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西部礦山煤與瓦斯共采及智能通風教師團隊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由侯運廣、常心坦教授等煤炭開采學、礦井通風學專家創立并發展壯大。目前在第三代團隊負責人李樹剛教授帶領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聚焦煤礦一線重大安全難題,瞄準礦山安全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科技創新隊伍,培養了一批高水平專業人才,為我國安全科學與工程技術發展和行業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貢獻。

20230725105625988-51-7a65c.png_scale.png

團隊現有教師3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講師6人,工程師1人。團隊負責人李樹剛現為國家級人才、陜西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陜西省教書育人楷模、陜西省師德標兵、世界礦山通風大會執委會主席、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專家組成員、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團隊教師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西遷精神”,秉承“勵志圖存,自強不息”的學?!昂鷹罹瘛保瑢煹聨燂L建設融入教學、科研、管理以及社會服務全過程,堅持以“四有”好老師標準嚴格要求自身,自覺成為學生思想引路人。團隊教師堅持教學為本,精心育人培養安全英才,獲批建設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級教學團隊。教師時刻關注學生成長發展,以創新驅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學生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等競賽獎460余項,多名教師獲得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團隊成員均擔任本科生導師、班主任,組織開展了“教授專題日”“師生聯合社會實踐”等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活動,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其中,形成了師生互相激勵的師德建設良好氛圍。團隊成員獲省級教學成果、優秀教材特、一等獎6項,支撐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助力建設國家一流課程3門、省一流課程2門,獲省級優秀博士論文3篇。

團隊堅持求實科研,秉承團結協作,打造國際一流團隊與科研平臺。圍繞低滲煤層增透與瓦斯精準抽采,創新了采動裂隙橢拋帶理論,創立了基于采動裂隙橢拋帶的煤與瓦斯安全共采理論與技術體系,建成教育部西部煤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省協同創新中心、西部礦井瓦斯智能抽采煤炭行業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級以上高水平科研平臺,搭建煤與瓦斯安全共采三維物理模擬等20余個特色實驗系統;助力學校安全科學與工程A類學科建設,并入選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入選省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高校青年科技創新團隊1個。青年成員獲孫越崎青年科技獎、陜西省中青年創新科技領軍人才、陜西省科技新星、陜西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榮譽。團隊共承擔課題239項,總經費2.12億元。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特等獎、一等獎38項;在《煤炭學報》《Energy》等期刊發表論文600余篇(其中領跑者F5000論文3篇),授權國家專利100余項,出版《煤與甲烷共采學導論》等專著37部。

團隊成員堅守發展初心和科技轉化,構建地方行業科創高地,長期深入現場生產第一線特別是危險區域解決安全技術問題,多名教師被煤礦授予“榮譽礦工”稱號,為我國西部礦井通風與瓦斯防治獻言獻策。參修參編煤礦領域安全技術和產品的國家和行業標準,承擔省市縣應急管理事業、消防救援、煤礦安全等“十四五”發展規劃,服務于中國煤炭學會等20余個國內外學術組織;承辦“第十一屆世界礦山通風大會”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承擔原國家安監總局、應急管理部調訓任務,培訓干部5000余人。

20230725105623646-56-ce5bc.png

西部礦山煤與瓦斯共采及智能通風教師團隊將持續堅持黨建引領促發展,凝心聚力譜新篇,激勵、引導團隊教師堅守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加快建設能源、安全領域世界一流大學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