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我來到一所新建不久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來到新學校,首先吸引我的是這個學校的校名。其實,以名人姓名來冠名的學校并不多見,而吳昌碩實驗學校就在其中。學校倡導吳昌碩大師“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nèi)涵,以他的“包容、博學”的精神品質(zhì)引領(lǐng)師生成長,讓每一位教師像吳昌碩一樣做“大先生”。

吳昌碩先生之“大”,在于他的“大學問”。吳昌碩集“詩、書、畫、印”于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是中國書畫界劃時代人物,把中國畫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他刻苦努力,自幼受其父親的熏陶,打下了堅實的文化藝術(shù)功底。像吳昌碩一樣做“大先生”,就要甘于坐冷板凳,能夠勤勉好學、博覽群書,做一位博學的教師,掌握最前沿的學科知識,以自己深厚的學術(shù)素養(yǎng)影響學生。

吳昌碩先生之“大”,在于他的“大思想”。吳昌碩的篆刻生涯非常漫長,創(chuàng)作經(jīng)歷長達七十年之久。他的最大特點就是通融和超越,能夠從歷代金石文字及各家各派中,取法為己用,形成了自己雄厚剛健、生辣拙樸的獨特風格。像吳昌碩一樣做“大先生”,就要立足自己的教學崗位,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zhí)著精神,努力向教學名家學習,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能夠提出鮮明的教學主張,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才會有自己的教學思想。

吳昌碩先生之“大”,在于他的“大影響”。吳昌碩收徒以人品才能為重。弟子中不乏名門之后,也有農(nóng)家子弟。他提攜和傳授了眾多的門下弟子,如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等藝術(shù)大師都得到吳昌碩的言傳身教,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像吳昌碩一樣做“大先生”,就要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有潛質(zhì)的優(yōu)秀教師,向他們傳授寶貴的教學經(jīng)驗,為他們搭建更廣闊的專業(yè)發(fā)展平臺。作為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要不斷創(chuàng)新研修方式,讓每一位教師找到適合的成長路徑。

吳昌碩先生之“大”,在于他的“大胸襟”。他不單單靠嫻熟的技法及廣博知識,還得益于他有容乃大的胸襟。吳昌碩善于交際,待人和善,廣泛交友,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像吳昌碩一樣做“大先生”,就要有博大的胸懷和虛懷若谷的精神,能夠向不同群體的人學習,善于聽取來自各界不同的聲音。只有善于與不同的人交往,才能將教育的好聲音傳播更遠,有更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吳昌碩先生之“大”,在于他的“大道德”。吳昌碩是一位極有仁愛之心和慈善精神的老人,他的大師風范體現(xiàn)在他熱衷慈善、投身公益。像吳昌碩一樣做“大先生”,就要甘為人梯、樂于助人,做一位師德高尚的教師。只有學會做人和做事,具有“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身邊的每一位人。

吳昌碩先生之“大”,在于他的“大境界”。吳昌碩先生“五十歲始學畫”,其畫風雄厚渾樸,改變了一代畫史,堪稱里程碑式的畫家。像吳昌碩一樣做“大先生”,就要與時俱進和不斷創(chuàng)新,能夠“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探索教學改革中的新領(lǐng)域,讓教育成為自己畢業(yè)孜孜追求的事業(yè)。

一位名師名氣的得來,絕不僅僅在于學術(shù)成就,還包括他的德行與影響力。雖然我們無法成為吳昌碩一樣的“大先生”,但只要心中有成為大先生的夢想,堅定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就能夠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qū)吳昌碩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