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人才需求升級,結構性矛盾突出;求職規模擴大,就業壓力激增;就業觀念轉變,職業偏好求穩等。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就業挑戰,發達國家通過多部門共同發力、多時點干預和多功能推進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基于中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和發達國家促就業的經驗教訓,我國在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時務必要發揮政府促進就業、市場調節就業、高校指導就業以及大學生自主就業的合力,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我國大學生實現順利就業。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大學生就業難題  發達國家經驗

基金項目: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2021年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課題項目”重點項目《后疫情時代陜西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GJXY2021K006);陜西科技大學2022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就業優先戰略下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22Y13);2023年陜西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項目《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以陜西科技大學為例》(項目編號:126032307);陜西科技大學2023年度學生工作研究課題《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項目編號:2023FKT020)。

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橫掃全球,重創了世界經濟,導致千萬勞動者遭遇失業困境,大學生就業難題也擺在了世界各國面前。各發達國家為破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大學生就業的負面影響,相繼出臺多項政策,采取多種舉措,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年失業率。自2021年下半年起,歐美青年失業率就呈現逐步下降趨勢,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4月歐洲和美國青年失業率分別為13.9%和8.6%,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我國16-24歲人口失業率已上升至18.2%,不僅創歷史新高,且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青年失業率。因此,研究發達國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如何開展大學生就業工作,通過國際比較提煉各國采取的對策,分析總結相關經驗,以期為破解我國大學生就業難題提供借鑒。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1.人才需求升級,結構性矛盾突出

疫情放大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不平衡、重點領域人才匱乏的弊端,使我國就業市場中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一方面,我國多數高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把學生專業與就業方向割裂開來,忽視了學生的具體實踐,理論脫離實際的后果就是學生缺乏職業技能,進而影響到他們未來的求職表現,加劇就業困難。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與社會需求相比存在滯后性,疫情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人才培養不平衡、部分領域人才短缺的狀況。現階段社會對技能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出現極大缺口,原因在于高校專業設置、課程培養與社會需求出現錯位,不能跟隨就業發展趨勢與市場變化緊密結合,致使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凸顯,進而出現人不在其位和位不得其人的現象。

2.求職規模擴大,就業壓力激增

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首次破千萬大關,2023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158萬,國內畢業生規模逐年壯大導致大學生就業一直面臨巨大壓力,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后遺癥無疑又加劇了就業形勢的緊張。一方面,疫情后求職崗位削減,我國就業市場整體態勢受疫情影響而波動,相當一部分企業發展舉步維艱,故而出現了就業市場萎縮,就業存量減少的局面;另一方面,疫情后待就業人員增多,國內每年待就業大學生總量大,疫情暴發使許多海外留學生和謀職人員加速回流,進一步擴大了國內就業競爭體量。與此同時,在畢業生人數激增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企業掌控人員選擇權,對應聘者的學歷、能力等各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加大了求職者間的競爭力度。

3.就業觀念轉變,職業偏好求穩

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帶來的沖擊不可估量,受其影響我國就業市場發生短期波動,面臨一些新的挑戰與問題。在就業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作為重點就業群體的大學生就業狀況也不容樂觀,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期待發生明顯變化,即從期待企業求職向期待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或國內升學轉移,體制內就業期待傾向明顯。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的雙重影響,“鐵飯碗”工作的優勢愈發突出,加劇了大學生就業求穩心理,職業偏好轉變為以求穩求保障為主,所以“體制熱”與日俱增,考公考編大部隊日漸壯大,體制內就業競爭愈發激烈。此外,疫情后因就業壓力大,部分同學會通過考研升學等延長自己學生時代的手段來逃避就業壓力,而非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提升自我。

歐美發達國家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經驗及其評價

1.新冠肺炎疫情給歐美發達國家造成的影響

一方面,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不斷增長。受疫情影響,英國2020年上半年進入“技術性”衰退,面臨30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德國經濟已連續十年呈增長趨勢,但疫情后德國首次出現經濟下行。同樣,疫情下的經濟衰退沖擊著勞動力市場,英國各行業空缺崗位數量呈下降趨勢,與此相對應的失業人口數量呈遞增態勢;美國與德國在疫情影響下也面臨高失業率、低就業率的窘境。另一方面,疫情后經濟形勢下行,許多公司取消畢業生實習招聘計劃,大學生就業呈現持續低迷態勢,且在疫情影響下,大學生職業選擇傾向于價值和投資回報,一定程度限制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此外,疫情對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及信息技術等專業人才的需求擴大,極有可能影響大學生未來的專業選擇。

