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厚雅”文化 共筑成長校園
作者:章小軒
發布時間:2023-09-26 09:12:1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漢中市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以下簡稱“考院”)始建于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這里是城固教育的發祥地,也是“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本部和文理學院(現西北大學前身)曾經流寓辦學的地方。自2016年擔任考院實驗小學校長,我誠惶誠恐,如履薄冰。雖然此前我已在鄉鎮小學、中學、中心校等校擔任校長十多年了,但是有千年歷史沉淀的考院實驗小學與眾不同,面對它,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厚重歷史和悠久文化,也體驗到了社會給它的盛譽與壓力。
在這樣的學校當校長,我不敢有絲毫懈怠。于是不斷思考:什么是考院?我和團隊又該如何帶領考院實驗小學發展得更好?說文解字里說:考即老,考院即老院,有悠久的歷史。但我認為,“考”應該是思考的考,是細致深入考察、考究的考,也是考試、考核、考問的考。
帶著趕考的心態,我和班子成員們堅持每天用腳步丈量,用眼睛觀察,用頭腦思考,根植“厚雅”文化基礎,共筑師生成長校園,即以“敦品勵學,崇實篤行”的考院校訓為核心,構建“厚重人文造高雅校園,厚實管理塑儒雅之師,厚博課程育文雅之人”的文化內涵,培養“言行高雅、學識博雅、專業邃雅”的教師,培育“知禮雅行、博學精進、個性發展”少年君子,以“厚雅”文化涵養靈動的生命,從而構筑學生生命成長和教師專業成長的“成長校園”。
以厚重的人文打造高雅之境,建設以文化人的智慧校園
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學校充分利用教學樓、走廊、樓梯、教室等進行整體規劃,科學布局,形成紅色革命、藝術瑰寶、國學經典、科普長廊、我愛家鄉等多個“樓層有主題,墻面會說話”的主題文化區,彰顯九百年考院豐碩、厚重的文化積淀,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使考院學子的藝術氣質在這里受到熏陶,高雅品行在這里得到陶冶。
堅持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并進,以文化人,扎實推進“書有光,讀最美”和“翰墨飄香潤校園”活動走深走實,通過制度保障、硬件投入和活動載體,讓師生靜下心來工作、學習,以文化熏陶師生的“高雅氣質”。
推進閱讀特色課程建設,打造“書有光、讀最美”考院品牌。積極建構“悅讀、樂寫、美畫、品展”四大板塊,通過“青藍讀書會”、師生共讀、知識競賽、經典誦讀、“書香班級”評選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搭建展示平臺,提煉讀書成果,引導師生多讀書,讀好書。“書有光 讀最美 堅持讀 你最美”,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方式,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力量,激勵學生厚淀人生之基,讓今日的考院學生逐光而行,未來光芒萬丈。
探索書法育人特色路徑,做強“一校一品”——“翰墨飄香潤校園”。在低年級寫好鉛筆字,中高年級寫好鋼筆字的基礎上,要求老師和三年級以上學生加強毛筆書法學習。聘請中省市書法名家進行指導,成立書法社團和七十余人的教師書法愛好者團隊,堅持每周三開展活動,落實每周一節書法課,每周至少交一篇自己比較滿意的書法作品(硬筆、毛筆均可)。多措并舉,實現“以字育德,以字啟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
通過兩大品牌打造,為師生的成長增加人生廣度和厚度,以“書香”“墨香”為考院“厚雅”文化奠基。
確立現代學校管理理念,打造學校制度文化。堅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制定年度考核制度、評優晉升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教學常規管理制度、質量考評制度等五大系列的管理制度,堅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教師。達到了“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差不一樣”的效果,激發廣大教師想干事、能干事的活力,形成人人爭先創優的局面,營造風清氣正、團結向上、凝心聚力的工作氛圍。
以厚實的管理塑造儒雅之師,踐行育人使命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之源、成長之根。“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有優秀的教學成績或者取得了較高層次的榮譽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好老師”的全部內涵。對標“四有”好老師標準,著眼政治素質過硬、師德師風優良、專業能力突出、示范引領較強四個維度,鍛造“言行高雅、學識博雅、專業邃雅”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師德師能“雙提升”。
