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是道路養護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融合中國橋梁維護與加固發展和現狀,在開展課程思政方面有著顯著優勢。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學科特征與學生學情基于多方面展開分析,培養學生成為集文化知識與良好思想道德品質于一身的高質量、高水平人才。

[關鍵詞]橋梁維護與加固  課程思政  高水平人才


引  言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覆蓋多個行業,各個課程有著不同的育人任務和教學方式,都需要時代正能量加以引領。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教育落實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中創建課程思政體系,使學生成為知識技能與道德素質兼備的高質量人才,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以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換言之,就是學校將所有課程作為育人載體并將思政教育貫穿其中。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體現在思政教育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不同領域的引領,還有對學生思維方式和學校教育理念的深層次突破,明確學生需要學習哪些知識與技能以及學校應該培養哪些人才。在教學實踐中,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要求高校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并自覺地將此工作和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人生發展、業務能力等相結合。

課程思政背景下橋梁維護與加固教學現狀

1.缺乏明確教學目標

目前,大多數高校將學生專業技能培養作為首要任務,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教學通常學習一些基礎性知識,和與本專業相關聯的內容,整體方向不夠明確,沒有突出重點,很難解決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不少學生在學習橋梁維護與加固知識時沒有深入理解知識背后所涵蓋的人文內涵,無法正確認識橋梁維護相關知識,還缺乏思政教育的融入,無法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作用,不利于全面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2.教材內容有待豐富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學教材存在一定問題,部分道橋工程教材將橋梁維護與加固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缺少思政教育以及其他人文知識的融入,導致職業性、實踐性不強,教材內容沒有同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相聯系,更沒有考慮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一方面,在道橋工程教材中,缺少實時道路橋梁養護熱點相關內容,較為陳舊落后,同時,思想文化內容不被重視;另一方面,道橋工程教材內容和實際社會文化存在脫節現象,不少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沒有融入課堂,學生比較喜歡的建筑文化內容體現得較少。這樣會影響到大學生深層次探究知識的興趣,難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為豐富的信息與知識,更加不利于思政教育的落實。

3.教師認知層面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重要改革之一是課程思政建設,也是蓬勃發展的經濟社會時代下落實國家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教師是落實課程思政建設任務至關重要的主體,只有自身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為社會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當充分了解教育在推動社會經濟和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通過對實際情況的考察調研可以發現,自高職院校落實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目標時,部分教師對于此課程改革多持觀望態度,積極性不高,潛意識里認為只要為學生傳授教材知識即可,只要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教師就順利完成了工作。從古至今,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和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使命,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除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出色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還要使人才具有堅定的家國情懷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果高職院校教師無法明確自身所發揮的思政教育作用與職責,必然無法落實思政課程過渡至課程思政的目標。

4.尚未明確教學原則

部分高校因處于實施課程思政初期,所以未制訂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實施方案,相關主體責任也未得到落實,監督機制更是有待健全。與此同時,部分學科起源于西方,而西方的學術理論、思想、成果等均對我國學科發展造成影響。部分教師受西方學術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未能較好地貫徹方向性原則并存在西化趨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與時代精神。與此同時,部分高校決策層缺乏足夠的責任意識,在進行教育發展頂層設計時未將課程思政納入其中,以至于學校在推動課程思政時頻頻受阻。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之一,從實際情況分析得知,部分教師潛意識里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的任務和責任,自己只要傳授好所負責專業的知識即可,未能將自己作為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看待,導致無法較好地發揮思想價值引領這一重要作用。課程思政是全新教育環境下提出的教育理念,如果想要提升課程思政工作質量,就要創新現有制度和教材,為更好地實施課程思政做好鋪墊。例如在橋梁維護與加固教學方面,“術業有專攻”,思政課程教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性,專業課教師容易出現未深入了解思政教育方針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主搜集資料備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等問題,此時思政教育課程教師就應當與專業課教師協同備課,提高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創建橋梁維護與加固教學中課程思政體系

1.明確教學目標

課程思政背景下,作為道橋工程專業教師,應當注重思政教育元素的引入,基于中國橋梁養護發展歷程、發展現狀以及工程質量等視角制定教學目標,做好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主題等的設計,加強學生綜合技能訓練,滿足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做好教學目標設計,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常規教學中,將橋梁維護與加固知識、實際操作技能同思政教育相結合,圍繞先進思想明確教學主題,整合教學資源,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橋梁維護與加固知識的同時接受良好的價值觀念與思想情感熏陶。同時,教師需要深入發掘現實社會與橋梁維護及加固工程相關的案例,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大數據、互聯網等當作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提升道橋工程技術學科知識工具性的同時凸顯其人文性,達到理論價值和思想價值有機統一的效果,打造協同育人體系。

