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引領的高職土建類課程課堂教學改革路徑研究
——以《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為例 ?
作者:韓 璐 孫直祥
發布時間:2023-09-05 10:28:5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課程思政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土建類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本文在分析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現狀的基礎上,以專業基礎課《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為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元素體系,并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分析課程思政教學策略,從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評價與反饋等方面進行課程設計,為土建類專業課思政教學的路徑方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建類專業課 思政教學 行動導向
課題:2022年度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22SZX045)。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綱要的頒布將高校思政建設提高到新的高度,對學生的培養又有了新的要求,思政課程并不是學生思政教育的唯一途徑,而是思政教育的深化和總結。從專業課教師的政治意識出發,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如何深入每門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教育是目前教學改革的新要求。
土建類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局限性和必要性
土建類專業課程作為高校專業課程體系的一大類,內容涉及工程建設的各個領域,課程覆蓋面廣,專業性強,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實踐能力,由于多數課程是典型的工科課程,專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更重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傳授,很少融入思政教育。分析其原因,一是作為理工科的工程類專任教師政治意識淡薄,思政教育的思想認識不明確;二是土建專業的學習內容圍繞著建設工程的具體過程,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導致思政元素難以挖掘;三是部分專業課教師有思政融入的意識,可是缺少思政融入的方法。因此,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體系的挖掘和建立,以及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的順利、有效融入,在當下的思政教學研究中十分有必要。本文結合土建類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元素體系,并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對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學開展的方法路徑進行探討研究。
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體系的形成
1.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為例
《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是土建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為培養掌握、理解和應用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而設置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是高等職業院校土建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獲得建筑從業資格的必修課程。針對本門課程的思政元素,筆者從中國建筑和材料自身的發展、材料給建筑產品帶來的巨大變革以及教學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出發,總結出了各個主要教學模塊所對應的思政元素,具體如表1所示,初步構建了本課程的思政元素體系。
“課程思政”引領下的課堂教學改革
——初步構建基于思政元素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1.“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高職土建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德國為培養職業技術人才而建立的一種現代化職教模式,它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自己的學習而獲得的,突出了行動的引導作用。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融入土建類學科的思政教學當中,能充分體現高職教育“教、學、做”的一體化特點,彌補課程相對枯燥和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等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讓學生在“行動”中深刻體會思政教學點,避免“紙上談兵”。因此,“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課的思政教學過程中有著極大的應用價值。
2.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思政教學策略
構建“大思政”格局下,以學習行為或工作任務為主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具備思政教育的落腳點和映射點,其實施流程按照問題提出—準備—進入—加工—評估五個步驟來進行,那么,如何發揮《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模塊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將課程的思政教學與以上五個步驟有機結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點。
本課程按照建筑材料在我國工程建設領域中運用的重要程度,以及各種材料從基本認識—生產制備—技術性質—實際應用—應用反饋的周期循環過程,進行教學設計重新規劃。一是任務設計,也就是行動導向的“行動設計”,應按照企業在完成實際工作中所產生的具體問題設置任務,并對接建筑企業技術標準和建筑行業新材料、新規范、新設備、新技術的“四新”內容,盡可能在任務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行云流水,潤物無聲。二是教學環節設計,根據“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和實施路徑,從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反饋三個方面合理設計教學環節,結合案例分析、工作過程分析等方法融合思政元素,落實教學目標。
3.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教學設計
(1)教學準備
①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開設于大一下半學期,學生經過上半學期專業課的學習,已經對所學專業有了初步認識,能正確審視所學專業的職業要求、技能要求以及工作環境,因此,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同時,學生對于冗繁的建筑規范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相反,對我國的建筑文化、著名景點、建筑設計、名人趣事都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所以,采用“行動導向”設置任務驅動,并結合典型案例(尤其是正面案例)、技能技巧、工匠事跡、建筑奇聞等進行思政點融合,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教學目標
