:保育院利用教學樓的空曠角落、樓道、中廳等公共區域設置多個開放式的游戲區角,如寶貝餐廳、迷你書吧、城市樂園、木偶劇場等,它們功能各異,種類繁多。這些開放的游戲區角既是幼兒自主活動的快樂空間,也是“小紅帽”勞動自治崗的實踐區域。“開放區角收納師”實行的是學段承包、班級輪流管理的辦法,對9個公共區角進行開放式管理。主要工作:一是整理玩具物品,對號歸位;二是擦拭柜面、臺面,保持清潔衛生;三是及時修補破損的圖書、標識,保持常用常新。力所能及的勞動既培養了管理服務能力,又增強了自治自律的意識。
一個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勞動自治崗,卻蘊含著勞動的責任感,承載著勞動育人的重大使命。幼兒在體驗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辛苦,學會了服務,懂得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這些勞動帶來的成果會成為寶貴的財富,在他們幼小的心里埋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種子,影響其一生。
小幫手·習慣養成樂勞動
引導幼兒觀察成人的勞動,有計劃地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性勞動。從而使他們懂得成人的各種勞動的意義,以及勞動帶來的好處。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勞動教育經驗
勞動教育不單是幼兒園的事情,也是家庭教育的責任。點點滴滴的家務勞動構建起來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的責任感。每個孩子都應該從小養成做家務勞動的習慣。為此,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專題講座、家長學校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樹立“生活教育是最好的勞動教育”的思想,鼓勵家長在生活中給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和條件,以勞動清單和日常打卡的形式,讓幼兒形成“我行”的勞動自信,養成勞動自覺,成為父母的得力小幫手,家園合育推進勞動教育。
我們推薦給家長的家庭勞動清單分為自我服務、他人服務、清潔整理、種植飼養幾類。自我服務包括能夠獨立刷牙、洗臉、如廁、穿脫衣物、獨立入睡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服務是指別人的事情幫著做,懂得關愛他人,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種植飼養主要是促使幼兒萌發熱愛自然、關愛生命的積極情感,在遛狗、喂魚、澆花中,培養對待勞動的態度和責任心。我們鼓勵家長在“勞動日”分享展示幼兒的家庭勞動情況,形成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和良性互動。
社區勞動體驗是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的有力補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社會的豐富與多元。家長帶領孩子走進社區,發現勞動的機會,并鼓勵孩子積極體驗。比如在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時,讓幼兒為社區分發宣傳傳單;結合植樹節,參與社區組織的植樹活動;重陽節,為敬老院的爺爺奶奶們捶背、講故事等。社區的助力,不僅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實踐場所,給予幼兒更多的勞動鍛煉機會,還讓幼兒真正體會到了勞動的社會價值,體會到了友愛無私的奉獻精神,養成了熱愛勞動、樂于勞動的好習慣。
小擂臺·正面鼓勵愛勞動
每學期末開展的“勞動小擂臺”是幼兒展示勞動技能,教師審視勞動教育成效的綜合評價活動,也是做好幼小銜接生活能力準備的重要內容。“小擂臺”的形式與內容由各年級組自行商定,形式可以是班級內部幼兒之間的比試,也可以是班級聯動、班與班之間的較量,還可以是年級組的聯賽。內容主要圍繞日常生活技能展開,比如穿脫衣服、疊衣褲、系鞋帶等,不同年齡有不同的主題。順利完成所有展示項目的幼兒被授予“搖籃勞動星”稱號,并頒發勞動獎章,以資鼓勵。
“小擂臺”不僅是幼兒的“高光時刻”,也是家園共育的驗金石。一是轉變家庭教育觀念。看到孩子通過辛苦練習與付出,衣服自己疊、書包自己整、襪子自己洗……從“小懶蟲”變成家務小幫手,家長不再主動包辦,而是給孩子更多的鍛煉機會與信任,培養能干的“勤娃娃”。二是提升教師勞動教育素養。勞動教育是知行合一的綜合教育體系,教師通過日常勞動與擂臺展示,綜合評價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優化自身教學技能,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勞動機會,使幼兒在實踐中深化情感、養成習慣、鞏固技能。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傳承紅色搖籃文化,沿用“勞動教育方法”的好經驗,結合新時期學前教育特點,將勞動融入育人全過程,踐行勞動教育精神。通過過程可見、成果可嘗、變化可喜的“五小”實踐,在“小教”中見“大育”,以“五小”實踐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成為勞動小能手、老師小助手、父母小幫手,成為有擔當、有愛心、懂感恩的“搖籃星寶貝”,是第一保育院紅色搖籃文化背景下實踐勞動教育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