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科學家精神 建設“大思政課”
作者:陳小剛 石 美
發布時間:2023-07-25 10:54:1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科學家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具有內在一致性,相互促進,共同發展。20世紀50年代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為我國后來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也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科學家。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科學家深深踐行著科技報國的初心和使命,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建設“大思政課”和提高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 國防科技工業 大思政課
項目基金:2019年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攻關項目(項目編號:19GG010);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1JK0044);陜西高校“大思政課”建設“一校一品牌”創建項目;陜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科研專項等階段性成果。
引 言
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科學家精神具有豐富內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們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憑著對祖國、對人民滿腔的愛,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嘔心瀝血,勇于攀登,用智慧和汗水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中國航空儀表、航空工業自控所和交通大學大批科學家從上海西遷至西安等都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深刻體現,對陜西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中,西遷精神在廣大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以至全社會廣為稱頌和傳承弘揚,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廣泛性,具有教育意義。
從思政課教學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育人資源,探究科學家精神對思政課教學的應用價值,融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進一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豐富思政課教學資源,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切實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和說服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建設“大思政課”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56項工程”與科學家精神
無論是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還是其他民用工業領域,都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可以說沒有科學家的參與,許多重大項目不可能完成。
20世紀50年代,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工業項目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國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涵蓋了從機器制造到能源探采,從軍工到民用的廣泛領域。某些領域當時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科學家。這些項目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科學家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工業項目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而且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城市。在進行“156項工程”選址時,有意地避開了東南沿海地區。雖然因有的地區經濟基礎實在薄弱,給項目帶來了巨大困難,但對于中國這個地域遼闊、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來說,這在戰略上是需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有44個國防科技工業項目,作為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主體,不僅需要數以萬計的工程技術人員,還需要一批胸懷“國之大者”的科學家,從理論研究走向實踐應用,服務國防科技工業建設。
1.為陜西奠定了工業基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陜西工業發展十分落后,工業基礎非常薄弱。“156項工程”陜西共有24個項目,可以說填補了陜西重工業的空白,為陜西奠定了工業基礎,涉及國防軍工、裝備制造、電力能源等領域。
“156項工程”采取的是亙古未有的特殊方式,即在中國自己力量的基礎上,由蘇聯提供援助,從設計、勘測、建設到安裝、調試、生產,這對快速奠定我國工業化雛形具有重要影響。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這為新中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本土科技人才。
在“一五”期間,蘇聯多次派專家和技術人員到陜西地區各重點企業工作。來陜西工作的蘇聯專家先后達一百多名,對提高陜西工業的技術水平和新產品的生產能力,特別是在基礎性環節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也開始進行獨立的研究,在某些領域達到了國內一流,乃至世界先進的水平。
2.為陜西鑄就了“國之重器”
在陜西有許多大型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在自己的手中掌握了一批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分別創造了我國工業史上的諸多第一,鑄造了維護和平的“國之重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陜西已成為我國國防工業產品研發和生產門類最齊全的省份,集兵器工業、核工業、航空工業、航天工業、船舶工業以及電子信息六大類于一身,極大提高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科研生產能力,為建設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為陜西儲備了大量優秀的科技工作者
從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底,為支援陜西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國家先后從各地市分三批調入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和科技工作者,為陜西“一五”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實施“156項工程”中體現出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這些是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后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勇敢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同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支持西部社會經濟發展,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自1956年首批師生開赴西安,到1959年遷至西安的交通大學主體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交大西遷歷時四年,遷校總人數達一萬五千余人。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發出來了“西遷精神”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2020年4月22日,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展,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2021年9月,西遷精神成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西遷精神紀念館也成為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錢學森與我國航天工業發展
1.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1955年10月8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回國,投入國家建設中。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提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同年4月,國家航空工業委員會正式成立。1956年10月8日,我國火箭和導彈專門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7年2月,國務院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期間參加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錢學森作為杰出的科學家、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戰略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在研制“兩彈一星”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開創國防科學技術事業的新局面。退出國防科研一線領導崗位后,錢學森的主要學術興趣逐漸轉向人文、社會科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上來,在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2.錢學森與國營惠安化工廠
“1962年下半年,來到惠安廠協作,得到惠安廠的支持,把大部分工作放在這里進行。我們可以這樣說,惠安廠為我們的新型固體發動機技術贏得了兩年的時間,這是件大事啊!其價值很難用金錢估量,是無價之寶。因此,我們要感謝惠安廠,感謝五機部,你們為黨的事業做出了貢獻,將來歷史是會記上這一筆的!”錢學森對惠安化工廠給予高度贊譽。“156項工程”中第一批建設91項,包括兵器工業的18項,國營惠安化工廠就是其中之一。1956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回國后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3.錢學森科學思想助力航天事業發展
