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擬以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為例,研究開放教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與標準體系的構建及實現路徑,為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開放教育  課程思政  教學評價體系

課題:本文系陜西開放大學校級專項課題《開放教育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模式研究》項目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xkd2022zx14)。

開放教育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多種媒體教材為教學手段,“人人享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的新型教育形式,于2007年正式列入國家高等教育序列。國家開放大學是中省“兩級統籌”、中省市縣“四級辦學”,不受時空限制的教育形式。

2020年教育部印發《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明確把國家開放大學建成我國終身教育、在線教育、靈活教育、對外合作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全民提供終身教育及服務。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研究制訂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因此,探索全面、客觀、科學的適合開放教育特點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

開放教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反思

1.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發揮不夠

2022年,國家開放大學對各省分部(各省開放大學)進行教學檢查顯示:各類課程教學評價基本體現的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兩個方面的評價指標,而對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滲透及價值塑造目標幾乎很少體現。少數分部在教學評價中出現了“課程思政”“教書育人”等字眼,提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學科專業知識中應融入思政元素,體現思政育人價值”等要求,這與《綱要》“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2.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不健全、標準不規范

作為統設課程和省開課程,課程思政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教學評價指標和規范的評價標準。教師對教學資源開發及課程內容設計、各門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范圍及挖掘方式、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融合,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價值觀變化、學習成效等均沒有設計明確的評價標準。

3.課程思政評價方式方法簡單,評價體系不完善

開放教育以往的教學評價方式雷同于普通高校,采用注重學生期末考試分數的終結性評價,不能體現成人類學生的個性差異,同時涉及課程思政考核評價的內容少之甚少。課程考核評價在開卷、閉卷之間簡單選擇,難以體現各類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融合的效果,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在科學性、規范性方面仍有所欠缺。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與標準體系設計

1.評價指標與標準體系設計總要求

評價指標與標準體系的設計應圍繞專業定位、人才培養、課程思政目標、教學內容,采用多層次、多元化的構建思路,主要涉及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指標和標準、評價方法等,解決“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等問題,以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融、提質增效的目的,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相統一。在設計時,需要考慮:

(1)所選取的課程思政評價內容以專業知識為載體,體現課程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相融性以及思政教學的有效性;(2)可測量、可操作是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設定的基本要求。指標表述內涵要清晰,指向要明確,具有可觀測性,以保證教學評價結果可信度。盡量設定可量化的指標,并關注指標本身在定性描述時的具體性和規范性,注意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及邏輯關系;(3)結合國家開放大學辦學實際,關注國家開放大學、各省分部、教師、學生等多元評價要素,分層次設定指標。

2.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與標準設計

(1)國家開放大學層面

國家開放大學是開放教育系統宏觀管理、課程思政教學的頂層設計部門,是貫徹落實《綱要》的主要推動者,是辦學系統課程思政的重要引領者和教學評價的頂層主體和客體。評價指標與標準見表1。

(2)各省分部層面

各省分部是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重要主體,根據國家開放大學規定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落實《綱要》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評價指標與標準見表2。

(3)教師層面

教師是開放教育課程思政教學的主力軍和骨干力量,在一線具體實施課程思政,教學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思政教育教學素質、水平和能力。評價指標與標準見表3。

(4)學生層面

學生是評價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核心和關鍵。對學生課程思政的評價主要是評估其掌握課程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思政素養的提高等。評價指標與標準見表4。

20230912093226076-68-5880f.jpg

20230912093226076-24-c67c4.jpg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法

科學的評價方法可以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完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終結性評價在開放大學系統中一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它忽略了學習過程,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能力提高及思想政治變化等情況。

教育部2019年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意見》的發布對開放教育的考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性評價方法上升到國家教育戰略層面。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使活動效果更好而不斷進行評價,主要目的是為了明確活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以便及時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獲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開放教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只有將終結性考核與形成性考核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考核評價的監督、指導、調節作用,科學全面準確地反映教學效果,幫助教師調整和完善教學設計,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培養。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實踐路徑

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考和理解是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目標邏輯,探索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模式,是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形成的根本遵循。