2.新冠肺炎疫情后歐美發達國家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舉措

第一,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制定實施薪酬保障計劃,用于中小微企業支付員工薪資,同時設置企業貸款的申請標準和豁免條件,確保國家資金有效利用;英國為避免企業大規模裁員,出臺疫情期間工作保留計劃,還通過開展降稅、暫免物業稅、增加現金補助等方式,增加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的救助砝碼。第二,從經濟幫扶和能力提升兩個方面援助大學生就業。美國教育部出臺利于學生貸款的政策,允許學生貸款借款人在疫情期間暫停付款至少60天而不會受到處罰,同時,美國在疫情后重視大學生能力提升,通過向低收入青年免費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和咨詢,幫助其順利就業;德國聯邦就業局不僅采取向青年提供職業培訓或失業津貼等相應財政補償,還會鼓勵各個高校引進產業合作伙伴,形成內外合作創業支持系統,為學生提供精準就業支持與服務。第三,聯合企業力量,緩解大學生失業。疫情暴發后,美國繼續聯合沃爾瑪、微軟等十余家大型企業為100萬青年提供就業機會,為青年失業者提供實習和培訓的機會;英國則啟動職業教育改革項目,邀請企業加入到課程設置和實習環節,以保證學生所學技能適應社會需求。

3.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歐美發達國家解決就業問題舉措的綜合評價

通過總結分析歐美發達國家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上采取的措施,一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各國既考慮到了大學生就業的共性問題,同時又能充分整合政策資源,使提出的舉措更具針對性,通過整體與局部結合的方式促使政策的實施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各國在構建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體制時,注重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協同合作,以求最大程度上保證促就業政策的一致性與協調性,以便更好地開展就業幫扶。

亞洲發達國家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經驗及評價

1.新冠肺炎疫情給亞洲發達國家造成的影響

一方面,疫情致使經濟呈下行態勢,行業發展不景氣。日本因過度依賴赤字和國債,經濟長期低迷,加之疫情期間社會保障等經費支出增加,政府總債務比例大幅攀升,經濟狀況持續惡化。此外,日本諸多行業因疫情波及出現員工感染、原材料供應短缺等問題,導致行業萎靡不振,只能暫停部分業務。同時,疫情對高度外向型的新加坡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新加坡經濟在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萎縮2.2%,且下調本年度經濟發展預期指標,此外,新加坡旅游業在2020年遭遇最冷黃金周,同比下降85.7%,為近年來最大跌幅。另一方面,疫情導致勞動力市場疲軟,大學生就業舉步維艱。在日本,受疫情影響,勞動力市場發生變化,企業推遲復產復工,勞動者無法返崗,被解雇人數激增……僅2020年復工首周,企業招聘崗位就比去年同期下降71.66%,大學生既要與同齡人競爭,又要跟老員工搶飯碗,就業競爭壓力大,據統計,2021年日本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率同比下降3.5%,已連續兩年下跌,這與疫情沖擊密切相關。

2.新冠肺炎疫情后亞洲發達國家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舉措

第一,對企業的救助加碼,幫助企業脫離困境。日本政府不僅出臺雇傭助成金和特別融資政策幫助企業脫困,還出臺衛生環境激變特別貸款計劃,扶持餐館旅店等受影響較大的企業;新加坡政府針對發展困難企業,不僅采取減稅免稅等措施,還在財政預算案中明確指出要通過政府撥款扶持企業發展,幫助員工就業。第二,創造就業崗位,探索共享用工新模式。疫情雖使餐飲、旅游行業停產停工,但快遞、外賣行業卻人手緊缺,此背景下創新用工模式成了諸多國家探索的新領域,如日本東京旅游業與農業的勞務派遣公司合作,將因疫情影響賦閑在家的酒店雇員派遣至農忙季節人手不足的農場,這既保證了各行各業工作順利開展,也通過創造新崗位緩解了就業難題。第三,加強職業培訓,提升求職者職業意識。疫情期間很多行業停擺,為鼓勵國民提升職業技能,新加坡出臺出學費、出時薪、給獎勵三類優惠政策,鼓勵大家在疫情期間學習進修提升自己;日本還在疫情后強調要加強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形成全程性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大學生職業意識。

3.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亞洲發達國家解決就業問題舉措的綜合評價

亞洲發達國家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方面注重政府宏觀調控和引導作用,建立了國家與地方政府聯動統一的機制,加大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力度;為應對疫情給大學生就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各國政府出臺相應政策進行總體性調整,創設了良好就業環境;為了穩定市場,維護社會秩序,各國針對疫情出臺了一攬子計劃;此外,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工作,強調建立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國外經驗

對中國破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啟示

1.政府應當促進就業

一方面,出臺就業扶持政策,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日本、新加坡等亞洲發達國家善于立足大學生視角制定政策,出臺具體化、針對性強、可操作性高的政策。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我國政府要聚焦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動態變化的實際問題,鞏固基礎就業幫扶政策,深入挖掘基層就業機會,推進大學生就業專項計劃,構筑起解決就業難題的政策支柱,發揮政策性就業崗位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奮力拓寬就業渠道,另一方面,完善就業社會保障,確保政策落實落細。為緩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就業壓力,發達國家會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加大津貼補償力度等保障舉措,因此,對于我國政府而言,應當健全大學生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制度,向畢業生提供求職準備和職業培訓津貼,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技能培訓,鼓勵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向大學生提供優質資源,竭力保障畢業生順利就業。與此同時,政府更要保障政策落地落實落細,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明確任務,劃分職責,加強監督,統籌協調各部門攻克就業工作中出現的各項難題,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質量。

