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育人體系建設研究
作者:郭婧婧
發布時間:2023-09-12 11:11:4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文化,是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優質資源之一。紅色文化蘊藏著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和地域文化,把這些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傳承紅色基因,實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人才的目標。但是,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育人系統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教育載體、教育課程、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新時代紅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育人體系的融合,需要通過多種有效方式,為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體系提供有效保障。
[關鍵詞]紅色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 融合育人
引 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際形勢嚴峻復雜,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對他們更好地應對國際國內新形勢具有指導性作用。紅色文化資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期間創造的寶貴財富。紅色文化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先進理念為依托,用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引領著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項重大的時代課題。為此,高校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不斷整合教學資源,努力挖掘紅色文化,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為促進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打好堅實基礎。
紅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
1.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紅色文化本身就相當于一部教育史,眾多的革命事跡為思政教學提供著豐富的案例支撐。在思政教學中引用此類案例,能夠讓學生切實感悟紅色文化帶來的思想沖擊。在意識形態領域硝煙彌漫的今天,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必須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信仰、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品質,而紅色文化則是這方面最好的教育資源,不僅能讓學生受到崇高的洗禮,更能讓學生感受紅色文化帶來的思想沖擊,從而激發廣大青年學生堅定愛國主義情懷、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2.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隨著當前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所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大,通過網絡接觸到的某些不當言論或者不符合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思想和觀點,會嚴重干擾學生的認知。為此,高校要將獨屬于我國的紅色文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這樣不僅增加了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增強了青年學生對國家的了解,這樣的愛國主義情懷才能越扎越深。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傳播紅色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使其自覺成長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
3.有利于探索教學多樣化
紅色文化蘊含著深刻的育人哲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是非常優質的教育資源,紅色文化的革命性、先進性和傳承性能夠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抱負。但在實際教學中,一線教師可用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僅限于多媒體教學和案例教學,如果要使學生感同身受必須以生動的形式講授思政,以實際教學強化理論課程。這就要求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注重多樣化的探索,如運用VR實景教學、移動課堂教學、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和手段使學生通過生動鮮活的情景模擬、實景體驗等方式,深切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內涵。保證思政教育資源優化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關鍵,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高校要不斷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跳出灌輸式、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主動從多角度、多層面嘗試推動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時代化,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
4.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人文環境
紅色是黨和國家最鮮亮的底色,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更要挖掘和發揮好紅色文化教育的作用,為廣大青年學生營造風清氣正、團結和諧、拼搏奮進的人文環境。高校應充分將紅色故事、紅色影視作品、紅色音樂作品、英雄事跡等文化融入校園,培養堅守真理、堅守理想的政治品格,完成鑄魂育人的使命任務,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在聯系
1.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礎
紅色文化通過其先進性、教育性和革命性,豐富了思政教育,強化了政治教育體系,增強了政治說服力。紅色文化為學校提供了有效的文化推動力,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紅色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質,更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永續發展,其文化意義和革命精神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延續。高校思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因此,紅色文化作為育人鑄魂的基本基礎和重要載體,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育新人的偉大目標。
2.高校思政教育促進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傳承
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廣泛的社會基礎。高校思政教育在推進過程中要不斷挖掘當地的紅色資源。以榆林市的紅色資源為例,榆林紅色文化的興起可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1924年,以李子洲為代表成立的陜北歷史上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綏德黨小組,開始大力在陜北發展黨、團組織,點燃了陜北革命的火種,從此拉開了陜北革命的序幕。黨中央在轉戰陜北的1年多時間里,進行了有名的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戰役,為黨中央立足陜北并進一步發展壯大、最后走向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紅色資源正是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推進過程中不斷得到深入挖掘并將其運用于思政教育中的。因此,只有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優勢,并且結合紅色文化自身特點,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賦予其新時代的思想,才能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并且學習紅色文化的內涵。學校作為紅色文化傳播領域的主陣地,為紅色文化注入源頭活水,讓紅色基因發揚光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職責所在。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育人體系的建設途徑
1.鞏固思政課程教育陣地
(1)通過課程引入豐富紅色文化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嘗試將紅色元素(紅色故事、英雄事跡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品質、精神品格、價值追求、崇高信仰等)融入思政課程中作為補充。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紅色課程選修課,通過校內外的實踐教學活動、建設VR實驗室,讓學生在實景教學中親身感受紅色文化帶來的觸動,讓思政課程以靈活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出校園,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紅色文化、感受紅色文化的積極性,也將紅色文化牢牢地根植于學生內心,成為學生精神品質的一部分。
(2)擴展學習紅色文化的形式
現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在學理性、普遍性和實踐性方面不斷摸索和創新。在融合了紅色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教師可以嘗試翻轉課堂,讓學生講述紅色文化,每堂課用一個紅色小故事導入,通過分組討論、問題分析、總結凝練等方式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入思考,在教學中讓學生擁有更多的主動性。例如榆林市的紅色文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期間凝練而成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精髓,作為傳承革命精神品質和紅色正能量的承載體,傳承榆林紅色文化不僅要通過紅色電影、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等一系列傳統手段,還要運用新媒體、研學活動等形式。如果能將榆林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學,通過以上方式會增加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親切感和代入感,這可以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鮮活、印象更加深刻。這樣的教育形式也是新時代背景下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的關鍵。
2.拓展思政課程教育模式
