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中樹立文化自信的基本策略
作者:■文/孫郡霞
發布時間:2023-09-19 11:13:2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課程內容的第一主題與載體形式,明確提出“注重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指出古詩詞是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之一。因此,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學生從中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提升核心素養,達到詩詞育人的目的,語文教師就要在教學策略上下功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取舍,在教學方式上推陳出新,尋找最佳切入點,使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古詩詞之美,領悟古詩詞之境,從而樹立文化自信。
一、關注語文工具性特點,抓實語言學用訓練點
1.抓古詩詞體裁
古詩詞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還有不講格律押韻的古風等;有詩、有詞、有曲,詞有詞牌名,曲有曲牌名。因此,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情為學生適度滲透這些文化知識,讓學生從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在講授《題西林壁》一詩時,教師要為學生介紹“題壁詩”和“寓理詩”的特點;講授格律詩時,教師要為學生講解韻律詩的相關知識;講授詞、曲時,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填詞的原因……這些正是需要學生繼承傳播的傳統文化知識。
2.抓字音字意
在講授《清平樂·村居》中“樂”字的讀音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樂”是和樂而歌的一種形式,在詞牌名中有專用讀音,應讀“yue”;“剝”的讀音,讓學生根據字義進行判斷;“蓮蓬”中“蓬”的讀音,教師要滲透格律詩的押韻知識,讓學生明白讀“peng”是古詩詞押韻的需要。在講授《楊氏之子》中“惠”字時,教師可以將識字、寫字、了解通假字合并在一起,讓學生準確而直觀地掌握“惠”字的不同意思。此外,古詩詞中還有一些特殊字,這些字按古代節律規則來說應該發某個舊讀音,但現代漢語規范音中卻找不到這個舊讀音。遇此特殊情況時,教師應該將其統一到現在規范音標上來,這樣更便于教學,如“斜”字的發音爭議就是此類問題的典型表現。在《山行》一詩第二、四句“白云生處有人家……霜葉紅于二月花”末尾一字“家”“花”的韻腹都是“a”,因而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末尾一字“斜”按照古代節律,其韻腹應是“a”,但在現代漢語規范音中“斜”已沒有“xia”的讀音了,此字須依從現代發音讀“xie”,如《過故人莊》中“青山郭外斜”中的“斜”也同樣念“xie”。
因此,教師要在理解教材、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了解“老字號從古,多音字從義”這一古詩詞認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游刃有余地選擇最簡潔的方法為學生講授古詩詞。
3.抓詩詞題眼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抓“詩眼”的方法。古詩詞語言文字的穿透力、感染力極強,透過這些文字,學生可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題思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詩眼就是一個“喜”字,可謂是“一處有喜,處處都是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到處處都是‘喜’呢?”當學生按照詩句順序找到“劍外忽聞收薊北”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這是喜從天降”;學生讀出“初聞涕淚滿衣裳”時,教師追問“這是喜極——”,學生應聲回答“喜極而泣”;學生讀出“卻看妻子愁何在”時,教師繼續追問“這是——”,學生回答“喜笑顏開”。如此這般,“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欣喜若狂就水到渠成地被學生回答了出來。當教師抓住“詩眼”落實語言文字運用時,不期然地撞擊出了情感,不期然地為學生搭建了放飛心靈的舞臺,讓學生與文本及作者同呼吸、共悲喜,積淀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這便是古詩詞解讀、詩句理解、詩文感悟最好的方法。
4.抓詩文誦讀
古詩詞以優美的畫面、鮮明的節奏、深遠的意境、委婉的音韻給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這種情感與美感只有在入情入境地讀中才能感受到。一般古詩詞教學主要突出三次朗讀,一讀得一招,招招見能力。一讀要字正腔圓。學生要想讀得字正腔圓,必須準確流利,這是古詩詞朗讀能力養成的基本要求。二讀要抑揚頓挫。要想讀得抑揚頓挫,必須理解古詩詞的情感與韻律,這是古詩詞朗讀技能提升的要求。三讀要清楚明白。要想讀得清楚明白,必須熟悉文本的創作背景,這是高質量朗讀水平的要求。看似簡簡單單三個層次的讀,其實對學生語言基本功要求特別高。語言文字始終是語文教學的奠基工程,朗讀是語言表達內化、外顯的一種形式,與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朗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養成的。三次朗讀恰恰是學生循序漸進認知、理解、領悟文本的重要過程,意義深遠,作用彌久。
二、著眼語文人文性特點,找準思想認知拓展線
詩言志,詞抒情。《靜夜思》的月夜思鄉、《獨坐敬亭山》的孤獨寂寞、《望洞庭》的寧靜心境、《示兒》的抱憾之情都溢于言表。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為學生介紹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了解古詩詞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1.找古詩詞情感切入線
教學導入語就像歌曲的前奏一樣,教師如果在每節古詩詞教學伊始精心設計導入語,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與作者在作品傳達的情意中產生共鳴。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我們從題目便能看出其中蘊含作者濃濃的思念之情。教學伊始,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濃濃的思念氛圍,如因為思念,月光也被注入了人類的情感,這才有了李白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因為思念,雨滴也寄托了人類的哀愁,這才有了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因為思念,花草也體現了人類的心聲,這才有了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寄托思念之情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思念之情的。
2.找文化背景滲透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語文課程不僅要教給學生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在講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作者杜甫的生平,并拓展杜甫思鄉的相關詩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讓學生補充,從而加深對作者的了解和古詩的理解。這種教學形式跳出了就詩教詩的束縛,學生視野寬闊了,寬在由一詩之教學到作者詩作之特點,寬在由一詩之情到作者詩作之情,寬到由一詩之背景到整個時代之背景。
在講授《示兒》一詩時,教師可以抓住“悲”字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文化滲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悲在何處?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心聲?”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就會輕而易舉地理解“悲在不見九州同。”此時,教師可以適時補充陸游所處的時代背景,補充陸游憂國憂民的一些詩句,如“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等。學生只有了解了古詩詞的創作背景,才能與作者共情,從而充分體會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情,深刻感受古詩詞的魅力。
