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五感”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作者:■文/方 蓉
發布時間:2023-09-21 11:02:0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筆者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研究及學校德育工作方面的管理和探索,通過“五感”(幸福感、規則感、獲得感、敬畏感、時代感)培育學生健全人格,進而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培育學生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公共管理意識,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認同、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達到使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育人目標。
一、回歸生活,“幸福感”培養陽光型人格
(一)尊重學生,理解幸福
不以成人的視角和認知審視兒童生活,而要從兒童的視角,認真看待并理解兒童的生活。只有俯下身子,才能理解螞蟻搬家、星星眨眼的自然神奇,才能體會一張獎章、一次贊揚的喜悅,才能感受一份小禮物、一次成功體驗的幸福,等等。因此,一定要把握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和他們共情和成長。
(二)生本對話,共享幸福
一是要閱讀教材,發現“幸福”;二是巧妙設計,共享“幸福”。每節課筆者都會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片、閱讀故事、復述重要情節。讓學生說說: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再觀察一下人物的表情,說說他們的心情如何?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引導學生從教材回歸生活,通過角色扮演、故事會等,促使學生和教材中的人物融為一體,進而引發共鳴及同理心,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幸福,為他們創建陽光快樂的學習氛圍。
(三)體驗生活,構建幸福
在人格培養回歸生活的理念下,教學過程從原來的“學習—鞏固—評價”轉變為“關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通過在課堂中還原和構建生活場景,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快樂和困惑,解讀快樂的源泉和困惑的根源,然后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困惑的方法,疏導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障礙,引導學生形成平穩和諧的心理狀態。
二、道德規范,“規則感”培養自律型人格
(一)道德教育,建立規則
家庭美德是規則建立的基礎,一個孩子從出生就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家庭成員的道德觀、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孩子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社會公德是學生社會性發展和成長的關鍵,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的有效銜接是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要內容。因此,道法課堂教學要準確把握德育目標,有效整合,進而建立規則。
(二)道德學習,培養規則
學生的自主發展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會學習又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重要支柱。以往教學中,教師重點關注的是“教”,卻忽視了學生的“思”。然而道德教育不僅僅是“教”的問題,還是“學”和“做”的問題。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從道德灌輸轉向道德探究。一是要準確把握學情,關注學生差異,分層次精準設定教學目標。二是關注教材中的留白、省略號和主持人問題設計等,引導學生關注、反思和改變。三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同時給予相應的學習方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道德學習,進而形成自我認知和管理能力。
(三)理性分析,穩定規則
“是與非”“黑與白”在教學中有著清晰的界定,但對學生來說卻存在著“兩難”問題。比如“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是否還要等紅燈”“照顧生病的媽媽,沒時間寫作業”“好朋友總是騙人,我不愿意原諒他”……像類似的困惑,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作為教師,不能簡單地用“對”和“不對”來“教”學生應該怎樣應對,而是應關注盲點和誤區,引導學生如何獨立面對問題,理性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綜合實踐,“獲得感”培養擔當型人格
(一)把握教材,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
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從內容、形式、時間、空間等方面進行整合拓展,比如課前的小調查、小發現,課后的小制作、小實踐等。同時可以通過情景化、活動化、實踐化教學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反思、體驗和感悟。
(二)良性互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
一是把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結合起來,和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結合起來,和愛國情懷及責任擔當結合起來,等等,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二是把道德與法治教學和美德少年評選活動結合起來。大力開展向道德模范學習、向身邊好人學習等活動,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做家里的好孩子,做學校里的好學生,做社會上的好公民。三是把道德與法治教學和重要節日結合起來。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學習、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紀念日深入開展革命教育和紅色文化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
(三)注重融合,使學生在興趣中“獲得”
