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助力,讓初中化學課堂更精彩
作者:■文/高淑敏
發布時間:2023-09-19 10:09:0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微課是近年比較流行的一種新課型,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按照學生認知規律,碎片化呈現教學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非常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目前,微課已廣泛運用于各個教育階段的各科教學中。因此,初中化學教師也應緊跟時代步伐,借助微課讓化學課堂變得更精彩,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
一、助力課前,做好課堂教學準備
1.精心制作微課課件,促使學生自主預習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利用微課讓課堂變得更為精彩,就要從課前著手,圍繞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目標,將知識重點、難點與疑點等精心設計、制作成微課課件,讓學生利用微課自主預習新課,鍛煉自學能力。教師制作好微課后要提前共享給學生,讓學生課余時間自主觀看,通過微課中的文字、圖片、視頻、動畫、音頻等預習新知識,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例如,“化學真奇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化學,他們對課本知識及插圖充滿好奇,對化學學習充滿憧憬,筆者圍繞本課知識要點,精心設計、制作了多個微課課件,供學生課前預習使用。筆者在第一個課件中加入了多個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現象,如酒精燃燒、酒精揮發、礦石粉碎、鐵礦石煉鐵、石蠟熔化、蠟燭燃燒、電燈發光、蔗糖溶解、食物變質、咬碎食物、鋼鐵生銹、鐵片制成鐵桶、烤焦食品、植物的光合作用、涼水燒成熱水、水結冰、木材加工成木器、木材燃燒取暖等,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第二個課件中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反應現象,如水的組成、水分子模型、二氧化碳分子模型,以及其他幾種不同物質的分子模型等,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水的組成,并嘗試運用規范的化學語言描述水的構成。
2.借助微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能夠對整節課產生直接影響。在以往的初中化學教學中,新課導入方式較為單一,教師大多是直接導入,有時甚至忽略了導入環節,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微課形象地導入新課,揭示新課主題,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為精彩的課堂生成做鋪墊。
例如,在講授“運動的水分子”一課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下雨、下雪的視頻,并由情境引出問題:天空中的雨與雪都來自哪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觀看視頻,結合物理知識展開討論,以此培養他們的讀圖與識圖能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初步導入課題。接著,筆者設計了銜接語:今天,我們要通過“水的三態變化”解答以上問題,同步展示了一個封閉在針筒中的水。并問學生:“將封閉在針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態的水就會變成水蒸氣,體積也會明顯增大,這一過程水分子發生了什么變化?”當冰變成水或水變成冰時,水分子又有什么變化?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后總結道:“一定量的水,當它由液態變成氣態時,水分子的質量不會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間的間隔和水分子體積的大小,這些變化是水的三態變化。”由此可見,這種導課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二、助力課中,構建魅力化學課堂
1.以微課為基本依托,豐富知識呈現形式
課中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要素,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從化學課程的本質特點來看,課中教學主要是理論與實驗兩大部分內容,其中理論知識較為抽象,是整個教學中的難點,對師生雙方的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講解化學理論知識時,可以以微課為基本依托,借助視頻、圖片、動畫等豐富知識呈現形式,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為化學課堂注入更多的精彩元素,助推學生高效學習。
