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選考調查與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長安區某中學為例
作者:李 玥
發布時間:2023-09-26 17:00:2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22年6月,《陜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了統一高考考試科目。陜西省實行“3+1+2”模式,“3”即統一高考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1”和“2”為選擇性考試科目,其中“1”指從物理或歷史科目中選擇1門首選科目,“2”指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選擇2門再選科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生不再受文理科限制,可按照“3+1+2”模式,根據自身興趣、特長等因素自由選擇相關科目。這種模式必然會對學生的適應和教師的教學產生直接影響,各科目的選考和教學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筆者依托西安市長安區某中學的相關數據,開展問卷調查、訪談,系統調研了學生在有選考地理科目意愿的情況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的現狀以及學生和地理教師的適應性情況。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選科和教學現狀
(一)學生意向選科情況
通過統計該校高一至高三學生的選科情況,新高考改革前文理科選科人數占比約1∶3,地理選科人數約占30%。新高考改革后,選科不再受文理科限制,地理選科人數占比達到40%,新高考改革后學生選考地理科目的意愿顯著增加。
在此基礎上,筆者統計了該中學高一年級681名學生在“3+1+2”選考模式下,12種科目組合方式的意向人數和占比情況。其中,意向“物化生”組合的學生人數最多,為166人,占比24.38%;意向“歷化生”組合的學生人數最少,為8人,僅占1.17%。涉及意向地理學科的組合有6種,按人數排序分別為:“物化地”114人,占比16.73%;“歷政地”70人,占比10.28%;“物地生”42人,占比6.17%;“物政地”20人,占比2.94%;“歷生地”18人,占比2.64%;“歷化地”12人,占比1.76%。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選考物理科目的情況下,傳統文理分科模式“物化生”組合的人數最多;選考歷史科目的情況下,傳統文理分科模式“歷政地”組合的人數最多,兩種選考人數分別為166人和70人,占總人數比例的34.66%。換言之,新高考改革后,仍有超過1/3的學生延續傳統的文理分科模式。
(二)地理教師教學現狀
該校共有地理教師7人,其中高一3人、高二2人、高三2人,地理周課時總量高一、高二、高三分別為42、20、20。該校高二、高三年級文科班級均為4個,高一年級選考地理科目班級為6個。由此可見,新高考改革后,因選考地理的人數增加,高一年級涉及合格考,地理教師的工作量相應有所增加。到2025年,將不再有傳統文理分科的高中班級,新高考制度將普及到高中各個年級,地理教師的工作量將進一步加大。
根據與該校地理教師訪談和參加聽評課等方式,筆者了解到部分地理教師仍然延續傳統的授課方式,習慣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用于講解課本內容,很少有教師花費精力和時間去開發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鄉土資源素材,引導學生開展調查、野外實踐等多樣化的活動。一方面,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這種授課模式難以適應新高考改革對地理教學的要求,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
二、新高考改革給高中地理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一)地理科目地位顯著提高
高考是基礎教育體系的指揮棒,新高考改革勢必會對高中各科目的地位帶來一定的改變。新高考改革后,地理科目選科人數有所增加,這直接促使高中地理科目地位提升,相應地這也導致高中地理教師的工作量增加,甚至部分中學出現了地理教師不足的情況。
(二)教學組織模式趨于復雜
新高考改革前,只有文、理兩種科目組合方式,教學組織模式較為簡單。新高考改革后,學生在新高考“3+1+2”選考模式下,最多有12種不同科目的組合方式,但考慮到學校教學管理和學生自身的學習要求等現實情況,該校共開設了7種組合模式,教學組織模式仍然為固定行政班。此種方式避免了“走班制”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較困難、課后輔導難度增加、學生容易養成不良習慣等問題,但相比原來文理分科的方式,目前的7種組合模式各班人數參差不齊,人數最多的“物化生”組合在分3個班的情況下,各班級人數仍接近60人,而 “史政生”組合各班人數僅30余人,這也對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學生選科導向因素多樣
通過分析學生的問卷調查,從學生選科導向因素可見,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地理成績和想從事相關職業的導向性最為明顯,家長意見、學校教學資源、任課教師影響及高等院校招生要求次之。通過調研,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選科時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個人興趣和家長意見等多種因素相沖突、相矛盾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因任課教師給分高低誤認為地理科目簡單易學,以此進行選科,具有一定功利性。這需要教師做好教育引導,并采取相應的分值管理措施,確保充分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四)地理教學內容產生變化
新高考改革后,《地理(必修一)》刪減了難度較高的地球運動、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常見天氣系統、主要陸地自然帶等知識。《地理(必修二)》刪減了人口增長模式、城市區位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等內容。總體來說,知識學習難度下降。教材中增設了課堂導入情境、思考題,部分思考題是新高考改革前高三才會出現的,如寧夏砂田瓜的案例分析,教材采取拆解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逐步分析,注重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此外,每章節末,會依據生活和所學知識,設計問題研究活動,對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綜合思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地理教學方式發生變化
依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要求去考量課堂教學,傳統的“講解—接受”模式已經跟不上高考改革的步伐。地理課堂必須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這要求教師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提升價值判斷能力、地理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并且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對策
(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提高師生和家長對新高考改革制度的知曉度和認可度
依據前文的調查數據,還有部分學生和教師對新高考改革的認知程度不深。鑒于此,學校應通過教職工大會、年級會、班會、家長會等途徑,對新高考改革制度進行集體講解,及時、清楚地將國家和省上有關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內容傳達給師生,并做好有關文件的解釋工作,進而形成更大程度的改革共識與合力。針對地理科目,要讓教師及時掌握地理教學內容和側重點的變化,讓學生全面了解地理學科的特征以及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的各項要求,及時做好選科引導,避免學生在選科過程中出現盲目性和功利性等現象。
(二)加強教學組織管理,積極完善新高考改革制度的相關配套措施
新高考改革后,許多省份開始實施“走班制”或教學班、行政班并存的教學模式,對學校教學組織管理、軟硬件設施都具有一定的考驗。例如如何因材施教,使不同班級、不同特點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如何制定學生多元評價體系,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使不同科目組合的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年級定位;如何制定教師考核機制,充分激發教師教學管理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等方面。學校應完善配套措施,助力新高考改革制度的推進。
(三)合理配置地理教師,及時適應新高考“3+1+2”選考模式
隨著選考地理科目學生人數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師供需的不均衡性。學校要及時摸清教師的規模、配置、結構等信息,了解教師的所思所想,避免因教師的流動給學生帶來不穩定的學習環境。此外,有部分學生選擇科目還受到教師人格魅力以及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這也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學校要合理配置地理教師資源,拓寬教師培訓發展平臺,不斷提升地理教師專業素養,以便更好地適應新高考“3+1+2”選考模式。
(四)提供職業生涯教育,進一步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改革導向
新高考“3+1+2”選考模式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發展,為學生帶來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為學生和家長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惑,究竟以何種方式選擇高考科目,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因此,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講座,為學生提供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書籍、閱讀材料、視頻等資源,及時解答學生和家長選科抉擇的困惑。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傳統的文理科固定組合的考試模式,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地理作為“4選2”中的再選科目,從教學理念到組織管理,再到學生考核評價,都有很大程度的變化。學校和地理教師要深刻把握變化,及時轉變教學管理思路,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使地理教學及時適應新高考改革的各項要求。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第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