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五大實踐平臺 增強勞動教育體驗
作者:■文/徐莉麗
發布時間:2023-09-19 09:33:1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
學校特色勞動教育模式的打造和完善
渭南市臨渭區西安路小學在文化引領發展總體思路下,構建和完善學校的白玉蘭課程體系,以持續為師生創造幸福、持續為師生提高幸福質量為己任,構建以“六年陪伴幸福一生”“讓孩子的多彩人生從這里啟航”為核心的幸福校園主題文化。學校期望用小學六年的時光,把學校的文化、課程體系及理念等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分年級、分階段對學生進行習慣、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意見》站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高度,重申“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深刻闡述了勞動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征,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立足打造勞動教育特色,著眼于持續為師生創造幸福,結合新時代勞動教育工作要求,以培養學生勞動認知、勞動技能、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勞動創新為目標,持續構建并完善“5553”幸福勞動教育模式,即構建五大勞動實踐體驗平臺;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制定幸福勞動五項評價標準;統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勞動教育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開放式勞動教育實施平臺。“5553”幸福勞動教育模式旨在使學生體驗幸福勞動過程,獲得勞動幸福情感體驗,體會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勞動精神,不斷豐盈幸福內涵。
以勞動教育課堂為平臺,獲得勞動感知
學校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為一體;堅持目標要清晰、內容要豐富、主題要明確、實施要靈活的“四要”原則;體現科學性、實用性、趣味性的三大特點,分年級編寫了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內容分為認知篇、技能篇、家務篇和體驗篇。
構建“335N”課堂教學模式,“3”即教學實踐過程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為勞動知識與技能認知體驗,由導入新課、學習新知、了解技能三部分組成;第二環節為勞動活動實踐體驗,由安全提示、要領講解、實操演示、指導實踐、分組實踐五部分組成;第三環節勞動價值觀培養,根據課堂設計內容采取暢談勞動感受、評選最美勞動者、觀看拓展視頻、繪制勞動場景、書寫勞動之美等“N”種方式予以實施。
依托勞動教育課程,學校開展了“放飛風箏、體驗快樂——放飛手繪風箏”主題勞動實踐活動。紙鳶即風箏,在我國歷史悠久,是傳統文化之一,每年陽春三月更是放風箏的好時節。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傳統風俗文化,陶冶學生情操,鍛煉學生審美、動手、動腦能力,學校在放飛風箏、體驗快樂主題活動中,組織學生從制作開始,學著用各種材料裝飾自己喜歡的風箏,然后在班級、年級評選出精美的風箏進行公開展示;各式各樣、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優秀風箏作品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同時,還獲得收獲勞動成果的成就感;最后是組織學生到操場進行風箏放飛體驗,以使學生收獲快樂、喜悅、欣賞、感悟等別樣的勞動體驗。
在實施“雙減”推行課后服務以來,學校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創新課程結構,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積極打造特色勞動教育課程,相繼推出了剪紙、陶藝、折紙、彩繪、掐絲琺瑯等勞動教育課程。比如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為載體,以文化傳承為切入點,把剪紙課程引進了課后服務,通過讓學生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學習剪紙,使他們不僅學習到了剪紙的技法,深入地了解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審美能力等。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和教師的耐心引導下,學生學會了剪刀的運用和控制,并且在剪紙技巧的學習與掌握過程中,對造型美、藝術美、勞動美有了更進一步的感受。彩紙翻飛,指尖靈動,一張紙、一把剪刀、一雙巧手就可以創造出美妙的畫卷來。
學校藝美剪紙等勞動實踐課程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還大力鼓勵創新,以剪、刻、貼、拼等多種形式來表達美、展示美,以使更多的人能領略到民間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從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從而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同。
以勞動基地實踐為平臺,獲得勞動技能
學校建校之初,就在教學樓的樓頂建設了近2000平方米的勞動實踐基地,基地由勞動實踐區、農具展示區和成果展示區三部分組成。學校將周五下午確定為勞動實踐活動日。以班級為單位,根據學生身體發育情況統籌安排課內外時間,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勞動教育活動。
學校充分發揮勞動實踐基地作用,以菠菜、萵筍、蘿卜、大蒜等蔬菜為主,組織學生分年級觀摩、參與、體驗,形成了種植、養護、采摘、制作等為一體的種植認知和體驗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翻土、整地、種植、除草、澆灌、松土、滅蟲、采摘,到學校餐廳參與擇葉、清洗、切菜、烹調,真正實現從田地到餐桌的全過程體驗。借助葡萄、葫蘆、玉米等載體,相繼開展了愛秋天愛勞動、比種植曬快樂等勞動實踐體驗活動。目前,36個種植區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種植果蔬30余種。農具認知區也成為學生學習、體驗農耕文化的樂園。
以舞臺情景展示為平臺,獲得勞動情感
學校構建的“13X”幸福勞動劇場模式。“1”即以班級為單位,以身邊的一個勞動場景或一名勞模事跡為題材;“3”即學生、家長和教師當演員;“X”即排練情景劇、歌曲、舞蹈、相聲等多種文藝形式,展示給全校師生和家長。每半個月一次的幸福勞動劇場展播,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勞動之美和頌揚勞動精神,倡導學生在崇尚勞動中發掘個人潛能,增強勞動幸福體驗,升華個人對勞動的幸福情感。
學校結合勞動教育實際情況,組織開展了“玉蘭花開、幸福成長”勞動教育專場,學生將勞動場景搬上了舞臺,再加上服裝道具、體驗勞動的情景,很好地展示和傳達出了自己的勞動情感。
學校堅持每兩周開展“玉蘭花開、幸福成長”班班秀展演活動,在班級組織節目中,要求將勞動教育情景劇加入在展演節目之中,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和學生同臺展演,以使勞動教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展現勞動快樂。
