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及實踐策略
作者:■文/王 璐
發布時間:2023-09-21 15:47:1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家校共育就是家庭、學校彼此聯系,相互補充,形成教育合力,協同育人,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但現實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學校、家庭在協同育人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家校共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法,以期更好地發揮家校共育的積極作用。
一、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校雙方權責邊界模糊不清
教育是一個整體,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家校共育越來越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家校共育體系是現代學校制度的一部分,對學校來說合作的目的是為了汲取家長的智慧和資源,進而促使教育內容和方式更豐富、更完善。家長和教師本是緊密合作的雙方,但當前在家校共育實踐中,家校雙方權責邊界較為模糊,合作低效,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部分教師對與家長溝通的意義認識不清
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認為教育是可以單獨承擔的,不必太費周折;有的教師與家長溝通時,往往只是單方面提要求;有的教師認為家長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覺得沒必要主動和他們交流、溝通。
2.部分家長對與教師溝通的意義認識不清
有的家長將學校當作是培養孩子的唯一場所,認為自己只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即可,教育的問題交給學校就行,認為沒有必要與教師溝通。毋庸置疑,這些都是影響良好家校關系構建、阻礙家校教育合力發揮的重要因素。
(二)家校合作形式與內容比較單一
目前,家校合作的形式主要是通過家長會、QQ 或微信群聊等方式進行的,內容僅局限于學生的成績方面,形式與內容比較單一。網絡信息傳播快捷,為家校聯系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隱患。QQ 和微信的隨意性很強,每個人都可以在群里發表言論,不便于班級群的管理;個別教師與家長溝通時不注意自己的情緒和語氣,直接在群里點名批評某某同學,容易引起家長的不滿;網絡平臺的安全性也是當前應該關注的問題,不法分子非法侵入班級QQ 群,冒充教師在群里發二維碼,收取所謂的“資料費”等情況時有發生。
(三)家校共育評估體系尚未構建
由于家校共育評估體系尚未構建,缺乏相應的制度對教師及家長在家校共育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工作態度的科學評價,這樣就容易使教育主體或對象失去家校共育的積極性。很多學校沒有明確制訂教師在家校共育中的評價標準,對于積極開展家校教育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績的教師和不積極開展家校教育工作的教師給予同樣的評價,那么這樣下去就會挫傷優秀教師參與家校共育的積極性,從而影響良好家校關系的構建,進而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探索家校共育實踐策略
(一)構建家校協同共育工作機制
1.研究制訂目標規劃
學校要制訂有較強操作性的家校共育年度實施計劃、工作方案,明確具體的目標任務,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體現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把家校共育工作作為提高辦學水平、提升育人質量、彰顯辦學特色的重要抓手,列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各項管理制度,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獎懲,與德育工作、安全管理相融合、互促進。
2.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1)建立家校共育工作領導小組
家校共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謀劃、指導、推進、考核和監督家校共育工作,健全家長學校辦學形式,規范家長學校工作,搭建平臺載體,開展培訓、交流、親子實踐等活動,促進家校教育協調一致。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嚴格工作標準,負責家校共育工作具體措施的落地、落實,為家校共育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2)成立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
學校要制訂明確的家長學校工作計劃,帶領家長研究家教方法,讓素質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落實。學校與家庭還要密切聯系,增強家長的責任感,使家長樹立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重視家庭教育的意識。同時,學校要建立班級、年級和校級家長委員會,并將其納入學校日常管理。此外,家長也要緊密配合學校,與學校加強聯系,更新家教理念,踴躍參與學校組織開展的開放教學、儀式教育、親子活動等,協同推進“五項管理”和“雙減”工作。
(3)組建家庭教育專家團隊
