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領,提升農村小學古詩詞誦讀實效性
作者:■文/張芳芳
發布時間:2023-09-19 15:36:2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2020年度一般課題:《鄉村小學提高古詩詞誦讀實效性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172。
古人云:“七分詩三分讀耳。”由此可見,誦讀對學生學習古詩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誦讀是背誦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學習的優秀古詩詞多達150首,其中明確提出了背誦要求。但對于農村小學來說,多數教師對古詩詞誦讀的意義認識不夠深刻,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策略及思路,缺乏對創新性誦讀策略的探索。因此,筆者以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為基礎,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創新性誦讀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期為農村小學教師提供幫助。
一、興趣為主,激發古詩詞誦讀熱情
(一)優化環境,營造誦讀氛圍
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的過程中應優化環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從“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農村地區很多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常常是以功利的心態對待,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即便組織誦讀活動,也很少進行優化,更不注重所謂的“氛圍營造”。其實,良好的氛圍對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有著重要的價值和顯著的作用。當學生置身于良好的誦讀氛圍中,他們就會對古詩詞的韻律美產生深刻的認識,學習興趣自然十分濃厚。那么,教師該如何營造古詩文誦讀環境呢?筆者認為,教師可從如下角度進行優化。
1.教師可以在校園櫥窗設置古詩詞誦讀專欄,每周為學生展示一首小學古詩詞必背篇目中的古詩詞作品,主要包括作者簡介、注釋、名句賞析及相關精美插圖。小學生課余時間路過櫥窗時,他們就會被精美的插圖所吸引,就會忍不住讀一讀古詩詞,在不經意間領略古詩詞之美,體會古詩詞在韻律、畫面及意境方面的獨特之處。
2.教師可以根據學段特點,為學生選擇不同事物、不同景色、不同季節及不同主題的經典古詩詞,在教室及宿舍張貼名人古詩詞書畫作品,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開辟“古詩詞長廊”,為學生補充有關誦讀方面的知識,讓教室的每一面墻都充滿書香味。
3.教師可以從聽覺的角度對學生加以引導,在大課間、就餐、課外活動等時間播放古詩詞配樂朗誦音頻,為學生營造濃郁的文化審美氛圍。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校園廣播站,為學生講解校園櫥窗展示的古詩詞,重點介紹誦讀的節奏、語調等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誦讀方法,讓學生從中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感。
4.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詩朗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自行準備詩歌作品,并聲情并茂地朗誦。
這些行之有效的建議,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但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激發農村學生的誦讀熱情,不能只靠三言兩語,也不能一味說教,而是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誦讀氛圍,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二)角色體驗,激發誦讀興趣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當教師遇到古詩詞時,多是以常規的教學思路授課,以翻譯和情感剖析為主,弱化了誦讀的重要價值,這樣的教學理念導致誦讀教學十分低效。其實,編者在語文教材的每一冊中都精心編輯了很多經典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元素,如果教師總是機械地進行授課,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失去誦讀興趣。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借助角色體驗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入詩歌的意境中扮演人物角色,以此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意識。
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創作的一首流傳千古的送別詩,具有十足的研讀價值。古詩講述了李白寓居安陸期間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便托朋友帶信給孟浩然,約他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講授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借助投影儀為學生展示黃鶴樓以及樓外江水的場景,先讓學生從教室環境入手,重新歸置桌椅板凳,將教室中央的舞臺區騰出來,再讓部分學生扮演古詩中的人物演繹古詩內容。通過角色扮演,學生的誦讀熱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了,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對詩歌也有了深刻的認知。
二、正音為基,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一)初讀感知,字正腔圓
在農村小學進行古詩教學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難度,最大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誦讀上面,因為誦讀的基礎是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農村學生經年累月受方言的影響,再加上本身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都影響著學生的誦讀情況。尤其當古詩詞中存在多音字時,學生很容易出現誦讀問題。
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斜”字讀“xi1”,但很多農村學生常常會讀成“xi9”字,甚至連“xi9”字的發音都不準確。因此,當學生出現此類讀音問題時,教師一定要及時糾正,確保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古詩詞。《迢迢牽牛星》這首古詩中有“纖、幾、間、脈”四個多音字,再加上“星、清、零、盈”四個后鼻音,“擢、札、成、杼”等六個翹舌音。農村學生很可能會讀出很多個“版本”,有的學生“an/ang”不分,有的學生發不出后鼻音,有的學生是發音混雜,這些都是影響學生朗誦古詩的不利因素。倘若學生出現此類情形,教師必須及時糾音,幫助學生正確讀出每個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繞口令、兒歌等方式對學生加以訓練,幫助學生分清前鼻音、后鼻音及翹舌音的舌位情況。還可以根據古詩錄制不同的朗誦音頻,讓學生聽一聽,判斷自己是否讀準了古詩中的生字,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讀音概念。也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如小組賽讀、同桌互讀等,幫助學生鞏固生字識記的效果。當學生讀準了古詩中每個字音,能夠將古詩完整、流暢地讀下來,他們就能大體掌握古詩的意思了。需要注意的是,農村地區多盛行方言,教師不可心急,而應當從普通話訓練著手,一點一點地糾正學生的讀音,這樣學生的發音情況才能逐漸改變。
