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變化 凸顯能力培養
——新高考下英語教學思考
作者:■文/趙曉峰
發布時間:2023-09-05 14:46:47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新高考背景下英語應該怎么教才能給學生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培養學生長遠的學習英語的興趣。通過對2022年高考英語試題的分析不難看出,2022年高考英語全國卷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深化基礎,考查關鍵能力,正向引導高中英語教學,助力育人方式改革。試卷結構和難度保持穩定,加強教考銜接,鞏固高考綜合改革和考試內容改革成果。如何考倒逼如何教的同時,也為如何教點明了方向。
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核心素養。同時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中學英語教學應以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的根本標準,將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的養成融入日常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學中如何圍繞新高考要求,如何運用新教材體現新課程改革,如何貫徹領悟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做好英語教學工作呢?筆者進行如下探索。
一、把握教材特點,注重英語本色
高中英語新教材在語言上力求真實地道,采用中外合作編寫模式,一方面保證語言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保證在內容和選材上充分反映社會新發展、科技新進步、生活新變化,并體現一定的趣味性和時代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一是教材內容關聯學生實際,通過鮮活的英語素材向學生傳遞英語學習的內涵,并且按照新課標要求選擇教學主題。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大范圍來確定具體主題意境。主題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要更加緊密,能夠多角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人教版必修一每一個單元都以一句名言開始,給人以哲理,讓學生明確單元的教育意義和選材的理由。在Welcome Unit中選用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 thousand-mil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first step)作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起始提示真是恰如其分,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來的Unit 1 Teenage Life中又以希臘先哲Aristotle的名言(Good habits formed at youth make all the difference)導入,一方面緊扣話題貼近學生實際,另一方面和前面的預備單元循序漸進,前后呼應,中西合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材中的哲學啟迪和編者的匠心獨具。
二是教材以“主題”為綱,活動設計緊密圍繞主題語境,呈現題材多樣、體裁豐富、語言地道鮮活的學習內容,體現英語學習活動觀,并強調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比較陜西省高中英語使用的兩版教材發現,大有異曲同工之妙,不一樣的主題(theme)呈現不一樣的順序,但都是學生喜歡的主題,共鳴感特強。
三是教材突出文化意識(尤其是跨文化意識)的建構與發展。通過介紹及比較中外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異同,學會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外研版必修二Unit 4 Stage and screen介紹藝術形式選用的閱讀文本(Understanding ideas)When Hamlet meets PEKING OPERA就是中外文化的碰撞,借助一個英語國家高中生的視角介紹中國國粹——京劇演繹的莎士比亞的名著Hamlet,兩個極具分量的文化載體完美結合,讓人不得不贊嘆編者的高明;再看芭蕾舞中的牡丹亭(the ballet The Peony Pavilion)又是怎樣的驚艷,這難道不是文化自信最有力的表現嗎?
四是教材設計活潑大方,新穎有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材內容圖文并茂,極具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打破了大面積文字信息的單調性,在美化版面的同時也增加了教材的可讀性,還為語篇創設了直觀的語境,降低了學習難度,體現“看”這一技能的運用和培養,使學生對語篇充滿想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表達欲望。
五是英語教材體現了英語語言的本色,強調用語言做事,選用準確地道的語言,既有引經據典的標準表達,又有活潑實用的生活化口語。外研版中的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情緒緊張,心里發慌),have a frog in one’s throat(尤因喉嚨痛說話困難),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不分良莠一起拋棄),on the edge of one’s seat(極為激動),to one’s heart’s content(盡情地,心滿意足地)等習語形象直觀,易于上口識記。教材不僅關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文化,還關注一些非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習,人教版的Travel Peru讓人領略更多國家的風光人情,增加了教材的國際視野,體現教材的廣度和深度,突出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和生命力。
二、關注全面教學,體現綜合發展
英語作為基礎學科,要體現語言學習的本質。英語教學包括詞匯教學、語法教學、聽說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看”的教學等。
一是詞匯教學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但詞匯學習不是單純的詞匯記憶,也不是獨立的詞匯操練,而是結合具體主題在特定語境下開展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第一,詞匯教學要樹立語境意識,教師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詞匯。高中階段尤其要充分利用語篇語境來開展詞匯教學,因為所有語篇都為詞匯學習呈現提供了形象具體生動豐富的語境,只有在具體語境中單詞才有生命力。單詞恰如建筑材料中的磚塊,無論是雜亂無章的閑置,還是錯落有致的擺放,都沒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設計師和建筑師的精心策劃下矗立起來的亭臺樓閣才能將磚塊的價值發揮淋漓盡致。第二,詞匯教學還要有詞塊意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語言理解與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語言在生成和使用過程中,也許受到了其他語言的影響,但大多都保留了自己的特點。詞匯固定搭配是語言長期使用過程中的約定俗成,有歷史的底蘊,也可能有些偶然和巧合,有些可能不會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去組織單詞的常規呈現順序,培養學生詞塊意識會讓他們的語言學習更為地道和進一步體會語言本身的生成特點。第三,詞匯教學中還要樹立詞匯運用意識和詞匯學習策略意識。詞匯運用重點體現為理解和表達,教師要充分利用話題資源設置語言表達任務,讓學生清楚詞匯學習是用來表達思想和意義的。積極主動的詞匯學習策略可以拓寬學生英語學習渠道,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根據構詞法記憶單詞可以快速擴大學生詞匯量,在語境中猜詞可以提升學生的語篇閱讀能力,構建主題詞匯思維導圖和詞匯語義網絡可以讓詞匯學習更有意義更加高效,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語法教學不是孤立的語法知識教學,而是在一定語境中學習和運用語法知識,把握其基本體系和語用意義的教學。無論詞的正確形態還是句子的標準結構都是語法學習的內容,語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語境中有效運用語法知識來理解和表達準確的意義。教師應該在語境中開展語法教學,關注語法的表意功能,重視學生對語法學習的過程性參與,通過練習熟練掌握語法規律,能夠靈活準確地使用語法。兩版教材雖都沒有Grammar字眼,但并沒有削弱語法教學,而是體現了語法教學的新觀點,發現式語法教學體現了語境運用,比語法條框講解更能體現語法學習的價值。外研版中的Using language,人教版中的Structure都是學習語法,但方向和方法都與原來的教材編寫思路有很大的不同。