第一,宣傳紅色文化。校園是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重要場所,學生通過校園內宣傳的紅色文化,更好地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高校應當抓住一切重大節慶、傳統節日等契機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作為。校園文化起到紅色文化領頭羊的作用,紅色文化做好校園文化精神內涵的支撐,努力將廣大青年學生塑造成為堅不可摧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第二,激活紅色文化。高校通過邀請相關專家或當地老兵到學校講授紅色故事,詳細分享自己的革命事跡,并回答學生的問題,解開學生的困惑,使紅色文化成為看得到、聽得見、感受得到的文化。此外,還可以舉辦紅色文化方面的相關競賽和研學活動,如唱紅歌、紅色知識競賽、紅色體育競賽等,讓學生在教育框架內獲得親自身參與的機會,近距離接觸紅色文化知識,拓寬其知識渠道,有更深切的紅色文化體驗。還可以組織以暑期社會實踐為主題的志愿服務團隊,如榆林學院每年組織的“重走轉戰路”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讓學生們主動感受、親身體驗,將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完美結合,不僅拓寬了思政育人的模式,更使學生在紅色氛圍中接受精神洗禮,讓文化浸潤心靈,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3.發揮思政教師主導作用
思政教師不僅要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的日常學習和研究,更要探索創新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從簡單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交流討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政教師在選擇具體的教育方法時,應當與具體的條件相結合,包括教育對象、育人目標、教學內容等,為了思政教育能夠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思政教師應認真摸索每種教育方法的特點和作用,并將其妥當運用于教學之中。例如,講授講解法,教師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運用優秀的口才,把紅色文化用自己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宣傳教育法,這種方法主要借助多種媒介和多媒體技術,聲、光、圖、文并用,寓教于樂,增強紅色文化教育對青年學生的吸引力;另外,還可以安排參觀、訪談、研學等實踐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領悟紅色文化,使紅色文化在青年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出其獨特的育人作用。
4.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平臺
互聯網是年輕人喜愛的生活和學習的媒介。學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交流手段,及時更新紅色文化學習資源,傳播和學習紅色文化。在將紅色文化融入學校課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互聯網平臺+紅色人文教育(互聯網+紅色)等方式,使用微信和微博、相關網站等傳播有關紅色文化的電影和其他內容。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總結
1.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育人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基因被提到歷史新高度,同時國家又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廣大青年承載著國家的期許和人民的希望,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著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必須實現高度融合,通過紅色文化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親和力,通過高校思政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有效提高思政課程育人效果。
(1)育人過程更為生動
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設計中,為了確保紅色文化資源的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被學生接受并能內化于心,教師需要花大功夫整理各方面資料,這意味著思政教師不僅要關注傳授給學生的內容,還必須理解紅色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思政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設計一系列教育活動,以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例如播放當地的紅色故事、紅色歌曲,參觀紅色革命遺址等讓學生能夠通過故事和實物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這樣一是提升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二是讓育人過程更為生動,從而提高思政育人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興趣。
(2)育人目標更為明確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培養一代又一代愛國、明德之人更是延續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明確目標。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使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崇高價值得以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文化中蘊含著我們黨的偉大智慧,思政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結合詳實的案例分析、熱烈的課堂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愛國熱情,不僅要使廣大青年對祖國的過去、現在了然于心,更要對中國共產黨的過去、現在、未來信心滿懷,“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補足精神之鈣才能以強壯身軀投身于強國建設中。
(3)育人環節更為務實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是高校自身需要重視的問題,更是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夠做成的事。例如家庭教育中對紅色文化的普及、紅色文化產業鏈的打造、紅色文化衍生的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研發、紅色話劇的排演等具體且務實的活動。情境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優化過程中的應用也應當得到重視,尤其是結合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更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多維一體紅色資源優勢開展思政教育,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傳承紅色精神。只有將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各環節相互串聯,才能夠保證育人環節更為務實,才能夠確保紅色文化資源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運用。
2.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途徑
高校實踐教學是哲學政治學科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為此,在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展現實踐教育的優勢,將紅色文化和實踐教學相融合,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優勢。辦法如下:
(1)成立紅色學生志愿者組織
作為以學生為基礎的志愿組織,紅色學生志愿組織在開展思政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負責志愿者活動的學生組織應當將宣傳紅色文化思想、踐行紅色文化精神作為根本任務,主動積極地策劃各類紅色文化活動,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學校也可設立紅色社區,由專門的領導和教師管理,同時教師還可以聯系當地的博物館、養老院、公園等單位,積極組織紅色學生志愿者參與到社會活動當中,以便讓學生從社會活動中切實感悟到紅色精神的真諦。
(2)開展紅色基地研學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基因的傳承,多次前往革命老區,參觀英模人物、革命文物的展覽,為全黨同志解讀“中國奇跡”背后的必然邏輯。各地紅色研學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競相建立。開展紅色基地研學活動不僅能將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完美融合,還能讓學生走出傳統的學習方式,親身感受鮮活的思政課堂。鑒往事,知來者,加強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務。紅色基地的研學在加強青年道德品質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培養著一批批確保黨的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接力者。
結 語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是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紅色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高校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更需要將紅色文化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支撐,在紅色文化的引領下,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應鶯.高校思政教育中茶文化教育與紅色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探析[J].福建茶葉,2021,43(8):259-260.
[2]余永梅.民辦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與茶文化教育融合探討[J].福建茶葉,2021,43(8):261-262.
[3]呂甜甜.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評《新時代紅色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231.
[4]吳若云,李旭亮.依托地方紅色文化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J].決策探索(中),2021(6):33-34.
[5]呂德才,許俊偉.文化自信的時代審思——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賾[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1):103-106.
[6]范小青,王國斌.精準供給視域下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1):34-38.
[7]王艷麗,王洪剛,蔡德武.區域紅色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現狀及提升路徑——以安徽為例[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6):30-32.
[8]沈樹永.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作用研究——評《用紅色文化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贛南師范學院為視角》[J].語文建設,2018(12):81.
(郭婧婧:榆林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