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問題探討及優化研究
作者:劉 偉
發布時間:2023-08-31 15:53:1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形勢愈發復雜,對教育活動實效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產生了多方面影響。思政教育是以學生思想素質、三觀教育、思政實踐為主的活動,教育實效性是學生個體成長、高等人才培養成效的關鍵因素,深入分析思政教育實效性問題的影響因素,結合實際對思政教育活動進行優化,為學生創設良好思政教育氛圍,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實現人才培養成效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教育 實效性
近些年來,我國高職教育體系改革不斷深化,整體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百萬擴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運行,在推動高職教育朝向廣覆蓋、靈活性發展的同時,也對教育活動的開展提出更高要求。思政教育是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確保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導向,對學生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影響因素和優化路徑進行分析,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思政教育實效性問題的產生
1.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實效性是教育活動應當堅守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教育活動成效評價的基本指標之一。在思政教育活動開展中,實效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基本方面:一是效果要好,要能夠不斷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素養水平;二是效應要高,教育質量效果要能夠達到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三是效益要強,要能夠為社會培養具有高水平適應能力的新型人才。要確保思政教育實效性充分體現,必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認識思政教育功能,落實思政教育實體地位;二是思政教育目標制定和劃分要符合社會要求、學生成長實際;三是思政教育內容組織要達到整體化、序列化、規范化要求;四是思政教育路徑要覆蓋學校、社會、家庭等各個方面,要能夠形成完善的教育網絡;五是要具有健全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并確保評價活動有效開展。從這方面而言,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實現,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科學性的工作,必須從整體出發,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教育體系,才能夠確保有效性充分體現出來。
2.思政教育實效性不足的表現形式
思政教育作為高職人才培養的基礎性課程,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本支撐。但是在當前高職學生思政課學習和認識相關調研中,思政教育實效與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之間存在明顯偏差,實效性明顯不足。以當前思政課體系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基礎思政課程為例,部分學生甚至連任課教師的名字都不知道,能夠與教師進行深度交流的學生占比更低。在教學方法應用上,由于思政課內容的特點,教師只能夠依照教材內容進行固化講解,極少有個人觀點講解,使得學生學習興趣明顯喪失,以課前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等為代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難以有效實施,課堂討論氛圍難以形成。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學生接觸外界信息途徑更加多元化、內容更加復雜化,使得思政教育與學生接觸的外部信息產生沖突,進而對思政教育實效性產生影響。
3.思政教育實效性提升意義
教育部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高職院校數量接近1500所,在校生人數接近1500萬,校均人數1萬左右。這批學生當前已經走上或即將走上社會。高職教育主要是以技能性、應用性方向為主,為我國工業、服務業人力資源補充起著基礎性支撐作用。龐大的高職學生群體,已經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成為社會生產活動的重要人才組成部分。在思政教育活動開展中,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作用,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培養的深度融合,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體系,激發學生強勁學習動力,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培養學生高水平社會適應能力,是確保學生適應社會需求、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同步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全方位教學改革,提升高職思政教育實效性,將德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等,以不同形式融入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后實踐的各個環節,能夠為學生成長創設良好環境,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水平,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水平,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的職業人才。在實現學生職業技能素養與道德修養水平同步提升背景下,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為創新型職業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思政教育實效性問題的影響因素
1.多元價值泛濫
高職學生已經屬于成年群體,處于價值觀、人生觀逐步成型的關鍵階段,也是受外部環境影響最為顯著的階段。在當前高職教育全方位改革背景下,社會層面多元價值取向已經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產生多方面影響。首先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家庭生活環境影響,使得部分學生只注重知識學習,尊老愛幼、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等都存在明顯欠缺。其次是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就業和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職業型人才社會地位有所下降,對學生的職業觀、理想信念等都會產生不同形式的影響。最后是西方自由化思想、偽人權思想、文化侵蝕等,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傳播,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產生負面影響。多元價值取向的泛濫,使得處于成長階段的高職學生在思想認知上產生混亂,對職業發展、個人成長、社會責任都無法產生正確的認識,使得思政教育實效性難以體現出來。
2.思政教育工作者話語權缺失