語文學科活動閱讀存折、漢字書寫、朗讀認證,課前三分鐘展示等,數學學科活動多變的圖形、九宮格、七巧板等,還有科技節、藝術節、運動會等,為學生搭建多元成長舞臺,在成與敗、得與失的體驗中鞏固知識、磨煉意志、增強自信,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四)完善課程,使學生在無聲中“獲得”
課程價值實現的水平,決定了學習者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學習者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因此,學校要立足校情、學情,開發、整合及利用課程資源,優化課程結構,實現課程價值,創建課程文化。從理念、目標、制度、體系、標準、教材、評價等方面入手,完善課程體系,涵養出好的學風、教風、校風。
(五)實踐延伸,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
立足家庭,學習和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加強家庭教育培訓;開展以自理、自立為目標的家庭勞動實踐活動,以尊重、熱愛為目標的社區服務性勞動實踐活動;整合校外德育資源,將學生的學習場所轉移到博物館、實踐基地、工廠等,進行一定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入體驗生活,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多形式、多維度的教學實踐和綜合實踐,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習得知識,掌握技能,鍛煉意志,獲得自信;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付出,理解責任,體驗擔當。
四、底線教育,“敬畏感”培養法治型人格
(一)培養底線思維,教育學生“知法”
道德與法治教材以“我”為主線,涵蓋了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道德教育,從家庭生活中的權利義務,到學校的校紀班規,再到生活中的法律法規,使學生逐步樹立平等意識,培養學生底線思維,同時給學生滲透法治意識。比如在“我們的公共生活”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內容。在“我的家庭生活”教學中,可以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內容,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法,法律本身就是一種底線,因而要敬畏法律。
(二)培養法治意識,引導學生“懂法”
六年級法治專冊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進行系統法治教育,突出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教育,注重法律知識向日常實踐的延伸。作為教師要明確法治專冊教材的編寫意圖,立足課堂,巧妙創設情境、設計教學,增強法治課的親和力、思想性和實效性。同時結合學生生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普及法律知識,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三)樹立維權意識,引導學生“守法”
一是法治副校長宣傳教育常態化,積極開展相關講座、主題中隊會等,向學生普及法律知識,使其了解一些自我保護方法。二是積極和公檢法等機關形成教育聯盟,通過未檢中心、紅領巾法學院等主題研學實踐,明確法律權威,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三是結合國家憲法日、禁毒日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以使學生從小樹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
五、與時俱進,“時代感”培養政治型人格
(一)少先隊員的身份認同,奠定政治基礎
“黨帶團,團帶隊”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一項重要舉措。少先隊員是少年兒童在小學階段的重要身份標志,“全童入隊”是國家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政治要求。學校少先隊要通過“少先隊知識”“少先隊禮儀”“少先隊活動”等,強化隊員的身份認同,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樸素情感,激發他們學習成長的動力,牢記“時刻準備著”的初心使命。
(二)深入“四史”教育,涵養“四個自信”
在道德與法治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中,古代先賢的智慧故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歷史的回憶,一篇篇壯麗的史詩,通過“小故事”“活動欄”“知識窗”等設計,有機地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融入到教材之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及國情教育等滲透于課堂教學及知識拓展之中,潛移默化地涵養“四個自信”,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弘揚中國精神,牢記使命擔當
一是深入學習和弘揚中國精神,學習代表人物事跡,從代表人物的成長歷程中汲取向上的力量。二是把中國精神教育和“四史”教育結合起來,深入了解在歷史發展背景下,中國精神的形成過程;懂得國家的發展進步造就了中國精神的內涵與發展。三是引導學生把個人夢想和偉大的中國夢聯系起來,把自己的成長理想和祖國的發展及未來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使學生從小樹立報國志。
(四)關注時事熱點,培養國際視野
一是規范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保證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二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素養。三是及時開展時事熱點學習、討論、宣傳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傾聽、思辨,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積極實踐,在探索中開拓思維,提高認識,凝練智慧。
綜上所述,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陽光的心理品質,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樹立遠大理想,建立對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發展的責任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養,從心而育、外化于行,實現了培根育魂、固本培元、守正創新的教育目標,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漢中市漢臺區恒大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