抓師德塑造靈魂。注重“抓師德,鑄師魂”,培養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組織全體教師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及有關教育法規,把握時代的脈搏,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價值觀、人生觀;組織教師學習校史,傳承校友先賢的家國情懷和西北聯大立志報國的精神;開展“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爭做師德楷模”主題活動和“師德標兵”評選,組織師德大講堂和“教師論壇”,大力推行“四個一”工程(即讀一本教育理論專著,寫一本讀書筆記,參加一項德育課題研究,寫一組經驗介紹稿),引領廣大教師靜得下心,俯得下身,吃得下苦,實現師德師能雙提升。
抓考評明確導向。對教師最大的福利就是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氛圍,完善一套對教師公平、有利于學校發展的管理制度。考評制度是風向標、是指揮棒,具有鮮明的導向性。讓老師明確知道學校倡導什么,自己平時該做什么,怎么做,這樣才能有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和自身的成長需求,才能充分調動各個層面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在評優樹模、年度考核、職稱晉升、崗位晉級、績效考核等工作中“一把尺子量到底”,校委會成員、所有組長和教師代表全程參與,教師個人可旁聽監督,考評過程全程陽光操作。
抓常規提高質量。教學常規管理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抓教學常規的根本是有一套成熟實用的運行機制,夯實“備、教、輔、習”每個教學環節。
以“上準備充分的課”為支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轉換教師教學角色,改進學生學習方式,讓“向40分鐘要質量”的口號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
在課堂“提質增效”的同時落實“雙減”政策,精巧設計作業,精簡作業數量,提高作業效能。建立健全多元評價體系,助推學生學習成績和綜合素養同步提升。
抓科研提升師能。樹立“科研走進課堂,科研融入課改”這一理念,依托“課題研究”和“教師專業化成長”兩個抓手,雙管齊下,齊抓共管。
依托學校省、市、縣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質資源組建名優教師和骨干教師團隊,鼓勵他們申報省、市級科研課題,完成高層次、高質量的課題研究,以此帶動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投身課程改革。目前,學校共有課題142項,其中省級課題12項,市級課題48項,縣級課題82項,涵蓋全學科、全學段和多領域。教師發表、獲獎論文200余人次,國家創新課堂大賽、國家級精品課、陜西省一師一優課等獲獎率穩居城固縣乃至漢中市前列。
學校重視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搭建了培訓、閱讀、科研、展示和激勵五大平臺,借助“分層培養”“專業互助”“青藍結隊”“項目結群”“課題引領”“專家指導”六大策略,大力實施“名優教師專業引領”“骨干教師專業提升”“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三大工程。開展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網上曬課”“優課評比”“二十分鐘微型課展示”和新調入教師的課堂“考核課”“教壇之星”評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練兵活動,以此帶動和培養中青年教師共同進步。近年來,學校先后涌現出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共70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陜西省學科帶頭人2人,陜西省教學能手15人,陜西省思政標兵1人,漢中市名校長1人,漢中名師10人,漢中市學科帶頭人24人,漢中市教學能手45人,城固名師6人,城固縣學科帶頭人29人,城固縣教學能手70人。
以厚博的課程育文雅之人,培養知行合一的少年君子
教育的靈魂就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促進生命成長。重視教育質量既要重視學科成績,也要關注學生長遠發展,要時常提醒老師們叩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以此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關注了學生的成長,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考院小學的“厚雅”文化,旨在培育“知禮雅行、博學精進、個性發展”的少年君子。學校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有效整合,構建“德·致雅”文明素養課程、“潤·致知”傳統文化課程、“才·致行”社團活動課程和“行·致遠”研學實踐課程四位一體的考院“君子教育”特色課程體系。
