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在其中,非在其表。知行合一,修其氣,在其內”的理念是當今審美教育在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環節,實際的素質理念、通達通識的內在教學目標、科學的方法論支撐下的實踐課程是如今高校教育所追求的。藝術教育中的美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相輔相成,也是美育的重要實踐體系。

[關鍵詞]高等教育 美術教育 素質教育 美育


前  言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構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有助于提升學生思想境界,陶冶學生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美育不僅僅存在于美術課堂,也不僅僅存在于美術館,對于高校美術教師而言,重要的是能夠將審美教育真正滲透到美術教育中,使學生發現美、欣賞美,進而創造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是指審美教育及綜合素養的培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意識,具有審美意識的價值觀及世界觀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感情和精神,美育與德育、體育、智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對學生青少年時期成長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及其他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美育的目的并非讓學生順從教育者及家庭的引導,而是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認識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的優勢,建立獨立的世界觀,提升想象力與創造力。

美育是將可視行為與心靈相聯通的教育行為,18世紀德國詩人、哲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首次把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有機結合起來,把審美的境界看作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人的感性本質與理性本質的和諧統一。王國維在《孔子之美育主義》一文中就提到以席勒的美育理論觸發連接中國孔子美育思想的傳承方法及因材施教的教育典范,他說:“從自然之美,到人工之美,從繪畫、雕刻到詩歌、音樂,因為藝術所具有的美的特性,我們能夠在觀賞藝術的時候,進入一種‘無欲之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超脫了利害關系,不會有欲望,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希望與痛苦。”縱觀世界各國,關于美育的著作并不多見,在中國,美育研究任重道遠,在實施美育及素質教育方面,我國仍在不斷探索和開發,實施美育成為必要之舉,美育成為當代教育的重要需求并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當代青少年的素質教育與美術教育

美育就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方式,促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在眾多西方教育專家眼中美育是人格教育,人格是人的各種能力和素質的總和,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各種特質的總和。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僅能促進人的感性發展,也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發展,特別是三觀的發展,更有助于學生在感性和理性兩種思維模式下和諧發展。美育,特別是藝術教育是開發和培養青少年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實踐能力培養是美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就是青少年時期,在這一時期,教育工作者的引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方式主要是強化感與知,領與悟。

其中“感”的部分尤為重要,是啟蒙教育的重要開端,“感”這一方式會直接或間接打開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心靈,有助于青少年智力發育、性格養成及其他綜合能力發展?!案小辈粌H能豐富青少年的認知,還能提升學生的理性與感性判斷能力,每個學生青少年時期的思想和行為都是渾然天成的,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正是這樣的不確定性,讓他們在這個非常而又關鍵的時期更具有可開發性,在“感”的過程中找尋學生的潛能,發現他們的能力,從而開發他們的創造力。

“知”是一種能力,青少年時期孩子的想象是天馬行空的,正是這樣的意識促進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對世界的認識也從混沌逐漸變得清晰?!爸笔桥囵B孩子理性思維的開始,也是孩子從模仿到創造的變化過程,正是有“知”的存在,人類社會的傳承和教育才有了基本意義。感知的形成已經將青少年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為青少年帶來了諸多煩惱,有了感性和理性認知就會對世界產生判斷,這個時期教師和家長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了“感”與“知”的能力后,教師和家長就要進行“領”,也就是開發孩子的潛能,“領”的程度取決于引導者對孩子的了解程度。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悟”在于心與情,悟性高低既與天賦有關,也有賴于后天的訓練,關于素質教育和美育的融合,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青少年美育與教學的探討

當代青少年的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訴求和人文需要,日益增長的科學技術發展對青少年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對青少年的藝術教育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以下從藝術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方向進行探討。

美術教育分為形而下和形而上兩種,這一特性也是藝術教育和所有教育的基本特點,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一環。馮婕的《學校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一文闡釋了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所謂素質教育,是指可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素質的基礎教育活動,這種教育通常是以人的性格為基礎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內在素質教育和外在素質教育。其中,內在素質教育包含了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的養成。外在素質教育主要包含個性發展、能力、身心道德思想等的養成?!彼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健全人的人格,發展人的智力水平。從觀察力、感知力、記憶力角度來看,美術教育需要訓練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讓學生通過對事物結構、色彩關系等的分析,描繪對事物的感受。在繪畫由外到內、由近到遠的觀察中,訓練學生以具象形式表現抽象事物,經過無數次美術作品創作,學生的感知力、觀察力、記憶力將會得到有效提高,且能夠做到眼、腦、手的并用。素質教育具有綜合屬性,對思維層面有著發散和引導作用,對創造力也有提升作用。青少年綜合素質的養成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頭號問題,素質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教育,不是學科技能的形而下的培訓,而是形而上的精神心靈培育,在美術教育中,學生和教師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學生用自己對藝術的感知去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因此學生的潛能就會被開發出來,對世界會產生獨一無二的感知。美術教育的意義在于用圖像媒介去描繪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通過認識來創造更多可能。美術學科是一個手腦并用的科目,既體現了腦的洞察能力,又體現了手的操作能力,在青少年時期學生如何學習美術這一學科并達到一定水平是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育活動時要去考慮的。

