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作者:■文/強 穎
發布時間:2023-09-21 10:51:4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作業既是檢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手段,也是精準分析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途徑。隨著人們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創造性思維等認識的不斷增強,進而對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減”背景下,科學合理地設計美術作業,可以有效提高“教”的精準性與“學”的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美術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既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紐帶,又是把美術教育教學轉化為學生美術素養的橋梁。而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后,再通過科學的作業設計讓美術作業成為學生課后盡情揮灑美術才情的平臺,把兒童天真爛漫的真實情感融入進去是每一名美術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和規劃的。為此,美術教師應認真理解新課標,充分了解學生美術素養培養需求,并以此為基礎設計美術作業,力求讓美術作業更具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創作性思維和主動完成美術作業的動力,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快速提升。
一、“雙減”對美術教育教學的影響
“雙減”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加強了監管,緩解了家長的焦慮情緒,減輕了學生課后作業壓力,尤其對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家庭學習氛圍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針對課后的作業數量與質量提出了更為科學和嚴格的要求,降低了無意義的作業數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文化類學科作業的壓力,使學生在“學和練”中鍛煉獨立思考和創新探究的能力,同時也讓有藝術天賦的學生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雙減”有助于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體職能和地位,為學校發揮應有的教育水平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切實落實“雙減”政策,一方面不僅能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增加學生休閑娛樂時間,還能夠加強學生、家長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使他們對美術這一學科的教育意義認識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增強音體美等教師教育教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工作中更加盡職盡責,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與此同時,一些學校開展的延時興趣課堂也有助于學生拓展自身美術視野和提高美術學科素養。
二、美術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設計理念不當
從當下一些小學美術作業設計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美術教師在美術作業的設計上缺乏科學理念的指導。在美術作業的設計實踐中,他們沒有真正將美術作業當作鞏固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不能將學生的內心情感、創作才華融入到作業設計當中,使學生失去了通過美術作業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的機會,最終導致美術作業流于形式。
(二)設計方法單一
當前大部分小學美術教學都采用班級統一授課的方式,課后作業更是全班統一化,沒有考慮到針對不同美術素養層次的學生開展美術作業設計。部分教師要么是美術作業設計隨意性較強,要么是設計的美術作業枯燥乏味和繁重,學生難以完成,傷害了學生完成美術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要么是忽視美術作業的作用及價值,作業布置得過于簡單,沒能將美術作業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不利于學生美術創作欲望的激發。
(三)忽視核心素養
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及教學任務的影響,認為留一些課后作業能使學生熟能生巧,自己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他們就會布置一些簡單且重復性的作業,旨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教師的初衷是好的,雖然這種傳統的作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學生熟能生巧,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因而很難達到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優化美術作業設計的方式
(一)分層式作業,注重因材施教
對同一個美術教學內容,不同層級美術素養的學生在美術作業的完成度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同質化的美術作業,不僅沒有留給優秀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同時還給學困生帶來了作業壓力,打擊了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從整體上提升全體學生的美術素養,同時還與素質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教師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應因材施教,在設計美術作業時要重視不同層級學生的美術天賦、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滿足不同美術素養學生的美術作業,以實現美術作業設計的分層化和差異化。對絕大多數的普通學生而言,依據課本要求設計普通化作業,以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對美術素養較高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他們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提升能力,并設計出適應學生和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個人美術水平的作業,利用分層作業的方式實現美術作業既能滿足不同美術素養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為學生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搭建一個良好平臺。
(二)小組式作業,注重分工合作
在美術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是學生集體完成的,尤其是那些優秀的小組美術作業更具創意性,且完成度更高。小組學習、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激發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維,在不同學生思維的激烈碰撞中,使得學生的美術作業更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與此同時,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發揮每個人的智慧和特長,完成美術作業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理解什么是團結協作精神,還使學生的美術作品更為全面和優秀。
美術教師在設計美術作業時可以適當地融入分工協作理念,平衡好獨立自主作業和分組合作作業之間的比例。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只設定作業的主題,不限制學生尋找和探索的內容,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在探索和合作中尋找樂趣。并在下一堂美術課上組織小組之間進行分享,總結每個小組課后作業的優點和長處,豐富學生對尋找“美”、發現“美”及創造“美”的認知,使學生在完成小組作業和分享作業成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還能通過分工合作增強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進而提升綜合素質。
(三)實踐式作業,注重結合生活
藝術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優秀的美術作品都是畫家將自己細細品味生活得出的感悟以美術的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獵奇心強,勇于展示。國家一直以來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成為只讀書、死讀書的“書呆子”,要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天性,使學生成為藝術美的發現者和創造者,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擁抱自然,感受自然,使他們從對自然的觀察、探索中發現生活中的美,這些都能為學生的美術創作提供鮮活的素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根據本班級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兼具實踐性與趣味性的美術作業,讓學生愿意做,主動做,想法做,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不同于其他作業的快樂感受,比如給學生布置畫春天,就一定要讓孩子走進春天,讓學生與大自然盡情地接觸,調動學生感知力,促使他們對春天產生不同認識,這樣才能夠使他們的作品更貼近生活和富有生命力。
教師在設計美術作業時,應著眼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加強美術作業與實踐間的聯系,巧妙將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美術作業設計當中,讓學生體會到美術與生活及學習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學習美術的興趣,破除在學生潛意識當中把美術作業看成是機械模仿他人作品的印象,激發和挖掘學生創作潛能。
四、美術作業評價
美術作業與數學類作業不同,由于每個學生的美術素養不同,對同一個事物“美”的理解和表達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評價學生美術作業時,不能簡單地以固定的標準判斷好壞,要做到評價方式靈活,注重通過作業評價鼓勵學生及激發學生的美學創造力。
(一)樹立“大局觀”
教師在在評價學生美術作業時應樹立大局觀,主要看學生美術作業是否在總體的層面上存在不足,是否能夠把美術作業的核心部分表現出來,重視學生的美學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和思維意識,注重學生在美術素養方面的長遠發展。
(二)鼓勵與尊重學生
教師的美術作業設計、評價等需要直面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因此一定要注重對能力水平偏低學生的鼓勵,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成果。由于每一位學生的美術素養不同,理解也不同,教師不能按照同樣的標準來要求和評價學生努力學習的成果。在日常美術作業評價中,教師要積極尋找學生美術作業中的優點和長處,通過鼓勵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尊重,進而激起學生的努力奮進之心;在發現學生美術作業中的創新之處時,應及時而充分地鼓勵和尊重他們的探究成果;在發現學生的美術作業偏離主題時,教師應將自己的建議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和思路,使學生的美術學習更加深入。
(三)允許多樣性
在學生美術素養還未完全成型,需要教師豐富的作業評價方式,避免給學生美術作業片面的評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等方式。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課后總結,引導學生能夠多角度、多樣化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美術作業,把自己的美術作業與水平相當的同學進行對比,再與之前自己的美術作業進行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及學習他人的優點,這樣既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又能尋找到自己進步的空間,提升自己的信心。同時,教師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興趣、進步的速度及思維的水平等。開展學生之間的評價可以使教師深入地了解學生在班級當中的人際關系、真實性格及品行等。教師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評價方式,不僅能夠更加全面真實地了解學生,還能夠讓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更加深入地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在滿足學生美術素養培養需求基礎上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本著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設計美術作業,尊重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正確認識美術作業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價值。教師可以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上,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在優化美術作業設計時融入因材施教、分工合作及結合生活實際等理念,設計出分層式作業、小組式作業、實踐式作業等,將美育孕于作業之中,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寶雞市渭濱區東四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