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作業形式 促進教育改革
——以東城一小作業形式探索為例
作者:■文/曹國清
發布時間:2023-09-19 16:21:2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
一、提升作業內涵,重視“全面育人”的作業新效能
作業的功能是育人,教育要回歸到“人”,教師布置作業也就要回歸到“人”。學校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核心追求,以鞏固知識、拓展能力、家長參與、全面成長為基本內涵,以作業讓成長更加可視化為愿景,探索最適合學生的作業,要將日作業、周作業和長效性作業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日作業主要是在“靈動課堂”教學模式下進行的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單練習及課后鞏固作業,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中掌握知識。
周作業主要圍繞能力拓展進行綜合性練習,作業設計要圍繞問題,超越學科,以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為目的。例如,在講授《春天》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春天的相關作品,寫一首小詩贊美春天;還可以讓學生畫一畫美麗的春天;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擁抱春天、感受春天。
長效性作業主要包括體育鍛煉、藝術鑒賞、社會實踐、習慣培養等,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
二、靈活定義作業,構建“樂學激趣”的作業新樣態
作業不僅僅停留在本子上、教室內,還要打破邊界,把學生引向更為豐富的生活場景中。
(一)紙面作業要“活”起來
作業要回歸到“做”的本質,須從“書”本走向“生”本。教師在作業設置時,可以優先選擇特色作業,讓學生仿說、創編、演繹、繪畫、吟唱,凸顯學科特色。這樣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拓展作業要“創”起來
拓展作業就是在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向課外延伸的作業,這種新的形式,學生更加喜聞樂見。例如,低年級學生學完英文字母后,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字母創意繪畫,讓學生根據喜好用超輕黏土設計自己的喜歡的字母作品,讓字母“活”起來。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神話為主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神話故事,讓學生從中感受神話故事的魅力。
(三)實踐作業要“趣”起來
實踐作業能夠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從學科邏輯走向生活邏輯,從理解、運用走向分析、評價,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例如,在講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時,筆者設計了“祖國,我想對您說”的主題教學活動,布置了“愛國情,隨手拍”“觸摸那一顆赤子之心”和“給英雄航天員寫封信”的教學任務。學生要想完成“愛國情,隨手拍”任務就要走出家門,留心觀察生活,拍攝身邊默默無聞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勞動者;在“給英雄航天員寫封信”任務中,學生把對航天員深情的祝福傾注于筆端,見字如面,感人肺腑。
(四)成長作業要“效”起來
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做到“眼中有作業,心中有學生”,要從“學生終身發展”出發。例如,筆者圍繞學?!笆畟€一”育人目標,設計了長效性作業,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終身成長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創新作業形式,“問題解決”作業的設計
布置作業時,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搭建可視化的成長橋梁,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創意作業可視化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校可以制訂“做—批—評—展”作業評價制度,讓學生的手工作業、創意作業、繪畫作業、書法作業等以作品的形式呈現,用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校園區域的布置,以此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讓學生的作業更加可視化。
(二)思維作業具象化
對于一些邏輯性比較強的作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倘若教師長期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后總結,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就很明顯。
(三)知識作業項目化
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通過調查研究解決問題,讓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例如,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水是生命之源》的作業,讓學生了解我國淡水資源的分布、儲備情況;梳理信息,提出項目式學習要解決的問題;調查研究,聚焦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天要浪費多少水量;嘗試設計節水工具或設施,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研究社會問題。
(四)成長作業故事化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僅要聚焦一節課、一個單元,還要聚焦一學年、甚至學生六年的成長與發展。例如,針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師可以圍繞“愛國”這一主題,設計了打寫作業,一、二年級學生可以打寫一首小詩、一篇小短文;三至六年級可以每月完成一篇作文。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在寫作方面的成長可視化。
作者單位 西安市灞橋區東城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