例如,在講授“原子的構成”相關知識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水分解的微課視頻,提出問題:“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讓學生回憶之前學習過的分子、原子概念及相關知識,思考并回答。接著,筆者又為學生播放了湯姆生發現電子的過程、盧瑟福做α粒子散射實驗的視頻,提出問題:“原子是空心、還是實心球體?原子能否再分?假如能,它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原子中帶有正負電離子,那么原子帶電嗎?”筆者讓學生觀看視頻介紹后,認真閱讀課本內容,分組討論原子的結構,讓他們在問題驅動下學會如何探討,以及從哪些方面探討,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之后,筆者還播放了“原子構成”微課課件,搭配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圖片,讓學生交流原子彈相關知識,盡可能找到原子彈爆炸的原因。學生通過探討,就會發現原子彈爆炸其實是原子裂變釋放巨大能量而制造出來的,他們還發現原子雖然已經很小了,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由此可見,筆者利用實例讓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生活化了,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發揮微課優勢,輔助學生突破疑難
化學是九年級才開設的一門新課,學生大多缺少基礎知識積累,雖然課程難度不是特別大,但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他們甚至會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針對這一不利局面,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發揮微課的優勢,可以利用微課降低教學難度,形象、直觀地為學生解答一些疑難問題,輔助學生輕松地突破疑難障礙,讓課堂更精彩。
例如,在講授“海水‘曬鹽’”相關知識時,筆者在微課中展示了一組大海的圖片和視頻,并問道:“大家知道海水是什么味道嗎?為什么又苦又咸?怎么把海水中的食鹽提取出來呢?”微課課件中介紹了工業上用“鹽田法”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流程,學生認真觀看后說出了海水“曬鹽”的幾個主要流程:結晶池中的海水經過風吹日曬會變成食鹽的飽和溶液,繼續曬就會結晶析出食鹽晶體。接著,筆者又問道:“曬鹽過程中提到‘飽和溶液’和‘結晶’,那么什么是‘飽和溶液’和‘結晶’呢? ”以此引出本節課的兩大難點,并通過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了“飽和溶液”的概念,利用微課輔助學生掌握了“結晶”的概念。隨后,筆者指出:“在化學學科,我們把固體物質從它的飽和溶液中以晶體形式析出的過程叫做結晶。”此外,筆者在微課中還為學生詳細介紹了“鹽田法”曬鹽采用的是蒸發結晶;將加熱后的硝酸鉀溶液放入冷水中析出硝酸鉀晶體,這是降溫結晶。并為學生播放了這兩種結晶形成過程的視頻,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幫助學生掌握了重難點知識。
三、助力實驗,推動精彩課堂生成
1.合理使用微課,創新實驗教學模式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理論知識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課程體系,兩者互為關聯、相輔相成。化學是一門典型的自然科學,主要在原子、分子層面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及用途等,是溝通微觀與宏觀物質世界的重要橋梁。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遇到一些難以操作、具有危險性或過于微觀的實驗時,教師可以合理使用微課,以視頻代替常規實驗,輔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講授“海水‘制堿’”相關知識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一個介紹純堿的用途與重要性的微課視頻,借此引出新課,讓學生初步了解純堿的用途及制堿技術的重要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接著,筆者提出問題:“碳酸鈉中含有哪些元素?哪些元素能從海水中獲得?海水中的什么物質可以提供這種元素?制堿還需要哪些元素?判斷依據是什么?可以用哪種常見物質提供這些元素?工業上獲得這種物質通常會采用什么方法?”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互相交流,并嘗試解答: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很小,這樣制得的純堿量就很少,有什么辦法能夠促進二氧化碳溶解呢。筆者在微課中出示了科學家的辦法:先向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制成飽和氨鹽水,再通入二氧化碳,以此促進二氧化碳的溶解。隨后,筆者讓學生在微課實驗下討論為什么要先通入氨氣再通入二氧化碳,了解氨氣的媒介作用。此外,筆者還利用微課為學生演示了工業制堿的流程,幫助他們理解化學反應的原理。
2.靈活利用微課,順利完成實驗
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雖然現行課本中安排的實驗比較新奇有趣,但初中生受自身認知水平、知識基礎、生活經驗、社會閱歷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不少困惑,不利于他們學習理論知識。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利用微課,借助微課推動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讓學生在微課的助力下順利完成化學實驗,從而牢固掌握化學知識。
