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老區 敬業奉獻
——記延安大學生態環境創新教師團隊
發布時間:2023-09-07 10:26:0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2018年,延安大學生態環境創新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5年以來,團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批示精神,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堅持用延安精神鑄魂育人,在人才培養、師德師風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可喜成績,為新時代延安大學教師隊伍建設起到了示范效應,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團隊負責人陜西省教學名師劉長海教授表示,“團隊要有‘拔地以參天’的理想追求、要有‘根深才葉茂’的務實精神、要有‘成材須百年’的持久毅力,才能像黃大年同志一樣,涵養定力、克服浮躁,始終保持愛崗敬業、開拓進取的精神,埋頭苦干,厚積薄發。”
一、培根鑄魂,科教報國,在實際工作中踐行愛國精神和延安精神
延安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淀形成了優良的師德師風傳統。團隊在學習貫徹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同時,結合學校用延安精神熔鑄師魂的優良傳統,把黃大年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延安精神作為師德師風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教師扎根老區、科教報國,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5年以來,黃大年同志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高尚情操和延安精神已經內化為團隊成員教書育人的精神印記和價值追求,取得了驕人成績,得到了教育部及省、市等部門的充分認可與肯定。團隊負責人劉長海于2018年被評為陜西省教學名師,帶領團隊入選2022年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成員雷忻是院教工黨支部書記,她所在的黨支部相繼被確立為“首批陜西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和“全國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她本人于2019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2018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團隊3人于2021年入選延安市第一批“圣地英才”;王秀康近年來相繼獲得“陜西青年科技新星”“陜西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陜西省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陜西省普通高校首批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計劃”等榮譽;苑彩霞榮獲第十三屆陜西省青年科技標兵和青年科技獎。
團隊核心骨干齊向英副教授為首席專家,助力山丹丹花為陜西省特色花卉的代表,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花卉博覽會和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布展,并搭載神舟十一號進行山丹丹太空育種,大氣層航天誘變育種實驗已順利實施。2022年12月,培養選育的“延丹1號”通過陜西省林木和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初審,山丹丹家族添新成員,提升了山丹丹的品質,推動了山丹丹高質量研究。
二、愛崗敬業,樂于奉獻,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
團隊成員繼承和弘揚黃大年同志的愛國奉獻精神,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不忘教育初心,守住教師本分,潛心教書育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
5年以來,生態環境創新教師團隊指導國家大創項目和資政育人項目等30余項;指導學生發表SCI等高水平論文80余篇,獲全國和省級優秀成果及國家獎學金等獎項50余人次,團隊全部教授為本科生上課。雷忻教授主講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遺傳學》被認定為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及省級教學團隊。她執著地堅守踐行科教報國的初心,用愛與責任守護教育本真。
劉長海教授經常頭戴草帽,身穿老式的迷彩服,手拿鐵锨和取土鉆,腳蹬膠鞋,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采集標本。他諄諄告誡青年教師和學生:“我們搞生態做科研,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把根深深扎進黃土地,就解決不了問題,也發現不了問題,這是做生態研究的基本功。”看著被汗水浸濕衣服的劉長海,學生們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吃苦鉆研的品質,努力為祖國的偉大復興奉獻青春,這也是團隊所有老師教書育人的生動寫照和真實縮影。
陜西省三秦人才王文強教授作為延安大學生態學學科帶頭人,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延安大學“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大學建設總要求,時刻不忘謀劃學科建設,處處發揮榜樣帶頭作用,積極帶動生態學學科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團隊成員徐世才熱愛教育事業、彰顯教師本色。他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導航人,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技能大賽”“挑戰杯”等國家大型比賽,獲地廳級以上獎勵40多次,2018年入選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首批入庫導師。
團隊還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引領等方面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悉心指導,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和帶動了學院良好教風、學風和院風的形成。學院本科生考研率和碩士研究生考博率連年居高,學生在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互聯網+”、生命科學聯賽等各類大賽中獲獎近200項,其中獲iGEM金獎2項、銀獎2項,全國“互聯網+”大賽銅獎1項;獲批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00余項,獲科研獎勵20項;學生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180余篇。
三、扎根黃土地,潛心科研,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和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
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了響應黨中央號召,團隊發揮學院涉農專業、學科、人才的優勢,以需求為導向,以科技指導、農技培訓、科研成果等形式服務地方。團隊成員王延峰教授是農民群眾的貼心人,他創建的“安塞區生態農業科技創新示范站”,常態化舉辦蘋果、葡萄等管理技術培訓。團隊成員鄧振山負責的“菌草團隊”和“食用菌團隊”,以“菌草種植”和“食藥用菌栽培”為抓手,多年來一直為延安各縣區菌草種植、食用菌企業和農戶提供義務指導。團隊成員齊向英帶領的“山丹丹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指導企業和農戶種植山丹丹,帶動了革命老區子長市的“山丹丹節”和當地旅游事業;徐世才帶領的“種植養殖”團隊,有瓜果蔬菜、植物病理、畜牧養殖等方面教師,他們根據需要隨時組合,常年服務地方。近年來,團隊先后組織師生300余人次赴延安各縣(區)開展科技服務,培訓農民及技術人員1000余人次,累計為延安各區縣幫扶有機肥、食用菌菌種菌包、培養架等物資與材料共計30余萬元。
團隊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扎根黃土高原,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為導向,在陜北特色生物資源、生態修復及生態農業等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研究,以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在黃土高原上蹚出了一條條科研新路,寫下了輝煌壯麗的篇章。
劉長海教授扎根陜北三十余載,他幾乎走遍了陜北沿黃地帶的山峁溝渠,針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做了系列研究。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地區基金及“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題等項目,為南泥灣濕地的恢復與部分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闡明了干旱半干旱區土壤動物多樣性維持機制及其生態功能,研發了半干旱黃土區林草植被改土及坡面侵蝕防治關鍵技術。
王秀康教授創建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陜北地區特色作物提質增效創新團隊”。他幾乎天天清晨六點就扎進實驗室或在田間地頭采集土壤樣品,一直工作到深夜。通過課題研究,他創新性地闡明了陜北黃土區覆膜和施肥對作物產量的影響機理,為陜北旱區推廣精準水肥管理、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提供了技術支撐,研究成果先后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陜西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該團隊還開創性地對中國樹甲族昆蟲進行了系統分類,發現17種新種和1屬級新異名;發展了以生物源農藥防治為核心,非寄主植物趨避為輔助的果蔬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獲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為陜北地區蔬菜和果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雷忻和鄧振山推廣了延河流域環境污染的生物修復及菌草生態治理與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相關成果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在團隊的帶動下,學院形成了一個“愛國、敬業、奉獻”的工作氛圍,涌現出一個團結向上的教書育人集體,促進了學院事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學院面向區域經濟社會建設,承擔了國家、省、市及橫向科研項目29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8項;榮獲廳局級以上科研獎勵60余項,其中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出版著作28部,發表學術論文820余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中科院一區頂尖雜志上發表論文6篇,被SCI、EI等收錄140余篇;獲批國家專利160項。
團隊負責人劉長海教授表示,要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韌性,“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性,同團隊及全院老師一道認真學習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回信精神,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繼續帶領團隊把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供稿:延安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