1.知禮雅行,厚德致雅,塑造君子之態
一切皆課程,處處是課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與感恩教育、禮儀教育、養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和環境教育這七大主題教育相融合,開發“感謝有你”“我在國旗下成長”升旗儀式課程、“課間好時光 最美十分鐘”課間活動課程、“謙謙君子 雅雅淑女”禮儀課程和“君子大講堂”“君子體驗課”等一系列文明素養課程,精心主題設計,創新教育形式,打造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的文明素養教育模式,感受君子風范,涵養君子之德,塑造君子之態。
2.學科融合,“三潤”致知,積淀君子之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校緊扣文化汲取和傳承,探索推進課程拓展,開發書香潤智、紅色潤責、傳統潤心“三潤”課程,引領學生浸潤傳統文化,博學精進,積淀智慧。
書香潤智:學校依托“書香校園”建設,加強閱讀課程開發,構建全科化閱讀、主題化閱讀、常態化閱讀、活動化閱讀的大閱讀課程體系,打造“有人文、有溫度、有美感”的閱讀空間新樣態。
紅色潤責:整合優化本土古路壩、“小河口”、上元觀、南沙湖等紅色文化、革命文化資源,與課本教材進行整合梳理,拓展到課外,延伸至日常,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讀紅色書籍、看紅色影視、誦紅色經典、寫紅色文章、訪紅色足跡……通過一系列主題情景式體驗活動,不斷增強紅色主題教育的真實感、儀式感和互動感,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增強使命擔當。
傳統潤心:以八大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為主線,組織開展“荷香端陽”“妙趣春節”“走進清明”“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等一系列文化實踐活動。讀詩詞、寫書法、唱戲曲、習武術、學剪紙……豐富內容,創新形式,讓傳統藝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全學科融合滲透、全方位融入實踐。傾力打造“張騫文化進校園”和“六廉文化進課堂”的兩大本土文化課程,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了解家鄉文化和社會風俗,激發熱愛家鄉情感,推動本土文化傳承。
3.“五育”并舉,“六藝”致行,錘煉君子之才
“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學校確立新時代學生文學、藝術、科學、健體、生存、社交的“新六藝”,組建了編程、創客、機器人無人機等科技素養類社團;球類、體能類、體操類、形體類等身心健康類社團;琴、棋、書、畫、唱、跳等藝術氣質類社團;主持與朗誦等人文氣質類社團,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多種興趣需求,搭建才藝展示的舞臺,促進學生自主個性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4.行走課堂,實踐致遠,砥礪君子之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走課堂,以研促學。以“行”的深度、寬度、效度為依據,確立各年段育人目標,形成“詩意田園”“文化探尋”“科創未來”“職業體驗”四大主題課程。①詩意田園:傳承農耕文化,重視勞動教育,巧用身邊資源,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參觀農業示范園,親近自然,親近農村、親近生命。②文化探尋:帶領學生探訪張騫紀念館、古漢臺、武侯祠、興漢勝境……以寓教于樂、注重實踐、多感官參與的活動方式了解家鄉、了解歷史,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國家、家鄉的熱愛之情。③科創未來:帶領學生走進流動科技館、氣象局、地震局等,感受科技力量,培養邏輯思維,提升實踐能力。④職業體驗:走進110指揮中心、消防隊、檢察院、敬老院……感受不同職業魅力,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樹立理想。
“厚雅”文化讓千年名校煥發出勃勃生機,辦學有了鮮明的方向感與使命感;“厚雅”文化讓兒童成長有了明晰的定位和表達;“厚雅”文化讓考院實驗小學的課程改革悄然落地,實現了以文化人的智慧選擇。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未來,學校將深植“厚雅”文化之根,全力打造“厚雅”教育品牌,助力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為“學研在漢中”和“課堂革命·陜西行動”貢獻考院智慧。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