學校要積極聘請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的家庭教育專家,組建家庭教育專家團隊,定期為家長舉辦家庭教育宣講活動,充分發揮專家團隊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3.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學校要積極完善家長學校工作制度,推動家長學校規范化建設;建立三級家長委員會制度,進一步明確家長委員會運行規范,實現家長委員會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家訪制度,確保家訪工作有效落實;建立特殊家庭、人群支持體系,將單親家庭、困難家庭、留守家庭學生納入特殊家庭、人群支持體系;建立學校、家長代表、社區三方共育協調聯動機制,搭建社會育人平臺,實現社會資源共享共建,充分利用社區各種教育資源服務學校教育教學;建立完善家校共育工作檢查、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將家庭教育質量納入優秀班主任推選、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專業技術職稱評定,以及年度績效考核等體系。還要定期評選表彰一批好家長、教子有方家庭、家校共育先進個人、家校共育先進集體,以此促進家校教育有效銜接、同頻共振。
(二)豐富家校共育內容和形式
1.加強學校指導工作
(1)建立完善的三級家委會
學校要定期分年級組織召開家長會,每學期開展家庭教育活動不少于2次。還要設立開放日,每學期組織校園開放日活動不少于1次。
(2)要開辦好家長學校
學校要切實做好家長學校硬件建設,積極創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圍,并為家長學校提供必要的條件,如活動室、辦公室、宣傳欄、標語、校牌等。要完善家長學校內部組織,建立健全家長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積極更新辦學理念,聘任家長學校管理人員和輔導教師,確保家長學校能夠正常開班、正常培訓。要開展家長培訓、家長課堂等活動,定期向家長提供相關教育政策、學校規章、教育教學活動安排等信息,向家長解讀“五項管理”和“雙減”的相關政策要求,以及學校具體措施的落實。還要建立“網上家長學校”,提升家長學校的覆蓋率,讓更多家長有機會學習,更加有效地發揮家長學校應有的作用。
(3)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
一是家庭教育指導培訓。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家庭教育指導培訓,可以采取“線上+線下”方式分段、分類、分層對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構建全校覆蓋、全學段參與、多類型提升、層層遞進的培訓體系,幫助教師提高家庭教育指導的有效性,力促家校共育隊伍專業化發展。二是名師帶動培訓。學校可以邀請專家對教師進行督導、答疑解惑,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學習、研討和個案督導培訓機會。三是問題導向培訓。開展培訓前,學校可以通過調研的方式了解教師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此確立培訓主題、制訂培訓計劃,根據教師需求開展專門培訓,使培訓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2.加強家校溝通
(1)引導家長履行主體責任
學校要根據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引導家長履行主體責任,倡導建設家庭陪伴文化,鼓勵設置“家庭時間”。使家長既重視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又重視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培養;既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又重視孩子行為規范的養成。此外,學校還要引導家長在指導孩子生活、學習過程中重視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讓孩子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
(2)動員家長參與親子活動
學校要為家長和孩子溝通思想、消除矛盾、平等對話搭建平臺,讓孩子和家長在共讀、共寫、共同生活中加強溝通和了解。還要鼓勵并動員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親子活動,激發家長積極合作的熱情。
(3)不斷完善家長會形式
學校一般會在期中和期末各開一次家長會,征求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學校更好發展。學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邀請家長代表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還可以選擇適當的時間、寬松的環境開展家教沙龍活動,讓家長聊一聊自己的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做法,聽一聽別人的意見,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面對面交流,分享家庭教育的酸甜苦辣。
(4)開展家訪、校訪
班主任每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家訪,集中反饋學生情況、交流育人方法、回應家長關切、征求家長意見等,為單親家庭、困難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的家長、監護人提供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提高家訪效果和針對性。任課教師重點家訪學科學習困難的學生,關愛留守流動、身心障礙、父母離異等特殊群體學生。學校要完善日常接訪制度,設立家長接待處,在學校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開設家校共育專欄,公開家校溝通郵箱、電話和微信群號,向家長推薦家庭教育資料和信息,可以采取實地家訪、電話訪談、視頻通話、網絡問卷等辦法,探索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家訪、校訪新模式,及時回應學生、家長的多元訴求。