上述美育問題所表達的大多都是思想意識,對美術教育來說更要思考的是具體的實際操作,且必須存在一定美育教學理念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在美術教育中,教師必須在理念上達到一定高度,充分認識并合理表現教育理念,對于學生群體來說,理念的接受能力取決于對教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好的理念教學會給學生帶來好的學習方法和較高的認知高度。在以往的美術教育中,許多教師注重美術技法的培訓,并不在意思維和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在未來某一時期無法打破自身固有的認知,無法有效提高創造力。要想做到可持續教育,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另一部分取決于學生的內在驅動力。

對于如何實施具體的教學方案,我們要從基本課程體系進行系統設置,一個好的系統課程設計就是美術教育成功的開始。在課程系統中設置連貫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課程尤為關鍵,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發現課程系統的“察言觀設”非常重要,這是一種形而上和形而下結合的培養方式,既培訓了技法,又培育了意識,讓學生感受到了手腦并用的樂趣,對開發青少年思維能力有著巨大幫助。在課程體系中,“察”的表現形式為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方法起著引導和開發作用,觀察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學生提高創造力的開端,觀察的過程會觸發學生的思考和辨析能力,也能夠讓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在生活和學習中從容面對一切,形成自己的世界觀。美術教育更是把觀察放在第一位,再回到美育中的審美問題,審美對觀察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開放的,說到觀察中的開放就體現了對意識教育的要求,通過觀察觸發思考,是當今青少年的短板,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是重中之重。

當學生擁有觀察能力后就可以進入“言”的部分。所謂“言”,在課程體系中表現為“表達感受,輸出想法”,學生在形成獨立的世界觀之前,通過觀察表達自身感受,再結合教師的培養,就能夠將天性和思想釋放出來。在如何表達這一問題上學生有了辦法有了想法,在美術技術方面實施應用,其作品就更有意義和趣味,因此“言”在啟蒙教育中起著核心作用。

對于青少年來講,創造性在美術應用上尤為重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用技能、觀察細節、探索模仿,這就體現了“觀”的重要性。一系列學習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設計”,教師在設計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更為理想的學習通道。通道的形成基于群體化的功能性和方向性,在學生的學習中功能性往往體現在學以致用,而方向性則在于因材施教,教師的指導意義在于雙向選擇通道,每一位學生都有他們特殊的能力和天賦,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吸收融合,二者共同創造出具有特殊意義的“設”。

青少年時期學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準確反映了學生這一階段的認知能力,結合學生心理特征,本文總結美育實踐工作的五個方面:

第一,以整體性、全局性綜合能力為主導。實際上美育要想得到更好的實施與引導需要更加多元化,大多數人認為美育是綜合素質的體現,實際上美育是一種心靈的啟蒙開發,它承載著一個孩子的人生起點和人文修養的出發點。在通識教育中,大多數教育方式以普及文化內容為主,沒有關注更多的發展空間,美術教育通常以較為直接的審美標準去進行主客觀世界中可視能力的補充與開發。

第二,以情感性、創造性為基點的美學教育多以心理感受為起點,綜合個體認知,最終呈現出表現能力強、創造能力強的特點,具體來說,首先是道德情感,這種情感往往產生于人的同理心、同情心在不同情景下對事物的直觀反應,正是因為這種感同身受,青少年在對世界的主觀認知中產生了自我情感判斷的能力。

第三,以興趣為導向的認知能力。在不同階段青少年的認知能力中,愛好與興趣是體現青少年心理萌芽認知的具體方式,這給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引導與培育帶來諸多便利?;趯W生對綜合科目的喜愛程度,讓青少年的心靈暢游于藝,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教育,當然在做到這一點時,未必能夠具體實現新時代美育的目的,所以還需通過對審美情感的反思,最終實現審美與人文素養同步提升,實現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