話語權是信息傳播主體的潛在現實影響力,思政話語權水平直接對教育實效性產生影響。話語權是社會意識形態工具的基本形式,以形式邏輯思維為代表的線性、非對稱、還原論的思維方式,為西方話語權奠定基礎;中華民族話語權則是以對稱邏輯思維方式為代表,呈現對稱、非線性、系統性思維特征。思政課程是以學生思政素養培養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層面的話語權缺失、思政教育模式滯后、方法固化、體系不完善,使得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難以通過現有教育方式對學生思想和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3.課程內容缺乏指導性
思政教育實效性是建立在課程內容不斷優化的基礎上,高職教育快速發展中,思政教育為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仍然是人才培養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受到傳統理念、理論研究、教材編寫能力等因素影響,使得思政課程教學內容較為滯后,無法為新時期高職學生思政素養培養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從根本上而言,思政課程內容應當是以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法治觀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為基礎的,但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長內,難以實現這些內容的有效滲透,難以對學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當前多數高職院校思政課主要采用統編教材,相關調查顯示,有接近一半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理論性太強;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在高中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還有部分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較為陳舊,沒有實際指導作用。同時,教學方法的固化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課程參與積極性不足,只是單純地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教材內容。
4.學生主體地位轉變不足
當前高職思政課教育理論中,對學生主體地位轉變、師生雙主體教育模式構建重要性的認識已經較為清晰,但是對如何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合理界定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的范疇界限認識還不夠清晰。在傳統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黨團委教育工作者通常被認為是教育主體,學生則是教育客體。傳統的主客體劃分方式,使得處于主體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對教學活動從根源上產生認知偏差,教學方式也以灌輸式教育為主,在沒有深入研究學生心理行為特征情形下,居高臨下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產生明顯逆反心理,思政教育實效難以體現,陷入主觀價值認同困境。如何利用新型教學模式推動學生參與思政課程積極性,構建起師生為共同主體、教育成效彰顯為客體的教育體系,是確保思政教育實效性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5.實效性評價體系建設滯后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思政素養水平進行準確評估,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系統優化的基本參考依據。受到思政課程理論性強、實踐活動組織難度大、評價標準界定難度大、定量評價難以實施等方面因素影響,當前還沒有能夠形成完整的思政教育實效性評價體系。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使得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難以把握學生思想特征認知偏差,只是依照教學大綱要求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組織完全限定于教材章節,教學方法應用也更加固化。部分教師對實效性評價認識依然存在偏差,將評價活動等同于期末考試,將評價結果等同于學分考核,由此使得學生從思想根源上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產生錯誤認識,甚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意識地引導,逐漸使思政教育課程轉成“水課”,難以達到“金課”的實施要求,更無法對學生的思政素養起到有效引導。
思政教育實效性提升的優化路徑
1.創新高職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屬性特征。高職學生知識和技能培養主要是以應用型為主,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和職業技能訓練占有同等重要位置,學生學習實踐環境也更加復雜。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明確高職思政教育的緊迫性,認識到在社會層面和技術變革的推動下,多元價值取向泛濫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認識到學習階段思政素養塑造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切實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推動思政教育體系改革不斷深化。其次要深刻認識新媒體在學生價值觀引導中的雙向作用,利用多種形式將新媒體平臺融入思政教育體系,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輿論氛圍,引導學生基于辯證視角分析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后要以思政課程為主體,強化與課程思政、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對接,構建完善的三全育人體系,提升不同主體的耦合作用,真正將思政教育落實到學生思想層面,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2.強化思政育人隊伍建設
強化高職院校思政育人隊伍建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話語權,是確保思政教育實效性不斷提升的基本條件。以中華民族話語權形成方式和特征為基本出發點,明確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在不同教育場景下的話語權地位,通過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職思政教育體系,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實現路徑之一。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思政育人隊伍承擔起應當肩負的責任。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應當提升個人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學習,熟知重點理論和表述特征,并能夠與當代社會發展、思政教材知識點相關聯,不斷拓展個人視野,為思政教育改革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是要強化自身職業素養培養,強化高職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形成系統性的教育理論認知,熟練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改變傳統以講解式為主的灌輸教學方式,為教學方式多元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礎。最后是要樹立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實踐帶頭作用,在課堂教學、社會活動、校企合作平臺等多種教育場景中,都恪守思政行為規范,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激發學生思想認同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3.優化問題導向教學體系
