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國現代職業教育OMO新型數字化平臺
作者:韓 毅
發布時間:2023-08-31 15:58:0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打造現代職業教育OMO新型數字化平臺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微觀體現,也是現代化教育體系邁向數字化教育體系的創新標志。應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優勢,持續提高教學效率,運用人工智能分析數據,無限延伸全數據價值鏈,形成現代職業教育OMO新型數字化平臺生態,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行為決策。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 戰略優勢 數字化轉型
基金資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現代職業教育的智能化生存與管理重構研究”(項目編號:GYI201930,主持人:韓毅)。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2021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優先發展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新興專業,大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同年,《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施行,為加快建設中國現代職業教育OMO新型數字化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現代職業教育OMO數字化平臺轉型既是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微觀體現,又是現代化教育體系邁向數字化教育體系的創新標志。在新教育平臺體系中,各類教育平臺從簡單的競爭關系走向效率更高的競合關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累計建成并開通142.5萬個5G基站,互聯網普及率達73%,網民規模達10.32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28.5個小時,在線辦公用戶規模達到4.69億,同比增長35.7%,正在向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大趨勢大跨步邁進。從國家一盤棋的戰略視角建立互聯互通、統一協調的新型平臺模式,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步。
現代職業教育OMO數字化平臺的時代內涵
1.OMO
OMO(Online-Merge-Offline)原指可以實現行業效率最大化的一種平臺型商業模式,起源于新零售領域,或解釋為即將到來的線上與線下融合的OMO時代,受移動支付普及、線上和線下同時獲取流量、世界的數據化以及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等四個因素的影響。本研究解釋OMO為線上和線下深度融合,且線上并非是線下的簡單復制,而是基于學習者(用戶)的學習需求及時更新迭代,并利用最新科技進行數字化升級,為學習者(用戶)提供更好資源和服務的動態過程。
2.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
本研究界定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是指伴隨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技術的進步,在線教育流量紅利消退,線下教育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的背景下,現代職業教育需要提高共享價值應運而生的平臺發展新模式。現代職業教育共享價值是既能增強現代職業教育吸引力,又能改善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創造共享價值的重點是不斷增加現代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連接。
現代職業教育OMO數字化平臺是當各種類型教育資源平臺打破邊界匯聚到一個大平臺之后,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要素、環節、資源等進行解構重塑,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大數據處理和規模化分析,以全新的資源價值更精準、更高效地向學習者提供教育資源和智能環境,可實現現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OMO數字化平臺首先是數字化、智能化雙輪驅動,在智能化地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的基礎上,可以快速并精準地提供解決問題的決策方案;其次自發開啟合作伙伴模式,在已實現的大規模信息資源平臺基礎上,轉型升級為開放形式的規模化、多渠道合作。
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發展分析
1.研究現狀綜述
目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處于初級階段,其表象是學習者學習過程、技術服務的線上線下融合,本質是數據驅動的,以線上線下互動為延伸的高效運營組織體系。在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時空中,采用合作學習、混合學習等多種方式,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和高效的內容促進學習者提高學習收益,不斷提高OMO平臺的教育效益。相關數據顯示,48.81%的教師對線上教學感覺不太難,13.25%的教師感覺一點都不難,并有78.4%的教師認為直播技術與平臺的使用能明顯提升教學效率,50.95%的教師錄制微課和制作技術的能力顯著提升。
理論研究方面,以傳統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理論,形成了以西蒙斯(Siemens,J.)提出的聯通主義為代表的在線教育學習理論,隨之產生的移動式學習方式也讓在線教育模式更加靈活自由。同時,豐富多樣的在線教育教學理論也應運而生,以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家維果茨基(Vygotsky,L.)最近發展區的觀點為基礎,結合互聯網交互式學習的特點,協作式學習的教學理論被廣泛認可并大量實施運用。
從OMO平臺應用視角來看,OMO平臺是疫情防控期間有效保障正常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硬件支撐,《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疫情防控期間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把改善網絡支撐條件和提升平臺服務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組織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衛通等電信運營企業,加強對國家和各地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各級各類學校網絡的保障,為各地各校開展網絡教學,為師生和家長獲取數字教育資源、開展在線學習提供快速穩定的網絡服務。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移動協同多家云服務商完成2.18TIDC寬帶擴容,增擴414臺移動云主機,實現12.95T儲備待用資源,開通16000條/秒流速的短信能力,全方位開通遠程教育、云課堂、云會議等服務,已有30個省3240萬名師生使用直播教學,為1300多個省市縣教育主管部門提供云會議服務。