三是聽是輸入,說是輸出,將聽說結合起來才能夠完成語言學習的交流過程。在聽說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聽力策略(預測、推理、選擇性注意、監控和評價等),學會根據所聽內容記筆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理解所聽內容的主旨要義并進行分析闡釋,根據所聽內容做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斷。其次,教師應積極主動引導學生做好口語表達練習,鼓勵學生大膽說,主動說,先關注學生語言的流暢性和內容的豐富性,再強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
四是作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既要有精讀又要有泛讀,既要有課內閱讀又要有課外閱讀,既要強調閱讀的量又要突出閱讀的質。因此,第一,教師要從語篇的角度和高度來正視閱讀教學,注重文本意義的多層次解讀,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學生在閱讀體驗中要調動話題背景知識、文化知識、生活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注重閱讀過程中思維和情感的參與,基于語篇分析和語境建構得出自己正確的理解和判斷。第二,教師要加強閱讀策略培養,發展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要成為文本解構者、興趣激發者、支架搭建者、合作指導者,從內容、語言、意義三個層面關注語篇的what、why、how;設計有思維深度的閱讀活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第三,教師應當切實轉變英語閱讀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學生英語閱讀打下堅實基礎。
五是在寫作教學和“看”的教學中,聽、“看”和讀是理解性語言技能,說和寫屬于表達性語言技能,聽和說的結合,讀和寫的結合,輸入對輸出的鋪墊,輸出對輸入的驗證,技能整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近年來寫作教學發生了較大幅度變化,寫作不再單獨地、機械地、呆板地出現,而是將閱讀和寫作結合在一起,構成讀后續寫及讀后寫摘要等復合性學習。如何高質量完成寫作教學,首先需要加強學生的美文閱讀理解和背誦,將增加高質量的語言輸入作為前提;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理解作者表達的真實信息,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些信息的才能為寫作積累內容語料,才會了解文體的結構和基本框架,為寫作活動做好充足的準備。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大量的閱讀和高質量的語言輸入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因素,教師應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加強寫作指導,重視寫作過程,重視寫作語境的設置和寫作技巧的培養,堅持不懈才會水到渠成,進而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凸顯英語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靈魂。在語言學習中教師一定要重視滲透文化內涵,突出多元化文化視角,幫助學生形成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英語學習同樣也體現著文化價值的選擇和文化立場,關系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培養青少年的全球勝任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全球勝任力包括對全球、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欣賞和理解其他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效互動的能力,為了全人類可持續發展而采取行動的能力。培養全球勝任力的前提是坦誠交流。作為中國人,自信、坦誠與外國人交流,既是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是國家使命的擔當。
英語是主要的交流工具,是世界主要的語種之一,是連接世界的交際橋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夠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師用英語教材教授時要突出英語語言的工具功能,看一看中華名菜“宮保雞丁”的英語菜譜(外研B2U2),學一學用英語介紹如何慶祝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外研B2U3),了解一下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唐朝畫家韓干的畫作《照夜白圖》英語版傳說(外研B3U4)等。
講好中國故事,并不是為了自大炫耀,而是在全球化時代助力更多的青少年擁有全球勝任力。當代中國人,會更加國際化;但同時當代中國人,又更會根植于中國大地,有著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唯有如此,才能與異質文化和而不同,有效交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新時代英語教學應當肩負起語言和文化的責任擔當。從過去單純的“翻譯世界”轉向“翻譯世界”和“翻譯中國”并重,從“讓中國了解世界”轉向“讓世界了解中國”,主動向世界自述全部真實的中國。
中外文化源遠流長,彼此相望,我們正努力地走近對方,彼此了解和理解。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讓世界認識我們的窗口。課堂上教材里試題中通過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俗,描繪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以浸潤的方式引導學生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的認同,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英語課堂也要體現課程思政價值,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評判文本帶給我們的共鳴和思考。我們只有多元化地學習英語,才可以學以致用,使英語學習更加有作用、有意義。
然而當前的英語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在教學內容方面多呈現碎片化,孤立教授單詞、語法等問題仍時有發生,忽視對主題意義的深層理解和分析,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引導不夠深入。存在貼標簽式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無法實現語言能力和核心素養協同發展的育人目標。在教學方式上主題情境的創設不夠,學習、活動割裂,缺乏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的有機整合,教學活動層次性和邏輯性不夠。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造成學生被動學習和接受,喪失學習興趣,影響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評價方式較單一,過程性評價落實不充分。評價方式多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參與評價不多。評價未能充分發揮服務教學、反饋教學、促進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作用。
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要求英語課程必須改變過分重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現狀,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綜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真正將英語學習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堅實支撐和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 漢中市洋縣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