第四,以創造性為主導的美育工作。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處于改革發展階段,美育教材、美育評價等都有所改進,新的體系建設需要經驗積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創造性需注重藝術性教育和人文品格教育,美育兼收兩者之長,故提出提升學生藝術與人文素養的藝術美育,美育是實踐性的,只有創造性實踐才能推動美育工作的建設與發展。

第五,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美育課程應通過審美和藝術的方式實現心靈教育和人生啟蒙,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傳統,碰撞未來,教師的引導在此時尤為重要,樹立正確的美學三觀是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需要共同探討與追尋的根本。

美從何處來,我們要往何處去

1.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體現及作用

(1)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體現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通常以個體的性格為基礎,教育內容主要以從內到外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主,內在素質教育包含了思想價值、道德品質、人生理想、世界認知等,外在素質教育主要包含了綜合個性展現、技術能力應用、身心健康等,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健全人的品格,發展人的各項綜合能力。

美術教育是一項富有人文意義的教育活動,是符合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科,在學校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美術教育方式多元,對學生審美意識、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等都有著不同層次的啟蒙與開發。從廣義角度來看,美術教育囊括了知識應用、技能開發、鑒賞研究等多方向教育。從狹義角度來看,美術教育是通過不同層次的專業訓練來教授美術技藝,促進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在美術課程中,我們通常以技術訓練為主,弱化了精神培養,導致我們對技能技法教學形成了依賴。

(2)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古人秉承以技運氣、以德服人、以理為化、以萬物為眾妙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如今我們不僅傳承了中華文化色彩,又繼承了技能絕學,中國古代藝術美學工藝教育做到了以藝化人,為受教者鋪設了獨特的美學心靈之路。

現代美術教育吸取前人經驗,通過可視可想可創可造的運行規律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美育與美術教育的融合發展

(1)美育啟蒙課程的研發

為了促進青少年早期啟蒙素質教育,學校需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美育思想的培訓與指導,教育工作者在設計課程時,要做到與時俱進,將課程融入到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中去,實現美育課程設計的特色化、理論化、多元化,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

(2)強化美育實踐能力

將美育融入到美術課程時可能會碰到因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導致的多種問題,此時教育工作者就更需要以點對點的方式開展教育工作。中西方美育存在一定差距,東方注重感性思考,西方注重邏輯判斷,在美育與美術的融合方式上,東方美育方式應與西方模式相結合,在美育方面提升理論建設,為美術課程及美育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們對美的認知都不盡相同,美學理論概念層出不窮,碎片化的理論分離和重組使美學認知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探討。各路專家學者賦予了美學不同的定義,還產生了許多悖論。以往對美學的研究大多要通過技藝來表現對世界的認識,對客觀存在事物產生的心理起伏變化。在美學認知下,我們通常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去改造和再現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與看法。蘇格拉底說:“美是難的。”我想是美難于發現而非難于它本身,由此可見,美的存在基于現實與心靈的交匯,是人類對世界與自身的思考和想象。

青少年美學世界觀的培養

青少年美學世界觀的培養是一個多層次、多方向的研究課題。新時代下,美育要融入傳統特色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設融入其中,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國家打造一批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審美教育。對于青少年來說,用美構思,用心創造是人生一大樂趣,創造是實現個人價值、體現審美品味的重要方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美育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美育基礎上對其他學科進行專業性、學科性改造,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向。

我們通過美育,可進一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國民綜合實力發展。審美活動對人的意義是提升境界、轉變態度,它融合了一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所形成的整個精神世界,這本身就是對于生活和生存意義的詮釋和指導,因此,引導青少年打造良好的審美世界觀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結  語

美育任重道遠,提高新時代青少年美學素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明確責任、勇于擔當。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還需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將美育滲透進美術課程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蒙與啟智。

參考文獻:

[1]謝曉荷.審美教育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滲透——評《審美教育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2):143.

[2]賈明俊.楊友成.以席勒的《美育書簡》談感性與理性并重的藝術教育與人性的全面發展[J].藝術評鑒,2020(5):176-177.

[3]米貞錚.從《孔子之美育主義》談王國維美育思想[J].名作欣賞,2021(18):171-173.

[4]馮婕.學校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美與時代(中),2017(11):92-93.

[5]于婉瑩.以美育人——論美育的價值、維度、定位與目標[J].藝術工作,2022(6):111-114.

[6]陳燊,曾佳樂,陳郁文,謝舒陽.基于三維全息模式下的美育教育實踐應用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2,24(23):221-223.

[7]王莉.美育實踐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大眾文藝,2022(18):91-93.

[8]霍楷,魏歆彤.傳統文化融入美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4):141-144+152.

(周曉:西安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