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我國新課程改革迎來了“減負”與“增效”的新契機。陜西省各地市學校在實施“雙減”的過程中,均取得一定的良性社會反響,但同時也遇到一些問題,如有的學校減少了作業量后出現教學質量下降的問題;有的學校在開展了課后服務后,減少了社團活動的時間。面對種種情況,諸多一線教師圍繞打造“三個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積極踐行和探索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利用“三個課堂”進行有效的“雙加”賦能教學。所謂“雙加”是指一方面注重加強“第一課堂”的效率提升與作業設計;另一方面注重加強“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的核心素養與能力的培育。

一、加強“第一課堂”的效率提升與作業設計

(一)踐行深度教學,提升課堂效率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采用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深度教學強調在學生大腦中建立知識體系,在對知識理解的基礎之上重新建構生成新知識,把知識從一種情境應用到全新的情境中。除了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外,還要具備辨析能力、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真實開放的情境和學生自主學習是深度學習的兩大表征,問題式教學和項目式學習是深度學習常用的教學模式。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的“學為中心”課堂教學、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學的“智慧課堂”、西安高新逸翠園中學的“3+1”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西安市航天中學的“餐桌式”教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的“芯動課堂”、西安市第五十三中學的“35+10”課堂教學模式,藍田縣北關小學的“滿天星”課程等都是實施深度教學的典型案例。這些學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達到一定深度,而且能引導學生在深度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一種學習結果的深度。這些深度教學案例的特點有:一是教師能夠創設出基于真實情境下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對教材深度發掘,并能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二是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特點和思維習慣安排課堂內容。這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能夠解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各種問題。同時要培養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發展力。三是設置高質量問題。這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通過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思維、綜合思維來解決問題,進而達到高階思維。四是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多學科內容及學科內部各部分內容的整合。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等形式獲取所需信息,教師要通過對學生學情的了解,設計具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教學內容和實施方法,并要求學生在獲取相關信息后從多維度給出反饋。

(二)調控作業總量,創新作業設計

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有利于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延展課堂知識體系。“雙減”特別強調要“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精心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能夠體現學生素養和能力的基礎性作業,建議布置彈性、層次性和個性化作業。西安市新知小學的“4D”作業模式,把作業細化為創作類、探究類、融合類、試驗類等,并且每一類作業都有具體的指導性、區分性、展示性、持續性的指標設定。陜西省西安小學有明確的作業管理、每日作業公示、作業批改等制度,還有相應的作業評估、作業設計、作業輔導等制度。寶雞高新第一小學有關于作業的“三級三查”制度,在備課組自查、教研組周查、課程教學隨機查中強調讓作業理念轉過來、作業數量減下來、作業形式活起來、作業質量提上去、作業功能實起來、作業成果亮起來。榆林高新區第一中學有具體的備作業原則:夯實基礎原則、匹配所學原則、題型全面原則、難易適度原則、回顧舊知原則、形態多樣原則等;作業方法有要早、要廣、要準、要有度、要控制量等要求。這些學校通過各種形式開展作業研究、作業設計、作業創新、作業評價等活動,全面思考作業設計的理念、功能與價值,不斷優化學生的作業時間與內容。

二、加強“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的核心素養與能力培育

(一)開展多樣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團、西遷精神宣講團、話劇社團等都是獨具特色的中學社團。航天城第一中學開設了覆蓋人文、藝術、體育、科創、生活體驗等五大類46門社團課程,是陜西省開設社團數量最多的學校之一。西安市周至縣駱峪鎮九年制學校承擔著鄉村少年宮9大類25個活動社團的課程。西安市經開第一中學、西安經開第七小學的各類特色實驗室是學校的社團名片。這些學校是如何利用校內有限的場地開展社團活動,又是如何通過社團活動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一是充分利用校內空間。如利用操場、球場開展輪滑、球類活動;利用舞蹈室開展體操類、舞蹈類活動;利用地理、歷史、生物、勞動實踐等各學科專用教室開展車船航“三模”課、創客、衍紙作品、美術作品等設計制作類課程。二是以社團課程為載體,重視學生素養與能力的培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愛好與特長,提升學生觀察、思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五育”并舉、全面育人。三是把社團作為“職業體驗場”,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變身為設計師、程序員、陶藝師等角色,通過各種模擬實踐體驗,創新勞動教育的內容和途徑,通過職業體驗和與時俱進的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道德情操,增強學生的職業體驗感。四是加強社團文化建設,突出社團的多元性、自主性、社會性、實效性。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以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素養為宗旨,注重社團活動的多樣化和層次化,注重活動空間的開放與整合,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滿足學生多方面素養提升的需求。

(二)積極開發校外體驗與實踐課程,培育學生關鍵能力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立足生態資源、人文資源、旅游資源,打造富有陜南特色的“小能人”“小農人”“小工匠”“小藝人”“小紅星”工程的特色課堂,開發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西安高新區多所學校發揮科技產業優勢,與三星、華為、比亞迪、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知名企業、科研院所攜手,開設“科技+”“企業+”課程,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前沿科技,親身參與科學研究。楊凌高新小學依托楊凌農科特色,打造“我是后稷傳人”德育品牌實踐課程。“第三課堂”的學習主要側重于培育學生進入社會的技能與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與學校的課堂教學和模擬體驗不同。“第三課堂”是真實的社會情境,是學生與社會融通的一條通道,更能夠鍛煉和檢驗學生的素養與能力。學校要開發好、設計好、利用好“第三課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注重生涯體驗。學校要積極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聯系協作,利用工廠、醫院、藝術實踐工坊、實訓基地等場所,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職業體驗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二是注重勞動課程,建立家務勞動課程體系、田園勞動課程體系、公益勞動課程體系等。三是注重特色實踐課程。如創客空間課程體系、地域特色課程體系、研學旅行綜合實踐課程體系等。四是注重關鍵能力的過程性培養。讓學生親歷與體驗課堂與學校中學不到的知識。但由于學生的實踐結果并不能達到成年人或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學校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