(二)再讀詩歌,把握語調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學生除了要讀準字音外,還要掌握古詩的語調。因為誦讀是一種帶著情感的朗讀方式,絕不是像復讀機一樣,只要讀出每個字、每句話就行。尤其在古詩詞教學中,缺乏語調的誦讀,猶如被抽走生命力的植物,即便再美也毫無靈魂。由此可見,語調對誦讀是非常重要的。語調即說話的腔調,是一句話里聲調高低、抑揚輕重的配制和變化,是人們為了增強某種特殊情感或誦讀效果在讀音上體現的升降、高低的變化。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在講授這首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詩歌的內涵,根據詩歌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明確哪部分用升調,哪部分用降調,并借助“f”“1”標注。《楓橋夜泊》這首詩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在讀“月落烏啼霜滿天”一句時,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落”“啼”“霜”三個字要讀重音,尤其是“啼”字發音拖長,語速平緩,可為升調,標記為“f”;在讀“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時,“楓”“火”“愁”三個字也要讀重音,與首句相比,“對愁眠”三個字還要用低沉的語調,這樣可以體現詩人憂悶的情懷。整體為降調,標記為“1”; 在讀“姑蘇城外寒山寺”一句時,“寺”這個字要加重語氣,讀“城外”一詞時要適當拖長,因為它是用來修飾“寺”的,可為平調;在讀“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時,要在“鐘”字上加重語氣,還要在“鐘聲”一詞后進行長時間的停頓,這樣可以營造一種特殊的情感氛圍,仿佛詩人此刻就在凝神細思,靜靜聆聽那遠處傳來的鐘聲,末尾的“客船”一詞語調應降低,整句為降調,標記為“1”。通過這樣的語調處理,可以巧妙體現這首詩歌的情感氛圍。
此外,學生想要讀好一首詩,除了準確發音外,還要掌握語調問題,語調可以突出情感的變化,讀者瞬間就能感受詩人的心路歷程。因此,教師要從語調的角度指導學生,讓學生讀出古詩的美和意境。
(三)范讀引路,突出停頓
在指導農村學生誦讀古詩時,除了語調的問題,教師還要從節奏的角度指導學生,讓學生理解停頓的意義。因為古詩詞誦讀需要注重節奏,節奏通常有兩種劃分依據,一是意義,二是音節。換言之,教師在指導學生劃分古詩詞節奏時,應從意義或音節的角度進行,確保停頓的完整性和獨立性。例如,針對“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一句,教師可從意義和音節的角度將其劃分為“勸君更盡/一杯酒”或“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樣才能讀出古詩詞的韻律感,使學生更容易進入古詩的意境中。
古詩詞停頓有著多重目的,有的是為了突出作品的情感,有的是為了強調作品的結構,有的則是為了展現事物的特殊內涵。考慮到農村學校在信息技術方面條件相對落后,教師可結合學情為學生示范朗讀,讓學生聆聽后再跟讀,以此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結構停頓、情感停頓、邏輯停頓及語法停頓,掌握朗讀的要領,讓學生充分理解古詩的內涵,感受古詩的節奏美。在教學《暮江吟》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朗讀示范,讓學生知道每一句在何處停頓,又該以怎樣的語氣朗讀。例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每行詩句都可以處理為三處停頓,這樣學生更容易感受古詩的音韻美。
在古詩誦讀過程中,劃分節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節奏劃分方法,才能讀出古詩詞的獨特韻味。因此,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三、讀出詩境,升華古詩詞誦讀體驗
(一)合理想象,悟詩情
古詩詞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是因為詩人一方面著眼于錘煉語言,用精妙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另一方面善于把握生活意象,用富有韻律感的方式營造生活氛圍,給讀者提供豐富的遐想空間。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有的教師考慮到授課對象是農村學生,往往會降低誦讀標準,只要學生能夠流暢誦讀即可,這樣學生并不能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因為朗讀的最高境界是讀出意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因此,教師應提高誦讀標準,用美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中,這樣學生在誦讀時才更容易讀出感情,讀出韻味。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全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描寫了山村夏夜的田園風光,情景交融,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其中有很多極富生活情趣的意象,如“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等。還融入了一些極具詩意、又不失活潑的詞語,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正是這些元素使得這首詞充滿了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示范朗讀后,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從這首詞中,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聯想到了什么?鼓勵學生從聽覺、視覺等不同角度感受山村夏夜的獨特之美,并與學生交流互動,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通過合理的想象,學生對作者夜行黃沙嶺的心路歷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此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誦讀,學生就會更加容易地讀出這首詞中蘊含的情感。
想要感受古詩詞的畫面美,教師要發揮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通過想象感知詩詞的意象,體會詩詞中的情感。在想象的加持下,學生的誦讀才會真正入情入境。
(二)聯系生活,知詩韻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成長歷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農村學生誦讀古詩詞,這樣學生才能知詩韻,讀出詩歌的情感。與城市學生不同的是,農村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條件,而古詩詞本身有著深刻的內涵,對農村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不理解意思,又怎么能讀出詩詞的情感和思想呢?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理解詩歌內容,這樣學生誦讀時才更容易沉浸其中,投入情感。
例如,《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是范成大歸鄉后所作大型田園詩中的一首,古詩以樸實的語言、細致的描繪,熱情地贊頌了農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為了加強學生對這首古詩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問題:這首詩主要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的場景?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展現了怎樣的農村生活場景?“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說明了什么?“也傍桑陰學種瓜”一句又表現了什么?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思考問題。眾所周知,農村學生雖然比城市學生有更多的自由,但有時候也要幫助家人做農活。因為學生有著類似的經歷,閱讀這首詩時,他們就能很容易找到共情點。有的學生想到自己和父親一起下田除草的場景,有的學生想到與家人插秧的場景,有的學生則是想到收割小麥的場景。有了共情點后,教師組織學生誦讀這首詩時,學生很容易就能讀出感情。
此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想要讓學生讀出古詩詞的韻味和情感,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成長背景等因素,引導學生讀出詩韻。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提升誦讀的有效性,教師要從誦讀的角度對學生加以指導,讓學生讀出古詩詞的節奏,讀出古詩詞的韻味,讀出古詩詞的情感,這樣學生才能領略古詩詞獨有的魅力,并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甘泉中心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