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145536320-15-61812.jpg

新的評價體系對于高考命題改革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作為一線教師,只有深入研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高考命題改革,才能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優化與轉變教學策略。

一、深入研究高考命題變化,明確教學改革方向

高考命題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成長規律,對體美勞教育的引導與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素養、人文和審美素養、健康和勞動素養等方面全面提升,從而實現高考由考試評價工具向全面育人轉變。高考注重考查學生未來長遠發展和適應社會進步要求的能力,有效鑒別學生發展潛質。通過優化考查內容、豐富呈現方式、創新設問角度等途徑,突出對關鍵能力的考查,讓善于獨立思考、認知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

高考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生產生活實際等創設情境,把課本知識與“具體真實的世界”聯系起來,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養。高考持續優化試卷結構,創設新的題型,從材料信息的豐富性、試題要素的靈活性、解題路徑的多樣性等方面增強試題開放性,強調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多角度主動思考、深入探究,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實現了高考由“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

二、分析高考試題特點,優化生物學教學策略

(一)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細化課時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課程內容”中,按照生物教材的模塊劃分,在“內容要求”里提出了每個模塊的概念體系;在“教學提示”中給出了為達成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應開展的教學活動建議;在“學業要求”里針對該模塊的具體教學內容,給出了學生學習后應達到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更側重知識目標的達成,而輕視了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與養成。新高考的考查內容——“四層”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逐漸形成、發展、積累起來的。因此,教師一定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結合課時教學內容,按照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內容、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要求”等制定課時教學目標,使每一節課都能促成必備知識的獲取和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的達成。

(二)深入研究教材資源,充分挖掘育人價值

課本是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發揮好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就必須深入研究教材資源。以2019年第1版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學必修1教科書為例,該教科書不僅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科學的新進展,還能使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在課本每一節的前面都有“問題探討”環節,其中很多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比如“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一節,“問題探討”是關于用膠原蛋白制作成的手術縫合線可以使患者免受拆線的痛苦;再如“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一節,“問題探討”是關于DNA指紋技術可用于案件偵破的原因和應用,這樣的資源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生物科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的思維習慣,學會用生物學原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類似的內容還主要分布在各節課文中的“與社會的聯系”、課后的“練習與應用”中的“拓展應用”和課外閱讀“科學、社會、生活”等板塊中。關于學科發展科學史主要集中在每節的“思考·討論”里,使學生通過科學史的學習,學會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學會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方法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問題。另外,教材中還設置了“科學方法、思維訓練”等欄目,結合相關章節的內容針對性介紹科學研究的特定方法和科學思維。在每一章的最后,“本章小結”里給出了本章需要學生理解的概念和發展素養,可通過此板塊使學生增強對整章知識的整體把握,并結合“復習與提高”中給出的概念圖梳理知識脈絡,提高學生概括與歸納的能力。

(三)巧妙創設真實情境,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和情境活動兩類載體來實現的。為了降低“死記硬背、盲目刷題”等現象,讓學生不再“讀死書,死讀書”,高考命題更注重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搜索課堂教學內容關聯的生產生活實際、社會熱點話題、生物科學技術進步、國家發展等,結合課堂環節設計合理的真實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分析、推理、探究、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相應的生命觀念,鍛煉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能力,并樹立相應的社會責任。如在光合作用、育種、現代生物技術等章節,結合關注糧食生產、畜牧業生產、食品安全,創設培育高產、抗逆、優質作物和畜禽新品種,篩選改造菌株等情境,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通過改變遺傳物質提升種質資源,以及改良栽培、養殖、發酵等措施,提高農牧業與微生物發酵的產量和品質,培養社會責任感;在生態系統、生態工程等章節,創設典型受損生態工程治理新方法、新工藝等情境,使學生能夠通過調節種內、種間關系改變種群密度、物種豐富度,改善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針對碳達峰與碳中和等問題,能夠利用碳循環基本原理,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并構建和諧生態文明觀,認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養成環境保護的意識與行為,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實踐活動;在免疫等相關章節,關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以及與人類健康、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物學事件,如寨卡病毒、新冠肺炎病毒、非洲豬瘟病毒等,基于病毒開展單元主題式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抗原結構特點、病原體致病過程、免疫系統組成、特異性免疫應答反應、疫苗制備等基礎性知識,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定病原體,提出有效防治措施,認同并遵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主動運用傳染病的相關防控知識保護自身健康,并向他人宣傳傳染病的防控措施。

(四)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全面提升學科能力

高考評價體系下的命題變革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完成了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的思維切換,由“粗放式”教學轉化為“精準化”指導,設置或運用真實情境設計有效互動環節,在活動中綜合訓練考生能力,這既符合高考改革方向,又能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教學過程緊密有機地串聯起來,有效推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對于教師來講,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適宜的活動,要避免淺層次的“熱鬧”,讓教學活動真正起到推動教學目標達成的作用。在教學活動形式的選擇上,要符合學生年齡階段和知識水平,兼顧趣味性和對知識的掌握及能力的提升;在教學活動的效果上,要注意通過具有邏輯性、層次性的問題進行引導和適時的鼓勵與評價,使學生能真正參與到活動當中,并在活動中獲得相應的知識與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自主學習、模型構建、小組討論、游戲模擬、案例分析、課堂情景劇等方式,配合以學習指導、啟發性的問題,資料信息、提供建議和指導、小組反饋信息等,在自主學習、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獲取分析、推理、判斷等科學思維的能力;在模型構建中,使學生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并通過模型表達生物學原理并闡明其內涵;在小組成員相互探討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團隊精神;在游戲模擬和情景劇中,使學生增強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在快樂中體會生物學科的奧妙。巧妙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僅會使我們的課堂增添樂趣,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提升。

“變化是永恒的”。在高考改革推進的關鍵時期,我國教育發展也逐步邁入新的時代。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研究和學習關于高考的政策性、綱領性文件精神,分析學科高考命題特點的變化,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借鑒先進的經驗與做法優化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科育人的價值,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