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課后服務,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作者:■文/董軍智
發布時間:2023-09-21 15:48:5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正是針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良好教育生態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讓我們從政治高度認識到“雙減”工作的意義。
一、健全模式,突出特色
結合國家“雙減”政策要求,我校將課后服務內容設定為每周一至周五(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除外)16:25—18:25,實行“作業輔導+社團活動”雙提升模式。主要內容有:
(一)作業輔導
輔導學生在校完成作業,推行小學生書面作業不離校,不在課后服務時間內講授新課。
(二)社團課程
開展體育鍛煉、閱讀、藝術特長培養等社團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綜合實踐
開設“勞動、植物辨識、愛手工”等實踐課程,走出學校開展研學活動。
課后服務一:語文、數學和英語教師承擔作業輔導,并布置分層、彈性化和個性化作業,查漏補缺,拓展學習面,以提升完成作業的效率。
課后服務二:結合校情,突出課后服務與校本課程及地域特色。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由學校購買材料包,開展“愛手工”校本課程,激發低段學生動手、動腦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結合楊凌農科城地域特色,二、三年級開展植物辨識校本課程,其中涵蓋植物種植、培育養護、觀察辨識等,教會學生認識校園的一草一木、瓜果蔬菜等。我們還開辟了校園勞育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種植園,進一步探索植物的奧秘。
二、聚焦課堂,創新課程
立足“三個課堂”讓減負提質落地,讓課堂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
(一)夯實“第一課堂”,守好主陣地
我校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要求,樹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學足學好,切實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堅持作業日公示,讓功課堂堂清、日日清落到實處。同時,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動中,教師豐富了經驗、增長了見識,對教材、課堂的理解也不斷加深。
(二)構建“第二課堂”,發揮育人功能
德育為首,積極探索五育融合新模式。學校利用“第二課堂”社團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創建了雕刻時光板畫社、墨韻國畫社、旋風籃球社、雛鷹鼓號隊、管樂團等32個社團。學校利用墻角空地開辟了“教稼園地”,將土地分給各班級,由師生根據節氣選擇種植的農作物。校園文化建設與勞動教育的巧妙融合,讓學生從實踐中真切地感受到“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生活”。
(三)打造“第三課堂”,強化實踐育人
為加強德育建設,強化少先隊思政課教育引領的作用,學校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積極打造精品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紅色基地教育、清明節赴扶眉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學生“學黨史”、童心向黨主題活動、升國旗儀式、傳統文化教育、學雷鋒日、植樹節、國慶節等節日教育等活動,讓愛國紅色基因與實踐課堂相結合,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強國志。
三、 經費保障,激發活力
根據《關于做好全區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楊管教發〔2021〕18號)通知精神,我們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建立按勞分配考核機制,考核分配向關鍵崗位、一線崗位傾斜,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課后服務工作取得成效。
(一) 收費管理
收支兩條線,所有收入及時足額上繳公戶,做到專款專用。課后服務費按學期收取,不得跨學期預收,學期末根據學生實際參加的課時據實清算,多退少補。
(二) 支出管理
以學期為周期,每學期收取的課后服務經費全部用于開展課后服務工作的支出,據實列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確保??顚S谩?/p>
1.課后服務總收入的10%:用于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日常辦公及吸納校外資源的支出。
2.課后服務總收入的90%:作為本學期課后服務補貼可分配的金額。
3.嚴禁坐支、以收抵支等違規現象發生,退費及各項支出嚴格按報賬程序進行審批。
四、家校社協同共育
隨著“雙減”工作的深入開展,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求,課后服務要結合校情、師資、學情等,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聯動的多元聯動格局,拓寬課后服務資源渠道,實現強有力的師資保障,確保教育實踐和課后服務共同發展、協同育人。
結合學校教師特長,充分發揮科任教師潛能,鼓勵人人爭當“社團主教”,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體育教師擔任射藝教師,播音主持專業教師擔任廣播“社團主教”。但在實踐中,部分社團師資明顯不足,因此我們聘請有特長的學生家長任校外輔導員,擔任輪滑、軟筆、硬筆、圍棋、管樂、象棋、舞蹈、禮儀主教老師。此外,學校還積極聯系社會愛心人士及專業機構進校園,聘請專家、教授、家長來學校開展科普講座,例如,消防安全教育、疫情防控知識講座、交通安全講座、科技創新講座等科普知識宣傳;建立了校外勞動研學基地,家委會協助學生走出校園,參觀校外科普實踐基地,如農業科技博覽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眾興菌業等,農耕實踐、采摘勞作,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參與勞動,提升學生社會實踐,家校社同發力,形成“三位一體”研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凌恒大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