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探索路徑
——以《蘭亭集序》教學為例
作者:■文/孫志玲
發布時間:2023-09-21 10:56:5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確立為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指明了方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而核心素養與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旨在要求教師用學科素養構建素養型課堂。下面,筆者以《蘭亭集序》教學體驗為案例,進一步探究普通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路徑,以期能為深入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有所借鑒之用。
一、反復誦譯,促進語言建構與運用
教師可以以誦讀和翻譯交錯的方式,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蘭亭集序》富于韻味的文言語言,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四步進行(在誦譯環節只做直譯,不深入剖析思想內容):第一步是聽錄音誦讀,聽錄音時學生可以小聲跟讀,邊聽邊改正自己預習時弄錯的字音、句讀,并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句,聽完錄音后再集體討論。第二步是結合文言知識復位誦譯,先交流課前自己預習過程中對教輔資料文言基礎部分練習時的一些具體情況,教師可以統一點撥處理學生遇到的共同難點,一定要注意把每個知識點放回原文進行翻譯。第三步是合作分段誦譯,先分解段落進行翻譯,后小組合作翻譯,并勾畫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再集中點撥處理學生有疑問的地方。第四步是自主整體誦譯,學生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在作業本上通譯全文,要做到字字落實且流暢自如,在這一過程中不得參考任何的翻譯資料。隨堂未完成的學生,課后繼續完成。安排課后背誦全文。在反復誦譯的過程中,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古代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不同的語法特征,同時教授學生兩種語法知識體系的構建和運用。
二、問題牽引,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蘭亭集序》條理清晰,結構縝密,便于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圍繞“作序緣起”(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過程”(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詩集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把握序文體裁的必備內容和文法特征;圍繞“由何而樂” “因何而痛” “為何而悲”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情感線索,學習獨特的行文構思。然后重點分析兩個難點問題:一是“第三段作者情感怎樣由樂轉痛?”這個問題,主要分析兩種世俗的交往方式,一種是與朋友居一室空談玄思,一種是放蕩不羈寄情山水。作者以為這兩種方式都是虛度時光,所以厭倦之后都會產生“不知老之將至”的感慨,這種興盡悲來所產生的痛惜之情,又值得綴集收藏,以啟后人。二是“選讀《莊子》的《德充符》與《齊物論》,分析王羲之的死生觀與莊子的有何不同?”在“死生亦大矣”的看法上,王羲之與莊子是不一致的,莊子側重講生死情結存在的普遍性,告誡人們理性地對待生死,不要以死為痛,從而獲得這一永恒情結的解脫,所以莊子主張“一死生,齊彭殤”的觀點。而王羲之所談死生都是大事,承認生命短暫之痛苦,但反對莊子用消極觀點、超然態度來解脫生命短暫之痛的做法。王羲之一向認為“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在他看來,只有干事創業的務實之舉才是解決死生之痛的積極態度。
理清王羲之與莊子對死生的看法是準確理解課文思想的關鍵。可以說“死生亦大矣”就是一句歧義句,在莊子筆下,“死(原文死生是偏義復詞)也是普遍的事情,不必為此傷痛。”而在王羲之筆下,“死(原文死生是偏義復詞)也是大事情,難道不令人痛惜嗎?”由此看來,《蘭亭集序》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這里的“古人”不包括莊子;“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這里的“昔人”也不包括莊子。這樣“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才順理成章。讓學生課后梳理出課文的思維導圖,便于進一步訓練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
三、深度賞析,促進審美鑒賞與創造
就《蘭亭集序》文學藝術方面而言,其在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兩方面都具有很豐富的美學內涵。語言之美體現為整句與散句錯落有致,簡筆與繁筆相得益彰,淳樸與高雅逸趣雅致。從整句與散句看,或整或散,整則旋律優美,散則錯落有致,整散相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各揚其長。從繁筆與簡筆看,繁簡得當,行文嚴謹。繁筆之語,如“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并用帝王紀年與干支紀年,繁復而矜持,頗具藝術匠心;再如“俯仰”二字,不避其繁,卻旨趣深遠,令人解頤。簡筆之語,如“一觴一詠”省去了許多筆墨,但張力巨大,展現了名士賢才盡情、盡興、盡致的個性風采,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再如“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簡約至極,直抒情懷。 從純樸與高雅方面看,繪景敘事,興感述志,淳樸篤厚,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毫無潤色,自然灑脫,語脈清晰;而議論、抒情善于巧借形象,高雅脫俗,如“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等語,含蓄深沉,耐人尋味。 二是思想內容之美。余秋雨在《中國文脈》中評述:晉代玄談文士們“胡辯瞎談的當然也有不少,但畢竟有幾個是在玄思之中找到了自己,獲得了個體文化的自立。其中最好的例子要算東晉的王羲之了”。教師可以以這一評述為話題,并提供一些玄學定義材料及其產生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從中探索王羲之與晉代空談玄學的士大夫的區別:王羲之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談玄學,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玄學的藍本《老子》《莊子》中的一些消極觀點,這和當時的許多信賴老莊觀點空談玄學的消沉士大夫是很不同的。
美是人格力量的對象化,王羲之正是用語言的精致和思索的精致,把自己的人格對象化地表達出來。讓學生欣賞《蘭亭集序》中關于美的表達,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美的表達方式,最終學會對美的體悟與表達。
四、合理探究,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蘭亭集序》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有書法藝術、干支紀年、晉人的自然觀、晉人生死觀等。就書法藝術而言,《蘭亭集序》的行書藝術成就在中國書法文化史上堪比昆侖。因此,教師一方面可以安排學生梳理關于《蘭亭集序》的史話,一方面可以安排學生臨摹和拓寫《蘭亭集序》,體會《蘭亭集序》的文化魅力、藝術魅力等,通過領略勾勾畫畫、點橫撇捺描繪中的線條藝術所呈現出的生命姿態、精神張揚和流淌于點劃勾捺之間的活力和內蘊,有效激發學生對書法藝術的熱情。就干支紀年而言,給學生介紹干支紀年計算方式,通過計算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讓學生了解干支紀年方式在現行碑文中的一些情況,其作為一種文化仍在傳承。從晉人的自然觀切入,安排學生探究王羲之《蘭亭集序》對陶淵明、謝靈運的影響,不難發現《蘭亭集序》筆墨不多的寫景,啟發了后來晉代文人對田園、山水別樣的熱愛,并且衍生出了田園詩和山水詩兩類重要的詩歌流派。就晉人生死觀而言,可以從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了解晉人在高壓政治形勢下嗜酒、吃藥、清談等所表現出的一種怪誕風度、一種輕生死觀念、一種消沉的文化狀態。在這種消沉的文化狀態下,王羲之重死生的觀念就更加顯得無比珍貴了。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應積極嘗試新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這與以前的三維目標相比,方向會變得更加明確,操作會變得更加靈活。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