以家務勞動實踐為平臺,獲得勞動習慣
在“雙減”政策指導下,學校把課后作業和勞動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分年級、分時段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家務勞動“312”作業。“3”即學校將學生分為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三個年級段安排家務作業時長,一二年級在家長幫助下每天0.5小時;三四年級在家長指導下每天1小時;五六年級每天獨立家務勞動1小時。“1”即每周末完成一項實踐作業。“2”即每名學生根據自身愛好和家庭實際,每月自選完成兩項節日勞動實踐作業。學校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家長“重智育、輕勞育”的思想得到糾偏,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能積極指導孩子進行家務勞動,完成家庭實踐作業。
學校向學生發出了“勞動美”活動倡議,倡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勞動實踐暨日常清潔衛生及其他力所能及的勞動實踐,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學生有的動手清洗臟毛巾、有的動手清洗襪子、鞋子等,有的動手洗碗,有的動手清洗杯子、盤子,有的動手整理床上用品、衣柜里的衣服,將這些衣服按照季節進行分類疊放,還有的動手整理鞋柜里的鞋子……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有的系上圍裙走進廚房做了炒米飯、有的從擇菜、清洗到切菜、炒菜,做事情的時候非常專注,有的從和面到清洗韭菜,再到包、煮……整個過程都親力親為,這也充分展現出了學生樂于動手的能動性,有的學生甚至做起了特色美食——煮饃,還有的學生動手在家里的花盆中種植了小麥等,經過悉心照料,長勢喜人,不僅令人感慨萬千,還有的動腦動手做起了精致的手工。
在辛勤的勞作中,學生不僅懂得了勞動的不易與光榮,還從中體會到自己的勞動帶給家人及他人的無限美好,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
以社會勞動實踐為平臺,獲得勞動創新
學校制定了學生社會實踐四個“1”規劃,即每名學生每學期參與一次田園勞作體驗、感受一次食品加工過程、了解一件傳統農耕具、自行設計一件未來農耕具。學校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田野,親近大自然,近距離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組織學生走進食品加工廠,了解食品原材料的來源和食品的加工過程;在田間地頭向農民伯伯了解農耕具的名稱、具體用途和使用方法,然后查閱資料文獻,發揮想象,設計一件自己心中未來的農耕具。此外,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結合黨團隊活動、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等,使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社會勞動,把勞動教育與學生成長成才培養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勞動中深入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為了讓學生走出課堂,有更廣闊的空間參與勞動實踐,學校與臨渭區故市鎮東屯村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并將基地打造成為了區域勞動教育品牌基地和學生的勞動實踐樂園。學校還在蒲城蒲陽村建立實踐基地,并組織學生走進蒲陽村農耕博物館,專職農耕文化講解員向學生詳細地講解了每一件承載滄桑歷史、古人智慧、造就中華農業文明史的農耕具的構造、原理、用途、使用方法等。學生在聽、看等中接受了一場農耕文化教育,在實踐操作中體味到了勞動帶來的快樂,感受到了逐漸遠去的農耕具中蘊含的無窮奧妙。學生在田間地頭推碾拉犁,鋤草拉耱……在磨紅的手掌間感受勞動的不易,更萬般珍惜一粒一粟。學生在參天白楊的綠枝搖曳中悠然蕩起了秋千,體驗蕩秋千那原始而迷人的氣息。
學校開展了“勞模精神進校園、奮斗力量薪火傳”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全國勞模、臨渭區藺店鎮蒲陽村黨支部書記周文科來校給學生講勞模的故事。他滿懷真摯情感,向師生講述了自己那一代人困苦的童年、不懈奮斗的青年,自己依靠黨組織,克服重重困難帶領群眾勞動致富,人生不懈努力向前的事跡。他用最質樸的語言、最真實的事例、最真誠的講述為師生奉獻了一場生動、令人警醒、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勞模精神盛宴。
學校把勞動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協同推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及成長規律,布置洗碗、洗衣、疊被、掃地、整理房間、倒垃圾、做飯、照顧老人等他們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務勞動,然后家長進行打卡反饋。學校分年級建立家庭勞動清單,要求學生每學期學會1至2項家庭生活技能,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學校給家長發放了調查問卷和意見征詢表,通過家長的反饋不斷擴充學校勞動教育的內涵,挖掘區域教育資源,科學設計勞動教育內容,拓展勞動教育實踐途徑,持續推進和加強勞動教育課程、學生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和家庭勞動教育的結合力度,助力學生未來人生的幸福生活。
教育部勞動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勞動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積軍對渭南市臨渭區西安路小學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精神,結合渭南域情、學校校情,持續踐行幸福教育理念,持續創新勞動教育實踐途徑,并基于實踐提煉的“5553”幸福勞動教育模式給予高度評價:學校如何進行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渭南市臨渭區西安路小學先行先試,給全省帶來了鮮活的經驗。
未來學校會采取更多有效措施,配足配齊勞動教育教師,積極探索建立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專兼職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在校內各學科教師全員參與、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廣開渠道,開門辦學,聘請勞模、職業學校教師、能工巧匠、專業技術人員、學生家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強化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充分發揮勞動教育課程的主導作用,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統籌拓展校內校外勞動教育資源,建立家校銜接的勞動育人機制,教育孩子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作者單位 渭南市臨渭區西安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