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是以學生主觀認知改變和優化為對象的,因此如何充分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思想問題的認識、提高學生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是教學方法體系改革應當關注的首要問題。當前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中,微課教學法、小組討論法、以翻轉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法等,都具有良好的應用成效。但是在這些教學方法應用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適應高職學生思想動態發展特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構建教學方法應用體系。例如微課教學法多是應用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階段,以思政理論為主要內容,在向學生展示對應視頻內容的同時,也應當設計合理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微課視頻問題設計應當避免理論化、形式化、空洞化,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相關聯,為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奠定良好基礎。再如在小組討論活動中,應當以學生感興趣、能夠進行深入分析的問題為核心,通過問題設計形式的優化和遞進,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積極性,逐步提升問題討論深度,并將理論問題探討與學生個人生活現實相結合,引導學生利用思政理論指導個人成長,真正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4.推動教學雙主體建設
基于哲學視角對高職思政教育體系進行劃分,在傳統教育理論中,通常是將思政教育工作者作為主體,學生作為客體,認為教育活動是對學生的改造。新的教育理念下,是將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主體,將學生的思維開拓、行為實踐、思政素養結構完善、思政素養水平提升作為教學活動客體,推動思政教育實效性不斷提升。雙主體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放在平等位置,在教學組織中充分利用當前信息化教學平臺應用優勢,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自主學習。在理論講解環節,采用高職學生較為常用的語言形式,將枯燥、晦澀的思政理論表述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討論環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發揮空間,引導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在學生討論或自主學習出現問題、理論知識與認知方向存在偏差時,能夠利用合理的方式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幫助學生解決思政實踐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實現思想道德品質的外化。
5.完善實效性評價體系
受思政素養認知特征影響,學生思政水平評價通常難以利用統一的量化標準實現,這會對思政教育實效性提升產生影響。評價體系改革應當關注以下幾點:一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有機結合,將學生自主評價和小組互評納入評價體系并合理設定權重,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期末考試成績等相結合,實現對學生思政素養的全面評價,為后續教學改革提供參考,推動思政教育有效性不斷提升。二是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通過采集學生出勤信息、課堂討論、課外實踐參與等,提升學生日常展現思政素養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嚴格遵守思想道德規范,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三是注重評價結果的價值引領,深層次挖掘評價結果中反饋的共性問題,并以此為指導對教育體系不斷優化,針對部分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和日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當關注產生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改進個人思想和行為規范,為學生健康成長起到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結 語
新時期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面臨生源結構多元化、教育環境復雜化、教育改革要求深化等多方面問題,對相關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適應人才培養方式轉變的現實要求,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出發點,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基礎,強化思政育人隊伍建設,優化問題導向教學模式,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構建更加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以此才能夠推動思政教育實效性不斷提升。在做好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更好地完善學生核心素養結構,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具備優良綜合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嚴雙,黃麗.“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0):169-170.
[2]于姣.網絡教學影響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西部學刊,2022(6):141-145.
[3]楊思羽.“四全媒體”語境下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法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6):107-112.
[4]趙丙陽.提升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實效性的困境與路徑[J].吉林教育,2021(35):76-77.
[5]徐麗紅.關于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1(41):120-121.
[6]吉珍霞.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結合應用[J].陜西教育(高教),2021(5):10-11.
[7]申亞莉.淺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制約因素和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21(17):132-133.
[8]安火山.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提升策略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25):40-42.
(劉偉: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