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144359082-75-f5176.jpg

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學科應立足于教情學情,從注重高考研究、強化素養(yǎng)目標、落實積累要求等方面入手,緊緊依據(jù)和抓住教—學—評一體化的邏輯關系,把教學與考試、教學與評價有機統(tǒng)一起來,變教師的一味講解為學生的主動參與,變盲目刷題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等方面的綜合提升,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一、注重高考研究,把握考試方向

高考研究是提高備考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要適應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教師首先要做一個研究型教師,研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研究關于高考改革的文件,研究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等,這樣才能把握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題方向,從而提高復習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從命題立意、命題內容、考查方式、命題材料、命題方式等五個方面提出命題原則和閱卷原則。《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優(yōu)化考試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教育部考試中心發(fā)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提出“一核四層四翼”高考評價體系。“一核”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指出高考的考查內容,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指出高考的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的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xiàn)象。

從上述的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可以看到對課程改革的重視,對教育評價和高考改革的重視。據(jù)此來研究高考,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高考命題的趨勢:一是命題立意,指向“學科素養(yǎng)”,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考查目標;二是命題內容,以情景任務為試題主要載體,以綜合考查為命題內容導向,設置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或任務;三是考查形式,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通過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實行綜合性的測試形式;四是命題材料,選材突出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材料的選用;五是命題方式,追求創(chuàng)新,多設置主觀性、開放性題目的命題方式,展現(xiàn)學生智慧,鼓勵學生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

綜觀這幾年的全國卷高考試題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試題的變化及規(guī)律,研究這些變化及規(guī)律,無疑會對語文教學和精準備考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語文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作業(yè)設計、檢測考試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意識地依據(jù)課程標準,對標高考要求,提高課堂教學與課程標準及高考的貼近度,把復習備考落實于高中語文學習全過程,更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聚焦核心素養(yǎng),強化教學目標

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就語文學科而言,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又明確提出了12條課程目標,同時提出了學業(yè)質量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將核心素養(yǎng)目標具體化,并在單元學習中加以落實,具體為每一節(jié)課的課時目標。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實施,都應對應核心素養(yǎng)要求,通過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達成,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那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有哪些?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高考語文學科中包括哪些考查內容?有哪些具體要求?這對日常教學和高考備考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明確了這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才能科學恰當?shù)卮_定教學目標,更好地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全面把握學業(yè)質量標準,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以考促教,服務和引導教學。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性質決定了其突出的育人價值,決定了其在培養(yǎng)學生必備品格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高考語文必然會突出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以選才育人的核心價值為引領,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以閱讀與表達作為關鍵能力,以語言、文學、文化等必備知識為學科基礎,重在考查考生綜合運用所學語文知識靈活、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閱讀和表達是語文學習的核心領域,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是語文的關鍵能力,也是高考語文試題的兩大方面。閱讀能力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活用能力、閱讀技巧等。在高考試卷中,閱讀能力的考查包括信息性閱讀、文學性閱讀和古代詩文閱讀三個部分。信息性閱讀是以求知求真的態(tài)度與方式閱讀文本,從而不斷拓寬知識面、增強認知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在高考試卷中,信息性閱讀包括論述性文本閱讀和實用性文本閱讀。正是因為兩者考查能力的一致性,新高考卷中將論述性文本閱讀和實用性文本閱讀合二為一,整體設計。文學性閱讀是以審美的態(tài)度和方式閱讀文本,涵養(yǎng)性情,滋潤心靈,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豐富學生關于文學和世界的想象與認知,其對象主要是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作品。古代詩文閱讀顯示了積淀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發(fā)揮著涵養(yǎng)人文素質、提升文化自信的積極作用,在高考試卷中包括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和名篇名句默寫。表達能力包括語言策略與技能、寫作能力兩個方面。語言策略與技能是指基于具體的語言情境,根據(jù)不同的對象和目的進行準確、連貫、得體表達的能力,在高考卷中表現(xiàn)為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考查。寫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構建語篇進行表達和交流活動的能力,在高考試卷中表現(xiàn)為整篇寫作(含微寫作),包括對學生審題立意、構思謀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考查。

明確語文關鍵能力的內容,才能更好地理解高考語文試卷的結構和考查內容,并能結合課程標準相關任務群的要求,在平時教學中很好地加以落實,從而更好地完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都有意識地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確定具體的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把語文學習更多地與高考要求統(tǒng)一起來,把平時作業(yè)設計、檢測考試與高考訓練統(tǒng)一起來,變一年備考為三年備考,這樣才更易于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落實,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精準備考、高效備考。

三、抓好平時教學,落實積累要求

語文學科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學生長期大量的閱讀和系統(tǒng)的語言訓練的結果,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日積月累不斷豐富和養(yǎng)成的結果。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抓好平時教學,落實積累要求。