從OMO發展路徑來看,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易受傳統線下教育路徑的依賴,要從發揮決策主體的主導作用、落實OMO教育理念、形成決策共同體、完善保障制度等方面深刻剖析,突破發展難關。受前期疫情影響,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職業教育OMO平臺發展改革路徑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加快線上線下聯動教學進程、提供智能化全場景和個性化學習等方面效果顯著,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發展成為新趨勢。
2.現代職業教育OMO數字化平臺與信息化資源庫內在機制的比較
(1)資源屬性
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資源庫有專業、半開放和相對靜態的特點,形成了多個針對性強、具有專業特色、使用便捷的平臺教育教學模式,實現了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應用。OMO數字化平臺以數據為中心,通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改變了平臺資源的屬性,呈現出豐富、共享和動態的特征,第一,OMO平臺的全部資源轉變為數據資源,通過高效的吸收、整合、傳播、擴散使資源具備高度流動的能力;第二,強流動性的數據資源打破了各類資源庫的壁壘,使資源具備了全息共享的能力;第三,數字化后的數據資源能夠持續被開發、使用、再開發、再使用,創新了資源的價值特征和價值創造方式。
(2)資源結構
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資源庫受限于獲取信息技術條件和信息壁壘,呈現出更新不及時、顆粒度較粗、體系不完善、內容不完整等特征,在條塊分割的組織管理模式下加劇了各類型資源庫的競爭,產生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社合作、區域合作等雙向合作模式。OMO數字化平臺全面采用5G網絡、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AI等新一代數字技術,隨著數據采集、處理、傳輸、交互等技術的升級可以實現連續不間斷更新,使資源結構特征轉變為“連續、及時、顆粒度小、體系完整”,產生了質的改變,有助于形成扁平化、開放式、模塊式、生態式的網格制組織管理結構,便于通過多元治理規則、中心分散和非標準化進行平臺管理。大量研究表明,平臺作為數字化體系中的重要媒介,為以往難以解決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帶來了共享資源的機會,催生出戰略合作、協同研發、區域聯盟等類型的友好合作模式,將競爭關系逐漸演變成為競合關系。
(3)資源價值
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資源庫的價值體現較為單一,受信息數量、技術成本和使用價格的影響,資源庫的信息化程度和提供服務的便捷程度成為其主要價值體現。OMO數字化平臺充分運用數據資源開展多元化跨界合作,形成了多維度的合作模式,為實現數據資源價值拓展了空間,無限延伸了數據資源的價值鏈,并增加了沿價值鏈繼續挖掘數據資源價值的可能性,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拓寬了渠道和空間。
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的數字化轉型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的數字化轉型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社會經濟快速轉型與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時代的重疊,向現代職業教育OMO數字化平臺提出巨大挑戰,同時也為現代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數字化轉型要素
(1)科技要素
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的深度融合應用實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的信息化發展,伴隨著云服務的升級發展,基礎架構即服務、平臺即服務、軟件即服務、數據即服務的四種類型均已不同程度地發揮出重要作用。在網絡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國家投入大量資源全力支持教育信息化發展,職業教育OMO平臺的基礎架構已基本建成,學習平臺、教學平臺、監測平臺、招聘平臺等資源平臺已大量投入使用,軟件支持已基本滿足OMO平臺發展的需求,強技術型支持工作可通過外包或外采方式實現,已達到能夠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信息技術水平。
(2)數據資源
數據資源是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的重要基礎,也是數字化轉型最具有核心價值的關鍵要素。隨著數據數量逐步積累、活躍度逐漸提高,各類OMO平臺圍繞數據資源的競爭也隨之展開。由于數據資源具有從產生、分析、使用到再生成、再分析、再使用的特殊過程,不同于其他資源的簡單劃歸,確權問題就成為OMO平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3)疫情因素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國職業教育OMO平臺的優勢凸顯,數字化進程持續加快,線上教學、遠程辦公、線上應聘、在線評價等多種場景的數字化應用廣泛普及,呈現出快速、精準、創新等亮點。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OMO平臺發揮出了重要作用,超過2萬所大中小學近1000萬名學生通過直播上課,遠程辦公人員超過3億。而隨后疫情不斷反復、多點頻發的時期,更加速了OMO平臺的數字化進程,以供需資源的高效聚合、數據價值的全息共享、現代信息技術的本土創新、全價值鏈的價值賦能等特色數字化發展模式適應平臺發展趨勢。
2.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數字化轉型路徑選擇
(1)整合資源,集中投放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時代把大自然億萬年積累的能量資源進行整合并集中投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時代把全球化的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進行集中投放,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科技時代把全世界的信息資源互聯互通進行集中投放,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把全世界的經驗資源進行集中投放。