(5)豐富家校共育載體
班主任通過家長會、家訪、校訪、開放日、親師懇談等活動,與每位學生的家長每學年至少正式見1次面;通過多種交流方式,推動學校、教師及家長多層面互動;通過家長學校大講堂、發放家校聯系卡、告家長書和校園開放日等形式與家長密切聯系;組織“家長進課堂”活動,讓家長為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習慣養成、科學技術、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識;在重大節日或特殊活動時邀請家長參加,如新生軍訓、科技藝術節、運動會、讀書節、成人禮、畢業典禮等,讓家長與孩子一起經歷、體驗成長的過程,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共同教育好孩子。學校要常態化舉辦家校共同發展論壇和讀書成長營活動,如教師網絡論壇、新父母課堂、家長眾籌課程等,促進教師、家長和孩子同學習、共成長。
3.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決策
學校要建立開放民主的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發揮家長的優勢,汲取家長的智慧,邀請家長深度參與學校管理、課程建設和課后服務。學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意見箱、QQ群、電子郵件等渠道,向家長征集意見或建議,并及時反饋。
4.鼓勵家長參與志愿者服務
學校要根據不同類型家長的才能和參與意愿,開展多樣化的家長志愿活動,可以選聘具有一定家庭教育知識、志愿精神和組織能力的家長組成家長志愿服務隊伍,組織家長志愿者積極參與學校日常活動及事務。要為家長志愿者參與活動提供必要的培訓和資源,鼓勵家長志愿者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等相關工作;還要表彰和宣傳優秀家長志愿者,帶動廣大家長參與家校共育。此外,家長也可以自發組織成立交通安全、衛生健康、社團建設等家長義工團隊,為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為學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三)全面落實家校共育工作保障機制
1.切實加大教研力度,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學校要圍繞家校共育實踐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將家校共育研究納入學校課題整體規劃,組織家校共育優秀論文、家長學校優秀教案評比,探討家校共育工作有效模式,不斷提高家校共育實踐研究和指導服務水平。要建立家校共育研究中心,讓責任心強、熱愛家校共育工作的教師確定研究項目和課題,積累經驗,樹立典型,及時提煉,努力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論上的闡述和分析,又有實踐案例指導,將教研工作和家庭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實現雙提升和雙促進。
2.積極搭建平臺,拓寬家校共育渠道
學校要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和釘釘等搭建家校交流、師生交流、家長交流平臺,定期發布家校共育知識,常態化開展線上家庭教育大講堂、優秀家長巡講等活動,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家校共育工作的整體水平。要建立家長微信群,讓家長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能夠一對一、一對多、群體性的自主交流。還要設立校長信箱,及時聽取家長意見,主動回應家長關切,不斷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和教育教學水平。
3.不斷整合社會資源,延伸家校共育空間
學校要貫徹協同育人理念,積極爭取教育局、共青團、關工委、婦聯、社區等相關部門對家校共育工作的支持,推動形成政府支持、學校主導、家庭主體、社會協同的工作格局。要與社區的不同組織建立合作關系,主動爭取婦聯、關工委、衛生、文化、文明辦等部門的支持,積極爭取社區人力和物力資源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實現社區、學校資源共享。還要建立家校社三方合作機制,與家長、學生一起在社區開展公益活動,補齊學生假期學習和管理的短板,并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家校共育指導和服務工作,開展無邊界研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共建活動,推動家校共育工作躍上新臺階。
4.督導評價宣傳引導,提升家校共育實效
學校要強化對家校協同共育實踐過程的督導和成效評價,做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進,這是家校協同共育的重要保障。要構建科學有效的家校共育評價體系,將家校共育指導服務計入管理人員、班主任的工作量和績效考核中,實行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考核的閉環管理,提升家校共育實效。要大力開展家校共育宣傳和實踐活動,及時培育、挖掘和提煉先進典型經驗,可以利用各種平臺、宣傳欄、媒體宣傳普及家校共育科學理念和有效策略,引導家長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共同守護子女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引導全社會關心支持家校共育,積極創設“共話成長、共育新人”的良好生態。
作者單位 咸陽渭城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