2.健全課程內容

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由橋梁常見病害、橋梁發展及其現狀、橋梁上下部結構加固技術、橋梁抗震加固技術以及實際案例組成。教師可結合課程內容、課程進度以及學生認知規律,在實際教學中重點融入四個自信、工匠精神、工程倫理、橋隧精神等良好精神品質的教育。

(1)四個自信

“橋梁發展及現狀”是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運用多種方式為學生展現中國光輝燦爛的橋梁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很多新材料和新技術,但中國橋梁技術和西方國家相比依舊較為落后,自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升,橋梁建設也在此背景下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橋梁大國。

(2)工程倫理

工程建設是現代經濟和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涉及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所以存在較多重要且深刻的倫理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自覺肩負起對人類安全、福利、健康等的保障。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吃人橋”“奪命橋”“橋歪歪”以及“橋脆脆”事件,不僅使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也突顯出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強對橋梁工程安全問題的監督檢查,例如混凝土橋梁中常見的典型病害即腐蝕問題,橋梁混凝土結構常用材料鋼筋受多種因素影響較易發生腐蝕,一旦出現腐蝕現象就會破壞混凝土內部結構,同時,鋼筋材料在橋梁結構中受氯離子入侵影響,較易出現腐蝕問題。病害問題已成為影響橋梁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與工程建設水平息息相關,只有給予高度重視才能降低病害發生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工程倫理意識,不斷提升工程道德素質。

(3)工匠精神

所謂匠心即獨具創新地運用精巧心思進行藝術和技術創造的構思。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百煉成鋼”,只有具備精益求精的嚴謹精神才能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精品優品。匠心不單單指古人對技術的高追求,更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精神品質。當前教育領域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但很多教師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匠心精神,若缺少匠心培養,學生則無法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職業人,學校也未能在社會層面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所以,培養學生的匠心精神就成為高校教育的重點。

橋梁維護與加固教學中所涵蓋的上下部結構加固技術,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除了不斷加強橋體結構,還要重點考慮用戶需求,不單單注重體現橋梁外在形象,還要把握內容與細節。一座橋梁最為閃光的存在點即細節,一名設計師在一幅作品中傾注大量精力和心血,細細觀察作品就能了解設計師對作品的專注、細致、嚴謹,以及設計師對行業的深層次理解。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要使建筑工程或橋梁行業朝著更深層次和更為廣闊的領域發展,就必須在建構層面打好扎實基礎,同時在實際施工建造過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尤其在維修和加固時從細微處著手,探究橋梁內在結構,思考該橋梁的設計和建構技術的創新之處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相關研究指出,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之所以不能較好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大多是因為高校在培養層面缺少人文教育,以至于培養出的人才普遍存在綜合素質偏低現象。若橋梁頻繁出現問題,自然不具備市場競爭優勢。在課程中加大人文素質培養能大幅度提升學生創造性和敬業精神,為教學內容增添深度,推動學科發展。培養具有匠心精神的人才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以致用,從初期接受知識到后期運用技能,深刻領悟學科內涵并積極付諸實踐行動。

(4)橋隧精神

當前我國公路橋梁數量已超80萬座,累計長度超過1萬公里。世界上已建成的主跨跨徑最大的懸索橋、斜拉橋、梁式橋、拱橋中,中國橋梁占據一半,橋梁已經成為中國建造新名片。舊中國的橋梁建設,受經濟和技術等因素影響,基本由外商承建。杭州錢塘江大橋則是由茅以升先生及其團隊主要負責設計,實際施工依舊由外商承包制造與安裝,因為舊中國承包商缺乏較強的建造能力,政府也未構建專業橋梁施工體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派出許多留學生前往蘇聯學習強橋技術與預應力混凝土技術,武漢長江大橋于1952年建成,是中國首座跨江大橋。1964年根據蘇聯理論設計建成南寧邕江大橋,該橋是一座主跨55米的懸臂式鋼筋混凝土薄壁箱型城市橋梁。進入80年代后,我國先后出現了鋼管混凝土拱橋、下承式系桿拱橋兩種新型橋梁結構。1982年建成的安康漢江斜腿鋼架橋,是世界上同類型橋梁中跨度最大的。1994年建成上海楊浦大橋,主跨602米,是世界斜拉橋跨度之首,標志著中國邁入世界橋梁強國行列。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橋梁建設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v觀中國橋梁發展史,成就矚目,但仍存在不足,如早期設計水平偏低、建造材料良莠不齊、管理薄弱等,種種因素都對橋梁質量造成影響。教師可指導學生客觀認識上述不足,明確工程問題本質原因。