教育信息化為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發展提供了廣泛空間,開啟了從“信息化提供資源參考”走向“數字化提供行為決策”新的歷史征程,實現了質的飛躍。教育信息化讓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數字化轉型是讓具有教學、評價、就業等不同職能的各類OMO平臺協同聯動,突破平臺發展模式壁壘,以應對數字時代的不確定性因素。
(2)單點拆解,找準抓手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搭建的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信息化手段,但并不是數字化。OMO平臺一方面在服務學習者,是學習平臺;另一方面在服務其他平臺,是組織平臺。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的數字化轉型要以單平臺、小組織為切入點,不斷探索,持續迭代,不僅是學習平臺的數字化,更是組織平臺的數字化。
作為學習平臺,據相關數據顯示,教育部已立項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03個項目,覆蓋高等職業教育19個專業大類,協同217個省級資源庫同時開展OMO平臺教學,733所高等職業院校網絡課程共達644543門,數字資源達177651TB,帶動形成了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資源互補的優質共享體系,停課不停學的效果非常顯著。
作為組織平臺,是指建立跨職能、跨行業、跨領域的跨界小組,聚焦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與相關產業、行業及其他領域平臺的數字化聯結。2013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編制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要求,職業院校在每年年底前發布當年就業質量年度報告。2015年教育部出臺《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要求建立診斷與改進工作信息公告制度。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實施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的通知》強調,要強化智慧服務體系構建,推進就業信息聯網發布,因此建立全國一盤棋、行業互聯互通、平臺協同聯動的數字生態共生體已是不可阻擋。
(3)多元合作,賦能價值
多元合作與共創共贏正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為大力推進平臺模式的規模化應用,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圍繞平臺化設計、數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六大應用模塊評選出140個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鼓勵行業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和產業鏈現代化建設。結合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的發展實際,就是要通過與相關行業產業及相關領域平臺整合資源,針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行業企業中數據開發利用程度低、管理決策效率低等問題進行數字化改造,推動各平臺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生產,再通過各平臺的數據共享和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區、跨企業、跨專業的協同跨界,形成數據價值網絡,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伸和升級,最終精準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同時,要不斷挖掘新需求、創新服務模式,以真正實現現代職業教育OMO平臺的數字化轉型。
賦能的本質是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的共享范圍和價值體現成正比,傳播越廣泛的信息資源呈現出的價值就越大。現代職業教育OMO新型數字化平臺的全維度賦能價值集中體現在賦能中小平臺、賦能生態模式兩方面。賦能中小型職業教育平臺分享科技紅利,融合了“職業教育+科技”兩個關鍵要素,為中小型職業教育平臺及相關行業、領域平臺搭建數字化平臺,將數據庫全部開源化,并進行標準化、智能化數據庫內容資源輸出,實現了數據庫自主可控,具備內部透明化、外部開放化的OMO新型數字化平臺功能。
賦能生態模式定位了現代職業教育OMO數字化平臺要具備集成生態能力,根據生態競爭思維模式建立又大又全的平臺生態模型,進一步打破傳統思維,匯聚具有多樣化能力,聯合更多相關行業企業和細分領域的平臺類型,形成能力交互,逐步培育更適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臺發展模式,融入更廣闊的生態互動機制,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行為決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EB/OL].(2019-05-16)[2022-02-26].http://www.gov.cn/xinwen/2019-05/16/content_5392134.htm.
[2]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1-10-12)[2022-02-26].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3]搜狐科技.CNNIC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2022-03-06].https://www.sohu.com/a/525496174_120354829.
[4]李開復.疾速奔向OMO時代[J].經理人,2018(2):14-17.
[5]艾瑞咨詢.2021年中國教育OMO發展趨勢報告[EB/OL].(2021-06-09)[2022-03-01].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791&isfree=0.
[6]王月芬.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內涵、實施與建議[J].教育發展研究,2021(6):19-25.
[7]楊天嘯,雷靜.在線教育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趨勢[J].教育研究,2020,41(8):30-35.
[8]黃榮懷,張慕華,等.超大規模互聯網教育組織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線教育有效支撐“停課不停學”案例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3):10-19.
[9]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全國職業高等院校校長聯席會議.2021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0.
(韓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