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請求添加好友——”我心中的“大先生” | 《教師報》教師節征稿
作者:張穎
發布時間:2023-09-20 10:52:4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一個平常的假期晚上,微信里突然跳出一條新的朋友請求信息,點開第一句話,對面說:“張老師,您還記得我嗎?我是佳佳。”“佳佳……”我嘴里不停地呢喃著,我怎么會不記得呢。腦海里關于她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是的,就是那個哭哭啼啼的小女孩。
我和她第一次見面,是在她小學二年級時,剛從湖北老家轉學到深圳,一切都不熟悉,一切都很糟糕。由于是剛到的轉學生,她的媽媽和我商量,盡量帶著她,盡快去適應在這邊的學習生活。是的,無論是吃飯,寫作業,到哪里我都帶著她,她成了我的“小尾巴”。有時候,還會被同事揶揄,“瞧瞧,你認了一個干女兒了。”曾經是留守兒童的我,并沒有感覺不好意思,我深知她需要的是獨一無二的關愛,這樣她才會有安全感。
于是,在班級里,我為她挑選了一個熱心腸的小同桌。每天早上,小同桌準時出現在她身旁,教她如何提交作業,如何準備學習用品,認真聽課。下課了,也會做她的小伙伴,一起上洗手間,一起聊天。寬松自由的環境,和諧友愛的班級,讓這位怯怯的小女孩變得更加自然起來,不再那么拘束。同時,安排她做我的語文小課代表。充分的信任,角色融入,使她在集體里找到了歸屬感和責任感。
一個周末,我帶她來到我租住的房子,讓我媽媽給她做點好吃的。一邊吃著,一邊聊天,突然,她抬起頭來,用亮亮的眼睛望著我:“張老師,你家好大呀!你媽媽做的飯好好吃呀!”我心里疑惑,一個包括廚房廁所臥室客廳的單間,算大嗎?我試著問她:“佳佳,那你和爸爸媽媽住的地方,是怎樣的?”“我們家里就一張床,爸爸會搭塊板子睡在桌子上,我也會在那張桌子上寫作業。”我內心一滯,酸澀一下子涌上了鼻腔和眼里,只好安慰她,“你看,哪怕這樣,你爸爸媽媽也要想辦法,把你接到身邊,陪伴你長大。你在老師這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看著她小小的身體,不由得抱住了她。當天把她送回家后,我內心更加堅定,我要幫助這個孩子變得更好。
最大的障礙出現了,由于老家沒有教授英語,剛到深圳的佳佳,英語幾乎聽不懂,看著受挫的她從活潑又變得內向,我內心不忍。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積極與英語老師溝通,共同攜手幫助她提高英語成績。提高英語成績需要多讀多背,下課后,我就把她找到辦公室,讓她將當天課文讀十遍。放學后,陪她一起背誦英語課文。寫作業時,教她如何默寫英文單詞。這樣的時光持續了一個月,在后來的一次檢測中,她從不及格飛躍到了中間線。她揚起手里的試卷,開心地對我說:“張老師,我做到了!我做到了!”我回以笑意,大聲說:“是的,佳佳,老師相信你,一定行!”這份成功的喜悅縈繞心頭,久久回蕩。
在這短暫的相逢中,我和佳佳的故事戛然而止,我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到了新的學校。至于我離開她后,她過得怎樣,她通過微信告訴了我。她好像就在我面前,嘰嘰喳喳地對我說:“張老師,自從你走了,我就回老家了。”“張老師,我聽你的話,好好學習,初中、高中一直是語文課代表,語文和英語一直名列前茅,包攬年級第一。”“張老師,我現在在武漢讀大一了,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張老師,那時候的事我什么都不記得了,但我就記得,張老師對我特別好。”
教育具有滯后性,我從未想過,這份十年后的“請求添加好友”會平白出現在我的生命里。作為一名班主任,我通過建立安全感、存在感、歸屬感、責任感、成功感,這“五感”來轉化特殊兒童,對于深陷孤獨的兒童,基于她的需求給予更多的愛的擁抱和理解,滿足了對愛的需求,她更加自信坦然地面對困難,解決問題,而這份師生情成了獨屬于我們的小秘密。十年后,我的這份溫暖告訴了我答案,溫暖的種子撒在了佳佳心里,也終將會撒到更多的佳佳心里。
作者單位:深圳市寶安區利錦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