錢學森不只是一位科學家,還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凝聚了很多老科學家的心血,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正是我國第一代航天人的代表,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新時代,加快建設航天強國,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科學家精神是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實踐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科學家本身實踐活動所反映和體現的一種精神。理論聯系實際,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倡導的優良作風。科學研究就必須聯系實際,目的就是解釋和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實踐是人認識客觀的唯一途徑。”錢學森常說,“我一生工作的中心就是理論聯系實際。”
一絲不茍,嚴肅認真,既是科學研究的一種精神,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的體現。作為一名科學家,錢學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枝末節。同時,他提倡互相合作的精神,在科學研究活動中,他一貫重視集體力量,發揮集體智慧,提倡互相合作,反對單打獨斗,反對個人單干。這些科學思想無不滲透在我國航天事業各個發展階段中。
昝凌與我國航空工業發展
1.中國機載行業的一顆啟明星
昝凌(1912-1967年),天津市人。1932年考入南開大學,1936年轉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學習。1945年,昝凌被派往英國學習航空技術,先后在四個儀表、雷達工廠和航空部檢驗所實習工作,昝凌接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和各種先進的測試設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昝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部和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工程師,從1954年9月起,先后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和中國航空學會理事。1956年被國家授予一級工程師,1956年他參與航空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制定工作,同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昝凌牽頭創立了航空儀表控制研究室并任總工程師——今天航空工業自控所的前身。
2.自控所搬遷至陜西戶縣李家莊
1958年底,國家倡導廠所結合加快科研生產,航空儀表設計室就全體從北京西遷到蘭州,和242廠結合搞601自動駕駛儀。由于蘭州儀表廠初建,缺乏搞科研的條件,加之房舍緊張,儀表設計室不得不另選立足之地,遷到陜西閻良。1960年3月,儀表設計室擴編為航空儀表自動器研究設計所(三〇所),昝凌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
1960年三〇所成立之初,人少地小,全所百十人在閻良的工作場地十分緊張,連一個圖書館都沒有。當時的三〇所如同在幾棵大樹下生長的稚嫩幼苗,昝凌在逆境中,殫精竭慮為研究所謀求創業發展的道路。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經過選址、勘查和幾年的施工,1965年7月,昝凌帶領三〇所陸續搬遷至陜西戶縣李家莊,為研究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助力“國際一流,國內領先”航空機載行業發展
航空工業自控所西遷精神紀念館,地處陜西西安鄠邑區秦嶺圭峰山腳下,入選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館重點展示了自控所從1957年成立至1965年從北京遷蘭州,轉閻良,到戶縣,“八年三遷”的創業故事。老一輩航空人聽黨指揮、以身許國,創立了新中國航空飛行控制和慣性導航專業。
感知科學家精神魅力,建設“大思政課”
科學家精神與“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工匠精神等具有內在一致性,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陜西國防科技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踐行著科技報國的初心和使命,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陜西省作為國防科技工業大省,應該深挖陜西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精神富礦,講好陜西國防科技工業故事,弘揚偉大的科學家精神。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提出了“‘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的重要命題。作為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我們要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學校思政理論課堂、實踐課題、網絡課堂,建設“大思政課”。
1.注重思想引領,筑牢信仰之基,感知科學家精神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一是注重思想引領,在思政課上講解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形成背景、價值內涵等重要內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大批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們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憑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滿腔熱愛,默默無聞、腳踏實地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嘔心瀝血,勇于攀登,用智慧和汗水完成了“156項工程”、研制了“兩彈一星”等。新時代,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讓學生在情感上引起與科學家精神的共鳴,同時挖掘科學家身后感人的故事。二是筑牢信仰根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自覺對標對表,深刻領會科學家精神,做到真學真信真用,要以扎實的功底在教學實踐中激勵學生堅定理想、堅守信仰。三是找好契合點,在不同課程從不同維度講述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用歷史維度分析,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精神形成的歷史淵源,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分析科學家精神。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重點講述革命先驅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領域的豐功偉績,讓學生走進科學家們的精神世界,深刻感知科學家精神魅力。
2.用好科學家精神教育資源,建設“大思政課”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挖掘和利用科學家精神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于建設“大思政課”具有重要價值。
用好科學家精神教育資源,以思政理論課堂、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著手創新融合路徑,建設“大思政課”。一是抓好課堂主渠道,挖掘“大思政課”科學家精神理論資源,挖掘陜西國防科技工業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思政課堂教學內容,打造科學家精神系列思政課堂。二是用好科學家精神實踐教育資源,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協同思政育人。不久前,中國科協正式發布了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航空工業自控所西遷精神紀念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771所載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等8個基地入選,高校與相關單位聯合開展思政實踐育人,充分發揮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作用,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三是通過整合陜西國防工業文化遺產資源,建立科學家精神網絡思政教育資源庫,同時利用VR、沉浸式體驗等途徑將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課堂,實現資源云共享;線上線下聯動,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說服力,強化育人實效。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自覺承擔起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光榮使命。充分發揮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及時有效地將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感知科學家精神魅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結 語
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逐步獲得人生的動力、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的活力。將科學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從理論課堂、實踐課堂和網絡課堂著手,研究科學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資源、實踐資源,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說服力。這對于促進大學生科學素質提升,培育青年大學生胸懷大局、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無我大我,弘揚傳統、創造創新,艱苦創業、樂觀奮斗等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14).
[2]桂維民.國家156項工程在陜西企業紀實[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2.
[3]黃青.凌云志 航空情——記新中國航空儀表和飛行控制專業先驅昝凌[M].北京圖書出版社,2012.
[4]楊云霞.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支撐助推科技創新[N].西安日報,2022-9-5.
[5]曉鐘.小四合院開辟出廣闊天地——記新中國航空儀表和飛行控制專業奠基人昝凌[J].航空世界,2013(8).
(陳小剛: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石美:陜西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