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的恩師就是非常“至察”的一個人,然而,好像上天非常垂愛他,并沒有讓他變成人見人厭的“厭如玉”,反而名聲大振,很多家長打聽到是他接班,想盡辦法去他的班。就這樣一個嚴肅到有些老古板做派的“老學究”,到底哪來的魅力?首先我得替他說句公道話,他的“成名”,的確是靠他的“察”出名的,而非雇傭水軍操作,畢竟,在我們這個十八線小縣城,很難有人有這樣的想法,更別提這樣的商業頭腦。

好像莫名其妙,他就火了,而且一火就不得了了,不僅本地人知道,連外地人都攜妻帶子奔赴他,都為著他的盛名而來,因此,他也似乎有些得意,總是一句話:想進我的班就得聽我的指揮,誰敢造次,早點另謀出路。

我們這些他曾經一手帶出來的學生,即便現在成了他的同事,都懼他七分。誰如果在他跟前抱怨工作苦、上班累,非但你得不到安慰,反而還得來幾堂他親授的“政治”課改造改造。當然,能從他手里出來,我們早就祛除了那份無病呻吟的矯情。

他是熱愛祖國的教育事業的,或者準確點說,非常熱愛。他的耳朵里容不得一句懈怠的話,當然,他眼睛里更容不得半點偷懶的“齷齪行為”。這樣一個“至察”的老師,卻是一個非常受大家喜歡的老師。

不信,你去我們校園里看看,好多剛入學的小同學會因著他的慈眉善目圍著他喊“爺爺”,下課了想盡辦法纏著他講故事。有一次出于好奇,我也湊過去聽他講故事。看著里一圈外三圈的孩子們安靜地聽他講那些名人軼事,不時地夾著自由提問環節,著實給我了一些啟發,好多老師抱怨我們的道法課因著旁系而生非但不受家長的重視,連孩子們都帶著天生的“排外”情緒,導致每次上課不但沒辦法安靜地上下來一節課,更別提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為此,原本應該最受歡迎的、最輕松的“副課”變成了誰也不愿接手的“臭狐子”。想想,是因為這個課本來不受重視引起的不良反應,還是,我們上課的方式得重新思考、改變一下。等著上課孩子們散盡,我把我的疑惑和“至察”說了,他聽后非常地生氣,他說我們的小學生這么愛聽故事,為什么我們不懂得動腦筋把課變個法子上,是誰把這么好的課給糟蹋的?國家開設這門課,是非常有意義的,是一個人終身受益的。一個人可以學習不好,但是從小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樣的人非但不能給國家帶來幫助,反而會危害社會的發展。你完了把咱們的道法老師給我統計一份名單,我一個個教,保證一個星期內給整改掉這些反面情緒。

他到底怎么做的,我沒去問,但我看到每一個硬著頭皮找他的道法老師,都是笑著站在講臺上的。好多上課習慣沒有養好的孩子,也挺直了背認真地聽講。我就知道,沒有“至察”搞不定的事。

“至察”常說,寧愿一開始做“小人”,也不能一開始做“君子”,該講的原則在誰面前都一視同仁,不要因為人壞了規矩,規矩立不起來,人也立不起來,人立不起來,事就成不了。人雖然不是為干事而生,但人活著干不成事,估計就是廢了。

“至察”是我的老師,是我的領導,更是我的靈魂塑造師,我們在背后里叫他“至察”,當面則是恭恭敬敬喊他“先生”,他常笑著說:“我哪里算得上先生,我只是一個教書匠!”

“至察”估計知道他這個綽號,但他似乎從來沒想著因為害怕別人不喜歡他的較真而變得“隨和”一些,而是一如既往地嚴守著老祖宗留下的“規則”,穩穩當當地“察”到底。

這樣的“老先生”,值得我們這些“小老師”學習,更需要我們“傳承”!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