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大我”,做行為世范的大先生 | 《教師報》教師節征稿
作者:田思楠
發布時間:2023-09-12 15:08:4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那個微微笑著的,目光柔軟堅定的看向臺下年輕稚嫩面孔的青衫中年人,用最誠摯的語氣道:“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語畢,臺下響起經久不歇的掌聲。身后的陽光仿佛是掙扎了許久,才終于透過大禮堂五彩的玻璃,在青衫學者身后,映出一片炫目的亮光。他不知,他的姓名從此刻起,便鐫刻進華夏教育發展史,即使在百年后,依然熠熠生輝。
那樣一個溫潤如玉的讀書人,那樣永遠微笑著的平易近人的蔡先生,面對軍閥威脅,面不改色,錚錚鐵骨!雖為一校之長,卻可以延攬名師教授傳道授業,于大雪天多次拜訪陳獨秀,北京的冬天,是寒冷和冰涼的,而那顆真摯的惜才的心,卻是溫暖的。當青年毛澤東入北大,蔡先生亦對初露鋒芒的年輕人以鼓勵和點撥。是他,提出將美育與體智并為,將愛國融入教育。雖身處軍閥割據的動蕩亂世,卻以他自身獨有的品質與精神,為教育事業盡其所能,鞠躬盡瘁。在北大,所有的人都對他尊敬贊賞:無論是老學究辜鴻銘等人,亦或是新學胡適、李大釗,都被蔡先生身上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養折服——獨屬于文人的儒雅和智慧,待人處世的平和與誠摯,那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楷模氣質。
“大先生”之“大”,正如古往今來如蔡先生的教育者一樣,有大德、大愛、大我,他們可能籍籍無名,可能在平凡普通的崗位上用一生去踐行教書育人,從黑發青絲到霜發蒼顏,有詩言“黑發積霜識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無論是從前的教育者,亦或是今天的教育者,都在譜寫時代的壯美篇章。
“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短發微笑著的張桂梅校長,像一盞閃耀于大山里的明燈,照亮無數山區女孩的求學之路,展現出新時代教育者大愛無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將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踐行于華夏大地,向我們呈現高尚偉大的教師形象。在我的學校——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同樣有一批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教師如張漢云教授等,他們以身為范,為莘莘學子樹立榜樣,為師范生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以人格魅力指引著、激勵著我們,站在無數師者的肩上,我們更努力的朝向“大先生”的目標奮發前進!
如今,每年都會有一批又一批洋溢著活力與智慧的青年學子走上三尺講臺,他們將沿著怎樣的教育之路前進?無數“大先生”為他們的教育之路指引方向。傳道授業解惑的“師”,理應將學科專業知識融會貫通;言傳身教的“師”,當展現教育者的模范影響。立志成為大先生,以“師范、示范、世范”為目標,砥礪前行。
“大先生”的培養,不能只是依靠教師個人,更應該著眼于整個教育環境?;鶎拥钠胀ń處煟狈ο蛎麕焹瀻熣埥虒W習的機會,即使在教育過程中遇到難題,也很難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學習。城鄉教育水平和資源差距很大,阻礙鄉村教育工作者的發展和進步,應該構建更開放,更強大的平臺,實現無障礙溝通,實現城鄉教育工作者互動與交流,其次,不斷優化教育環境,以“互聯網+”的形式,共享優質資源,促進教師面對面交流,解決問題,習得經驗。
教育之于小我,是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完善;之于大我,是引領社會走向富強。處于新時代的師范生,成為“大先生”,是自身發展的蛻變,更是自身價值的實現途徑,始終謹記我們心中最初的信仰和追求,成為心系泱泱華夏,承擔教育的責任。
云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我們當做有擔當、有作為、大無畏的“大先生”!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