1.重視教材,強化基礎,提升課堂質量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的“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其中“引導教學”強調發(fā)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作用,教考一致,學考一致,以考促教。這對一線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會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有助于引導教師更加重視平時教學,重視教材和用好教材,將精力用在平時,用在課堂,通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成績,促使學生重視語文學習,重視基礎積累。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生成意義及建構理解的過程。新知是建立在舊知基礎之上的,學習的本質就是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多年以來,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高考考試材料取自課外,但考點和答案卻在課內,但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在這方面表現(xiàn)并不明顯,導致語文學科得不到重視,教師不重視教材教學、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更有甚者,有的教師不按課程計劃完成教材學習就早早進入高考考點復習。2022年高考試題注重關聯(lián)教材,強化語文基礎。比如全國甲、乙卷中,文言文閱讀從側重記憶能力的文化常識考查轉為側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實詞、虛詞考查;古代詩歌閱讀試題要求學生將其與教材所選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進行比較,分析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何不同。命題材料呼應教材,題干設問、答案設計注意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建立知識鏈接,增強和教材的關聯(lián)度,引導師生通過教材強化語文基礎,以考促教,以考導學,這是一個很好的命題指向。

高考的勝利來源于每一節(jié)課的勝利,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教師要從根本抓起,從平時抓起,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認真用教材教,既不隨意提高或降低標準,也不隨意增加或刪除內容,做到應教盡教,筑牢學生基礎。在每一冊教材、每一單元、每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教師要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明確課程目標,研讀教材、吃透教材,明確單元學習任務,明確所屬學習任務群所要求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依據(jù)課標中的“教學提示”和“學習要求”,結合學情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回歸本真,加強閱讀,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閱讀是語文教育的核心, 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抓住了閱讀,就是守住了語文學習的本真。語文教師都知道,凡是閱讀寫作能力強、語文學科素養(yǎng)好、語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絕對是廣泛閱讀的學生。從2022年高考全國卷試題來看,現(xiàn)代文閱讀材料使用了政論文、學術論文、科普文、專著導言、小說、散文、紀實作品等文體,有單一文本,也有復合文本;在復合文本中,有純文字文本,也有帶圖示的文本。古代詩歌閱讀材料取材范圍更加廣。如果考生平時沒有廣泛的閱讀,沒有靜心閱讀的習慣和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要在短時間內深入文本閱讀且正確理解文本是根本做不到的。

新高考背景下,命題呈現(xiàn)出“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特征,試題設置更加靈活且有一定思維深度,考生完成閱讀理解題一定是立足于真正理解文本。那種單純以套路化、模板化題型訓練答題技巧來提高成績是絕對行不通的。比如2022年全國乙卷第8題“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tài)更是一再呈現(xiàn)。請分析這種恍惚感的由來”,第9題“對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兩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圍年輕人的群體生活中來敘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請對此加以分析”;再如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第8題“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fā)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第9題“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完成這些題目,沒有套路、模板可用,所謂的答題技巧統(tǒng)統(tǒng)失效,考生只有深入文本,正確理解文本,才能夠準確作答。

研究發(fā)現(xiàn),在平時訓練和模擬考試中,有的學生不認真審題,動輒套用模板,導致答非所問;有的學生對文本主旨理解錯誤,導致答題方向錯誤,滿盤皆輸,這些都是沒有真正理解文本造成的。因此,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從起始年級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學生閱讀視野,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多媒介獲取閱讀內容,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語文素養(yǎng)及閱讀與表達能力等。

3.適應變化,精講精練,減少機械刷題

綜觀近幾年高考語文試題發(fā)現(xiàn),每年都有創(chuàng)新,每年都有新意。高考試卷結構、考查內容、考查形式的變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2022年全國卷高考語文中使用新題型,擴大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度,進一步降低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的得分收益,引導學生認識到低效的學習方式只會帶來無效的壓力和負擔。這啟示我們,在語文訓練中既要抓好常規(guī)題型,還要注意題型創(chuàng)新;既要注意題型訓練,又要避免機械刷題。要立足學生真正掌握,注意學生學科思維培養(yǎng),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維方法的掌握,適應變化常態(tài),做到有備無患,處變不驚。要對標高考要求,提高能力素養(yǎng),拋棄題海戰(zhàn)術,選擇科學有效的訓練。

語文是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能力必然是通過語言實踐的。考查學生的言語能力也必然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實踐和語言情境。2022年的全國卷語文的語言運用題突出創(chuàng)新,全國甲卷在選擇題里考查了標點和修辭,全國乙卷選擇題減少,主觀題增加。這種不斷變化與創(chuàng)新,促使學生不能靠死記硬背、機械刷題及答題技巧訓練等來取得高分。語言運用題更加突出實際運用,貼近生活。比如對成語的考查,由選擇題變?yōu)橹苯犹顚懗烧Z的填空題,且試題答案并不唯一,學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語境即可得分,考點也相應從側重考查近義成語差異的辨析變?yōu)閭戎乜疾槌烧Z的積累與應用。再比如病句題由辨析語病變?yōu)樾薷恼Z病,符合生活實際需要,更能考查學生自主修改語病的能力。這與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的學習要求也是一致的。

總之,教學需要研究,研究提高效益。語文教師只有通過研究才能把握教情學情,把握高考命題方向、難易程度和考查重點,把高考備考貫穿于高中教學的全過程,聚焦核心素養(yǎng)目標,抓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好每一節(jié)課,在平時教學中更加自覺地貼近高考,將“教考評”三者真正統(tǒng)一起來,夯實高考備考之基,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qū)虢鎮(zhèn)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