例如,在“溶液的形成”教學實踐中,筆者拿出了五種不同顏色的溶液,分別是無色的氯化鉀溶液、紫色的高錳酸鉀溶液、黃色的氯化鐵溶液、藍色的硫酸銅溶液、紅色的晶紅溶液。讓學生觀察后說出各自的想法,如想知道它們的味道嗎?想知道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嗎?它們可能是由不同顏料與水混合而成的,它們顏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等,借此活躍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此外,筆者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讓學生分別將適量的食鹽、蔗糖加入兩個燒杯中,再分別往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用玻璃棒攪拌直至完全溶解,這說明蔗糖、食鹽都能夠溶于水中。接著提出問題:“如何從微觀上理解這一現象?”學生相互討論后,得出“蔗糖微粒、食鹽微粒運動擴散到水分子中去”的結論。這時,筆者借助微課為學生展示了蔗糖與食鹽分子在水中擴散的情形,使微觀現象變得宏觀了,學生直觀地了解溶液的形成過程,并結合筆者給出的幾種化學試劑得出溶液的概念,他們對實驗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四、助力課后,提升課堂精彩程度
1.通過微課設計習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前、課中及實驗教學中運用微課,還在課后也同樣可以運用微課助力,這是提升課堂精彩度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課后可以將一些習題以微課形式呈現出來,除常規的文字性和圖片類題目外,還可以增設一些視頻類的題目,創新優化習題形式,從多個視角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所學。
例如,在講授“空氣的成分”相關知識時,講完新課內容后,筆者通過微課為學生呈現了事先設計好的多種習題類型。如,汽車安全氣囊內的物質在碰撞后10毫秒內能生成空氣中體積分數最大的氣體,該氣體是( )?A、氧氣,B、氮氣,C、稀有氣體,D、二氧化碳;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飲料,放在空氣中,飲料瓶外壁會潮濕,說明空氣中含有( )?A、氮氣,B、氧氣,C、水蒸氣,D、二氧化碳;下列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食用醋,B、氧氣,C、含碘鹽,D、可樂飲料;隨著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____和____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都是空氣污染引發的環境問題。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有哪些?假如將大自然中的氣體收集起來,結果是氧氣的體積分數大于21%,氮氣的體積分數小于78%,此現象說明什么?
隨后,筆者通過網絡平臺將課件共享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完成,進而鞏固所學知識。
2.巧妙引入微課,增強學生復習效果
初中化學教學在微課的助力下,課后復習模式同樣也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在復習教學中借助微課對課前預習、課中講授等環節進行重復演示,學生根據個人需求有選擇地觀看,將微課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出來。此外,教師還可以制作一些新的微課課件,對課堂知識加以總結與歸納,讓學生作為復習資料使用,這樣學生的復習效果就會更佳。
例如,在講授“化學與能源開發”相關知識時,筆者在課后復習環節要求學生觀看課前、課中、實驗教學環節的各個微課視頻,讓學生根據個人需求慢放、重復看、跳看等,自主彌補薄弱之處,這樣他們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就會有一個系統的認知。接著,筆者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氫能”制作了一個新的微課課件,為學生展示了制取氫氣的原料、氫氣燃燒的產物、氫氣燃燒時產生的熱量等。學生通過學習總結出了氫氣作為燃料的優點:放熱量高,1g氫氣放出的熱量是1g石油的3倍;清潔無污染,氫氣在燃燒過程中的產物只有水,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因而又被稱為“清潔燃料”;來源廣泛,占地球表面71%的水中都含有大量的氫元素,水分解可制得氫氣,氫燃料燃燒后又生成水。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分析氫氣用作燃料的優點,就會認識到氫能是未來最理想的能源,其通過化學反應不僅可以轉化為光能、熱能,還可以轉化為電能等多種形式的能量。通過學習,學生的能源意識增強了,保護大自然、關注社會的責任感增強了,本節課復習的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更新教育理念,主動接受新事物,要充分認識微課的作用與價值,并根據需要及學情將微課靈活應用至各個教學環節中,如課前、新課導入、重難點知識講解、實驗操作、課后復習等,以此豐富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在化學課堂中高效學習,收獲更多的知識及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第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