1.成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領導小組

國家開放大學依據“三全育人”總要求,應成立專門的課程思政評價領導小組。組長由黨委書記、校長擔任,副組長由主管教學及學生工作的校領導及各省分部的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由兩級統籌單位的黨政辦公室、教學、學生管理等相關職能部門、各二級學院、地市分校及縣域教學站點(簡稱“基層教學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是根據《綱要》《方案》,從學校頂層對開放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行總體而系統地設計;部署和制訂課程思政教學規劃;確定“三全育人”目標;指導各職能部門設定課程思政總目標;督促檢查各職能部門及基層教學單位課程思政教學實施與評價工作等。

領導小組下設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工作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國家開放大學及各省分部的教學職能部門,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國家與學校關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相關政策和法規;組織各部門制訂課程思政教學及評價工作計劃;引導專業教學團隊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及評價標準;指導基層教學單位組織實施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等。

2.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網絡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網絡應覆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宏觀、中觀和微觀,以實現“三級”考核。

宏觀層面:國家開放大學及各省分部的教學質量管理與督導部門,代表學校對各部門落實《綱要》、開展思政育人的情況定期進行測評;用組織專家聽課、訪談教師、學生座談、查閱線上平臺學生互動信息、問卷調查等形式,對教師的師德師風及思政育人情況進行評估;把握課程思政教學的方向,查找“三全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校領導及相關部門,并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

中觀層面:教學職能部門著重考察和評價各基層教學單位對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認識及落實情況;貫徹落實學校的課程思政規劃及要求;考察教學團隊課程思政的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反饋等。

微觀層面:基層教學單位是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組織和實施者,評價重點圍繞教師和學生的課程思政教學情況展開。主要評估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意識、思政元素挖掘與知識融合的水平和能力;思政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及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情況;師生思想行為的變化情況,以及知識掌握、能力提高和與價值觀形成相統一的教學效果等。

若在評價過程中發現“教學事故”,特別是涉及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要第一時間報告黨委和教學職能部門,及時認真研判,分清是非曲直,拿出處理意見,并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警示教育,引起全體教師高度重視,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3.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流程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可以定期不定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工作辦公室牽頭組織制訂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工作管理辦法及評價方案,包含但不限于評價時間、評價主體、評價模式、評價標準、評價指標、評價方式方法、評價結果的運用等。每學期末,由教學質量管理與督導部門通過線上問卷調查形式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座談會了解教師思政育人的意識、水平和能力,看教師是否做到知識、能力與價值塑造的雙重驅動;教學內容是否植入政治堅定、大國情懷、文化自信、法治理念及職業倫理等價值塑造元素;學生是否理解、認同教師在教學中所傳遞和強化的思政元素,是否將這些思政元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每個季度,教學職能部門通過查閱教學平臺相關信息考核、評估基層教學單位的課程思政教學情況,以持續尋找改進提高的機會。每個月底,各基層教學單位對教師的教學過程、課程思政內容進行考核,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度、融入度和表現力等綜合判斷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的影響。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工作辦公室定期收集各部門教學評價的相關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形成一個學年或年度的課程思政評價報告,成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校來年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教師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

不定期的教學評價可以隨時進行,通過隨機聽課、檢查教案及課件、聽取學生意見建議等方法,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及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等是否貫穿于教學始終;研判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如鹽溶于水”“潤物無聲”“春風化雨”般地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實現價值引領與專業課程教育的有機統一,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黃艷.高校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21(6):120-124.

[2]付悅,張愛平,等.課程思政理念下的“三課堂”高職公共英語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2(21):101-103.

[3]張清.課程思政視域下應用型高校教學評價改革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5):68-72.

[4]李鴻凱,馮改花.以學生獲得感為核心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呂梁學院學報,2022(3):89-92.

[5]王建洲,李寧.新時代我國課程思政質量評價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新課程評論,2022(2):16-28.

[6]張慧聰.公安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公安教育,2022(8):70-73.

[7]朱良俊.以“學”為主體和形成性評價在電大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電腦,2013(10):196-198.

(井石磊:陜西開放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