3.找思想教育拓展線
古詩詞寥寥幾字卻有“管中窺豹”的大作用,教師可以通過一首詩向同一題材拓展延伸,以此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延伸點可以是“由人引申”,如講授陸游的詩作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其同一主題思想的作品,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可以是“由景引申”,如講授描寫瀑布的古詩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描寫瀑布的相關古詩詞,讓學生從中感受祖國山河之壯美;還可以是“由情引申”,如講授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延伸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讓學生從中感受杜甫之喜是為戰亂平息、國家重歸統一而喜,是為百姓不再流離失所而喜,是為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而喜。這種教學方式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補充與延伸,是讓古詩詞煥發魅力,以及將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于學生心靈深處的又一舉措。
三、立足認知漸進性特點,研辨學習內容涉及面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中華文化中熠熠發光。每一首入選教材的古詩詞都有其精妙之處,教師只有對古詩詞、作者、教學目標胸有成竹,才能科學研辨,適度增減,合理取舍,讓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有方法,學得有情懷。
1.辨作者生平與時代背景
一首古詩詞往往包含著詩人的喜怒哀樂,體現著作者的生平經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古詩詞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蘇軾平生經歷豐富,成就巨大。在講授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從“正是河豚欲上時”一句讓學生猜一猜蘇軾為什么要寫河豚,引出蘇軾在江南為官,喜歡美食,發明東坡肉,再引出詩句中蔞蒿、蘆芽與河豚同煮的名家語言,從而將古詩詞文化與飲食文化完美結合在了一起,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人間煙火是最美好祥和的生活。
“春風又綠江岸南,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流傳千古的名句,能流傳至今的原因是“綠”字的絕妙用法,用顏色寫出了動態,這真是妙筆生花。其實,詩中的“還”字體現了作者當時的心境與時代背景,這才是寫情的神來之筆。《泊船瓜洲》第一句通過描寫京口和瓜洲距離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第二句寫詩人回望居住地鐘山,產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寫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第四句以疑問語氣結尾,再次強調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字里行間有傷感消沉之情,有深深的思鄉之意,還有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擔憂之情,“明月何時照我還”就是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一腔愁情的真實寫照。
2.辨內容難度與情感態度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課內一首帶課外一首的教學方法,有時還會以合適的古詩詞為課例進行教學。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編者將這篇經典詩作放在二年級教材中,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讓學生初步感受作者賈島的詩風特點。在講授這首詩時,教師可以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在一問一答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如果編者將這首詩放在高年級,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賞析賈島作為苦吟詩人的“苦吟”特點,了解“隱者”這類人物的形象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通過補充詩中缺失的詞句,讓學生明白詩人能用四句說清楚事情絕不用八句來說,能用五個字說清楚絕不用八個字來說,這樣學生就能從中感受詩人用詞的嚴謹。此外,教師還要抓住“松、藥、山、云”四個字,讓學生了解“隱者”剛正不阿、濟世救人、胸襟寬廣、行蹤飄忽的特點。由此可見,年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教師授課時選擇的內容與情感滲透點自然也不同。
3.辨學習形式與語言應用
古詩詞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不應只在課堂上,還應在課外閱讀活動中,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感受古詩詞的視覺沖擊,感悟古詩詞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在講授這首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關于長征的革命詩詞閱讀并分享,當學生說出聶榮臻的“安順急搶渡,大渡勇奪橋。兩軍夾江上,瀘定決分曉”、楊成武的“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火把照征途,飛兵奪瀘定”時,他們對《長征》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就會理解得更加深入;學生說出林伯渠的《長征》“剛過草地到巴阿,無那西風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糧秣少胡麻。巨猿解纜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縱遙知馬力,誰予便利敢分家”時,就能夠感受到《長征》中的“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大無畏精神。還可以鼓勵學生搜集毛澤東其他詩詞進行誦讀,如從《憶秦娥·婁山關》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感受紅軍戰士的豪邁,從《清平樂·六盤山》中的“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感受偉人非凡的氣概。
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古詩詞教學延伸到課外,與其他活動相結合。例如,在講授《長相思》一詩時,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進行“由情引申”的思鄉詩詞積累,開展思鄉主題的詩詞競賽;在講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詩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創作“二十四節氣”繪本,讓學生將古詩詞與二十四節氣緊密結合,這既是對課堂教學的深度補充與延伸,又是將古詩詞文化根植學生心靈深處的最佳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作為語文教師,深耕古詩詞教學之道,深研古詩詞教學之法,深悟古詩詞教學之境,是教育、引領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因素。愿以此文,拋磚引玉,用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對古詩詞教學的粗淺認識,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大放異彩。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