步入新時代就要努力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在此背景下應積極響應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積極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橋梁發展歷程教學中,深刻了解中國橋梁發展道路,如我國行業發展前期缺乏技術與材料,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學習全新技術,在橋梁建造方面取得矚目成就,成為世界第一橋梁大國。感悟前輩們為中國所做出的一切,并明確自己在新時代肩負的新使命,激發愛國意識,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3.優化教學方式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個領域對人才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其中創新是考量現代人才的主要因素,所以,高校教育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高校教育理念早已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從被動學習轉至積極主動的再創造和再發現式學習。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教師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更要在教學中融入思想教育,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學習質量。學習需要正確有效的方式作為支撐,教師要指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梳理,并以循序漸進和由淺入深的方式引領學生掌握新知識,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學習激發其學習興趣,切實提升教學效率。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至關重要,所以,教師要合理把控課堂教學時間并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智慧。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背景下提出創新性思維教學,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傳統課堂灌輸知識和被動學習的模式。師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高效互動,促進學生在自主探究思考問題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跳出傳統教育理念對學習和發展的限制,切實提升學習能力。當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就會積極主動參與教師設置的教學活動,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對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4.提升教師素養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更好地開展橋梁維修與加固課程教學,教師需具備強勁的思想引導意識與能力,能夠把思政教育理念巧妙融入到橋梁維修與加固的講授與技能訓練之中。所以,高校需增加對全體教師思政素質的培訓,提升整支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讓他們結合新時期教育教學需求、國內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和國外經濟政治形勢實施思政教育,進而公正、客觀地評價社會熱點,結合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作為教師,需要深入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夠很好地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講清西方文化,還需主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并擁有良好思想品德修養和堅定的政治立場與正確的是非觀,注重言傳身教,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與思想觀念,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以及思想方面存在的疑惑和問題。與此同時,還需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意識,高職院校落實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督促教師強化政治意識。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并非單純的心靈需求,而是一種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教師需充分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并積極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密切關注國家社會熱點問題,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基于實際情況高效踐行課程思政。與此同時,教師還需不斷強化自身德育能力,拓寬視野、更新思維,強化政治理想,端正人格,自律嚴謹,這是保障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關鍵所在。教師要貫徹落實全面育人理念,將教書與育人高效結合,提升教育效果。

此外,高校還需打造多層培訓體系,教師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質、高能力的師資隊伍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引進、選拔和聘任教師方面不能單一考查其業務能力,還需考查教師自身是否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與政治素養。將教師專業能力、政治素養、人文情懷等作為招聘考查的主要依據,最大限度發揮課程思政價值引領和專業課程育人協同作用。建設教師隊伍并不限于某個專業或領域,了解國內外教育學科專家研究成果以及教師基本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吸收優質經驗,優化聘用和選拔方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提高課程思政教育實效。

結  語

總之,課程思政是當前教育領域探究的熱點課題,橋梁維護與加固課程教師在全新教育背景下需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作用,在引領學生理解和掌握橋梁知識的同時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磊,沈揚,黃波.江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與發展思路——基于江蘇省50所高校調查數據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0(12):87-91.

[2]李文英.“四知精神”引領寧波高校課程思政資源開發與實踐研究[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20(11):37-40.

[3]單彥廣,曹海艷,羅堯成,李生娟.挖潛、融通、強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思考[J].改革與開放,2020(Z3):82-86.

[4]孫廣俊,李鴻晶,陸偉東,王俊.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蘊涵、育人優勢與實踐路徑[J].江蘇高教,2021(9):115-120.

[5]齊硯奎.全課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124-127.

[6]徐蓉.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目標[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5):176-182.

[7]張宏.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應的困境、要素與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0):31-36.

[8]于紅.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應加強政治觀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49-53.

(張夏: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