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評價體系助推教學變革
作者:■文/邵國希
發布時間:2023-09-05 10:51:1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隨著高考制度和高中課程改革的協同推進,高考命題也在不斷深化考試內容,在評價理念上,實現了高考由傳統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的轉變,給高中教學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形勢,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通過改革探索出一條能較好地實現增效減負、持續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通過解決高考“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給出了在高考領域的答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其中的“引導教學”重在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作用, 這是現實的需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要引導中學教學由育分轉向育人,即深化素質教育,實現育人方式的變革。高考模式由傳統“考知識”向“考能力”轉變,教材內容也進一步聚焦學生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的形成。由于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因此亟待形成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選拔和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服務的新型教學模式。
在陜西省全面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關鍵時期,本期策劃從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化學等學科切入探討新高考下教學模式的變化,以期能為高中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落實新的教學理念、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一些思路,同時期待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
——欄目主持人 邵國希
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高考評價體系的創新之處在教育功能方面,實現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節的轉變,力求運用教育評價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高考評價中創造性地完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機制性設計,以及與素質教育理念、目標和要求的體系性銜接。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總體方案》的出臺實施,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破除“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新高考是高校招生評價制度演進變革合乎邏輯的延續,頂層設計就是要借助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有利環境,穩步推進高考改革,最終目的是要助推教學變革,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高考評價體系下命題的改變
近幾年在高考評價體系的指導下,高考命題改革穩步推進,切實起到了引導教學改革的目的。高考命題改革突出兩個考查原則:價值引領和學科思維。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凸顯試題育人功能,在創新試題形式方面,注重在開放性、探究性方面下功夫。試題選擇真實問題情境是一個重要導向,命題的立意也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轉變。試題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能力的考查,由“解題”向“解決問題”轉變,由“做題”向“做人、做事”轉變。
高考命題改革進一步沖擊了落后的傳統教學,使得高中教學特別是復習備考教學的短板暴露出來。高考命題改革特別是考試內容的深度優化,使高中教與學過程中多年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之處暴露無遺,比如面對情境化試題時,學生不知道怎么應對,這一現象的存在就說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待提升,他們對重要事實、概念、原理理解深度、廣度還不夠,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也相對缺失。情境化試題是指提供一定的情境型材料,要求學生在充分閱讀理解這些情境型材料的基礎上,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情境化試題是實現考查內容和要求的一個載體,能更深刻和精準地反映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
當學生出現讀不懂題的情況時,教師一定要靜心反思,比如是不是課堂教學出現了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是不是對學生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抓得不夠到位,等等。此時,教師可以結合概念課教學進行學科閱讀的研究與理解,通過設計適合學生的閱讀教學環節,再結合精心設計的問題帶領學生進行提綱式閱讀和要領提煉式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協助學生建立信息提取、篩選與整合機制,聚焦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強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達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目的。
高考評價體系下教學的改變
高考評價體系聚焦對學生“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考查,有助于將學生從傳統對知識簡單的占有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強化自己的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創新思維,進而推動高水平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同時助推教學變革。
在“考思維”“考能力”的引導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及課程管理模式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進一步實現從“教師傳授知識”向“學生主動學習”的轉變,課堂教學將會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啟發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參與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成為更有效的教學模式。隨著高考內容和命題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高中教學將逐步實現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到“以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培養為中心”的轉變。
高考命題充分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指揮作用,引導教學回歸課堂,實現“招—考一教—學”的良性互動。高考命題嚴格依據高中課程標準,確保“內容不超范圍,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內容限定在課程標準范圍之內;高考命題遵循教育規律,進一步深化基礎性考查,強調對基礎知識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融會貫通的運用,引導學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問有所悟。強調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不考死記硬背,不出偏題怪題,平和中有新意,靈活中見潛力,實踐中出真知,引導中學教師把教學重點從總結解題技巧轉向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上來。
2022年,學生和教師認為高考試題難度變大了,一時難以適應高考命題內容和考查方式的變化。而這種表面上難度的增加往往來自于命題邏輯的變革和試題形式的創新,即高考命題由原來的“知識立意”轉向了“知識為基,能力為重”的考查,同時增加了試題的開放性、靈活性和探究性。長期以來,高考復習采用“題型+套路+海量重復練習”的模式,促使教師和學生為了適應新高考付出了很多努力,其中有不少學校和師生采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依舊采取傳統的備考策略,即總結近年高考新題型+提取和歸納解題套路+實施題海戰術。這種“授人以魚”的備考方式從一開始就注定是與新高考背道而馳的,進入新高考的學生會發現這種“重復刷題”的方式很難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正如我們反復分析和論證的,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已經成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開放性、探究性和靈活性已成為高考命題的一般要求,而傳統的套路化、模式化及題海戰術等是很難有效提高學生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
所以,有效應對新高考的策略應該是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訓練。教師通過持續、規范、專業的針對性教學,使學生具備可遷移的高階思維能力,或者說是關鍵能力。當然,這些關鍵能力一定是要結合學科個性進行界定和延伸的,只有掌握了關鍵能力的“漁”,學生才有可能自如而有效地應對新高考。
新課標修訂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凝練了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反映了課程目標的變化,由教書(育分)轉向育人。二是制定了學業質量標準,各個學科教師明確學生完成本學科學習任務后,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各科水平的關鍵表現構成了評價學業質量的一個標準。這兩個方面的創新是為了引導教師的教更加關注育人的目的,更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強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深度和廣度,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等提供重要的依據,全面促進教、學、考的有機銜接,最后形成育人合力。
高考評價體系下教師的改變
教師要積極探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積極尋找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中疑難問題的突破方法。
首先,教師要發揮學科的內在力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具備終身發展和社會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品格和能力等。
其次,教師要把握學科的本質,加強單元教學設計基礎上的課時教學設計研究力度。充分展現教學的整體性、邏輯的連貫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適性、思維的系統性,創設系列化的學科教學活動,提出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和交流學習內容。
最后,教師要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模式。注重加強建模活動、探究活動等類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作業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類型的作業,適當增加探究類、實踐類、綜合類的作業,以使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
作者單位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