傳統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強調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技能培養,而基于思政教育背景對于技能人才的培養,應注重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這就需要在傳統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將思政目標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并依靠其他目標去輔助實現。《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的兩大主要內容,一是對材料的基本認識,二是材料性能檢測,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學生具備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嚴格遵守行業規范和操作規范,保證建筑工程項目的質量安全,并能適應建筑業新的發展趨勢以及建筑工程企業的升級轉型,實現項目新形態、新環保、新賦能。因此,本課程的思政目標可以概括為:培養學生作為中國工匠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塑造不斷進取、精益求精、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的職業道德和遵守國家規范的職業精神。對于每個教學模塊的不同內容,思政目標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③教學資源設計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資源,更應注重“行動”的引入,注重教學資源對于工作任務的體現,設計典型生動的能夠對應教學目標及思政目標的工作任務是教學資源設計的重點。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具體可以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線上教學資源包括8個模塊24個子任務的電子課程內容,授課視頻68個,課件資源51個,案例資源31個,此外還有習題庫、試題庫等。線下教學資源則主要包括教材、實體模型、校內外實訓基地、實體模型樓、工程試驗儀器設備等,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過程中,注重線上與線下的聯系與統一、結合與遞進,先從線上資源引入思政案例和行業典型,再通過線下的實操教學,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體驗感,使思政元素融入得更加順利。
(2)教學實施
①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在上課之前,要求學生做的一些準備工作,旨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進行互動,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在課前準備階段增加思政元素傳達,讓學生閱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思政案例及知識,可以增加思政元素和知識點的映射性,確保在后續課程實施階段,思政元素可以和知識點自然融合。以“混凝土性能檢測”教學模塊中的子任務“混凝土的和易性檢測”為例,課前準備任務清單如下表所示。
②課中實施
本課程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將教學實施過程分為任務引入、任務分析、行動實施過程、行動成果展示、行動評價反饋五個環節,并結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運用任務驅動、情景模擬、角色互換等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以“混凝土的和易性檢測”為例,教學實施流程如下。
a.任務引入
經過課前準備,學生已經能基本了解本課所學內容,并初步了解了任務背景。任務的設置是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點,也是引起學生共識和興趣的主要切入點,任務應由授課教師提前準備梳理,找到能反映知識點的相關內容,任務應從一定程度上映射思政元素,并通過視頻、影音、文本、角色扮演等方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任務分析
通過問答、討論、演示、實驗等方式組織學生分析任務,明確任務需要我們“做什么”,并進行逐層剖析和分解,理清思路,判定問題實質,總結重點和難點,分析我們應該“怎么做”,并指引學生制訂完成任務的技術路線。從這個環節開始,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各自展開任務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理清完成任務的思路,開闊思維,還能感受團結友愛、協同互助的團隊精神,間接培養了學生迎難而上、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
c.行動實施過程
本部分內容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任務跟實訓實驗一一對應,例如通過任務分析,本案例可以依據混凝土的流動性、黏聚性、保水性三方面性能來判定混凝土的和易性,而這三方面性能可以通過混凝土坍落度實驗來完成。在實訓現場,教學名師或者企業技能人員首先進行檢測演示,各個小組在深入理解實訓操作規范的前提下展開實驗,教師或專家現場指導,潛移默化地將嚴謹的工作態度傳遞給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進行實訓重點講解,各個小組進行自檢和互評,分析實驗結果及產生原因,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并初步推選出“最優小組”,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混凝土和易性檢測的操作流程,同時,能使學生體會一線建筑工人的工作艱辛,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將愛崗、敬業、嚴謹、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內化于心。
d.行動成果展示
各小組總結自己的行動成果,完成實訓指導書,并將行動實施過程提煉成視頻和演示文稿,在教室或者學習平臺上進行總結和分享。在總結和講解的過程中,既能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辯證的思維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團隊責任感。
e.行動評價反饋
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針對操作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容易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總結,并對各個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打分,提煉共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布置課后作業,進行知識回顧與知識拓展,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再接再厲,更好地完成后續任務。
③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課程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及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總結歸納后續課程中應改進之處。“混凝土和易性檢測”操作性較強,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在此部分的教學反思中,應深入總結學生實際操作中的技能點,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3)教學評價與反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考核主要是以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為主,學生的應試能力、臨場發揮水平對期末成績有著較大影響,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則注重對于學生行動完成情況的評價,即“過程評價”,因此,采用“過程評價”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更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在充分考慮教師、學生、企業、同行等對教學效果有影響的幾個因素的基礎上,形成了“七位一體”的教學評價體系。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除此之外,專業課教師應按時跟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教師就課程思政、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等進行探討,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也應同企業專家及時溝通新知識、新規范、新材料及應用的發展方向,不斷更新和完善考評體系。
結 語
在新時代思政教育背景下,專業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也是土建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土木工程材料與檢測》課程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了思政引領背景下的“學生主導,教師輔助”的教學改革新模式,并根據課程內容的基本特點,有效結合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為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方法和現實路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李霞.借鑒行動導向法,走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困境[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56-59.
[3]汪靜.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7(3):88-91.
[4]燕學敏.我國學情分析的意義、問題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3(5):109-113.
(韓璐: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孫直祥: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