2.市場應當調節就業

一方面,企業要為大學生群體提供就業見習崗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事關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作為接納大量社會勞動力的企業擔負著大學生就業重任,為幫助這一群體順利就業,我國企業可借鑒發達國家大公司聯合開展就業專項計劃這一舉措,通過數家企業聯合,共同制訂既可實現自身發展,又能吸納更多勞動力的就業扶持計劃,從而為青年學生提供全職或實習工作崗位,使該群體擺脫失業困境,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面,企業要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疫情下新加坡大幅提高員工培訓津貼額度,讓員工獲得職業技能和專業文憑的同時,還能給企業創造更大利潤,因而廣受雇主和員工歡迎。我國企業也可參照此舉,制訂專項獎勵制度鼓勵員工取得從業資質文憑,助力他們更好勝任本職工作,謀求更好職業發展,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此外,企業要多關照初入職場的青年群體,為其提供相應職業培訓,提升這一群體的職業素養,助力職場新人順利適應職場生活。

3.高校應當指導就業

一方面,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參考發達國家經驗可知,高校就業服務指導體系在大學生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國高校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加強就業指導中心建設。后疫情時代應加快建設云上就業平臺,強化空中雙選會、在線推介宣傳會等云服務,為學生提供實時就業信息與指導。其次,要建立與時俱進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一特殊背景,可圍繞當下就業形勢和政策、行業發展前景、云上求職方法等內容開展課程講解,向學生傳遞最新就業信息。最后,要推動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多渠道引入人才以推動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化,加強教師培訓使其向優質復合型教師目標邁進。

另一方面,應加強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英國、德國等國家以產教結合方式促進校企合作,借助企業力量解決一部分學生就業難題,因而我國高校也可加強與企業互動,為學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首先,高校要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合力建設產教融合試點單位,開展相關項目合作;其次,高校可根據當下企業所需人才標準,革新人才培育模式,探尋校企雙向人才流動體制,扎實推進畢業生高效就業;最后,要積極推動高校與企業共建,雙方可開展協同育人合作,共商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內外配合的就業支持體系。

4.大學生應當自主就業

一方面,樹立正確就業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在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分析現實的基礎上,合理規劃職業生涯,以最大限度實現人生目標。與此同時,大學生要學會立足當下,把握當前就業形勢,掌握當下就業政策,擇業時要具有前瞻性,多關注國家予以扶持、市場前景廣闊、發展空間大的朝陽產業,以便及時調整職業生涯規劃。另一方面,加強知識儲備,提升綜合能力。美國勞工部通過提供職業培訓咨詢提升青年就業力,英國通過學徒制提升青年職業能力……可見專業知識技能、綜合素質對大學生就業來說十分重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大學生就業更加艱難,要想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大學生必須夯實專業理論基礎,擴展自身知識儲備,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此外,理論學習最終要應用于實踐,因而大學生也要多參加實踐活動,在實際操作中達到提升技能與積累經驗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線上求職與就業盛行,這就對求職者的數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大學生也理應培養數字思維,提升網絡化、數字化處理能力,以更好應對線上求職面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高質量發展大勢未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05/16/content_5690639.htm,2022-5-19.

[2]夏利波.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慢就業”“懶就業”破解路徑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19):23-27.

[3]李濤,孫煖,鄔志輝.2021年疫情背景下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狀況有何變化?——一項基于2021年和2020年全國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2):100-113.

[4]閆蕊.新冠疫情對英國2020年上半年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分析[J].中國勞動,2020(4):80-100.

[5]李欣.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主要國家財政狀況比較[J].財政科學,2021(3):149-156.

[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新加坡經濟第一季度同比萎縮2.2%[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j/202003/20200302949359.shtml,2020-3-30.

[7]環球印象投資分析新加坡事業部.2020年新加坡經濟發展現狀回顧[EB/OL].http://www.zcqtz.com/news/259338.html,2021-11-17.

[8]中研網.疫情或導致日本百萬人失業 以非正式員工為主 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分析[EB/OL].https://www.chinairn.com/news/20200420/093815375.shtml,2020-4-20.

[9]北京日報客戶端.疫情致日本大學生就業率連續下跌[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262165970493708&wfr=spider&for=pc,2021-12-27.

[10]浦文昌.全球抗疫觀|日本在疫情下如何支持中小企業[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260924,2020-5-06.

[11]駐新加坡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新加坡2021年財政預算案的情況介紹[EB/OL].http://sg.mofcom.gov.cn/article/zcjx/202102/20210203039986.shtml,2021-2-22.

[12]季步高,張琳.疫情期間各國支持就業的經驗做法及政策啟示[J].金融縱橫,2020(9):38-43.

(羅曉婷、張炎方: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