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峰,一個黃大年式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自世紀之交從海外留學歸來,獲譽頗多,碩果累枝。二十多個春秋里,他直面國家技術發展與人才培養之剛需,帶領一支隊伍破解“卡脖子”難題,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科研成果,在我國網絡安全自主技術創新及骨干人才培養上做出了杰出貢獻,赤子忠心,為國家發展交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立師以德 樹校以風

師德是大學文化的源頭活水。立校以師,立師以德。從團隊里的知名教授堅持為本科生講授專業課開始,一種文化氛圍在這里孕育形成。近五年來,團隊教師屢獲殊榮: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優秀人才”,李暉、陳曉峰和李興華等3人獲評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優秀教師”,李暉獲國家教學名師和陜西省師德標兵稱號。

20230724173131724-54-20208.jpg_scale.jpg

紅專并進 成果斐然

育人之實施發軔于人才之觀瞻。團隊注重本科生在國家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堅持名教授開設成果體現度不高但極為重要的本科主干課程。另一方面,支持年青教師勇敢地站上講臺,襄助其進入成長快車道,布局教師梯隊之形成。對于碩士生、博士生則以大平臺為演兵場,項目參與為成長驅動力,最終收獲的是一撥撥“又紅又?!钡膬炐闳瞬诺陌喂澏L的時代之音。一語蔽之,近5年來,團隊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1等獎3項;1門課程入選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8名教師榮獲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2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獲批陜西省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優秀案例一等獎;2部教材獲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優秀教材獎。

世界眼光 奮力登攀

網絡安全是“第五疆域”國家戰略之基石。團隊始終秉承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整體科研觀,以國之所需為己之所任,以共產黨員能打硬仗的集體思維勾畫技術突圍路線圖,走出了一條呼應國家現實需求,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的科研創新之路。馬建峰教授、陳曉峰教授自2019年起,多次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彰顯了團隊及其成果在學科領域內重要的學術影響力,其科研成果在我國國防及多個民生領域匯入民族的底氣,發揮著“防火墻”一樣的重要價值。近五年來,團隊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8項,承擔20余項國家級重點項目;制定國際ITU標準3項、國際IEC標準4項、中國電子行業標準4項;主導制訂我國首個無線網絡安全 ITU 標準,構建物聯網數據安全技術體系;研發的國內首個航電安全系統應用于國家國防重大工程,構建了國家無線網絡安全技術體系。

產學研用 服務華夏

技術的應用價值與學術價值,在馬建峰的眼里,并為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這樣的技術價值觀的引領下,團隊多項技術發明業已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價值,這其中,“秦盾”成為聚攏大眾目光的詞匯。目前,“秦盾”已應用于我國政務、公安、金融、醫療等多個行業,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價值。秦盾最終立為一個縮影,這背后是老中青三代人技術報國的逐夢初心,是教師群體與博士生群體在平臺上一起進步的成長足印,是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發展足音。

20230724173141759-82-66d50.jpg_scale.jpg

老樹新枝 瑰麗綻放

一流業績來自一流團隊。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選拔年輕人,培養年輕人。為年輕的登攀者們創造登攀的條件,甘為梯,自有魚躍龍門的盛景在目。在網絡空間安全教師團隊中,年輕人成為了這支隊伍強勁的力量之源。近五年來,這里構建起中國一流網絡安全學院人才隊伍,2022年獲得網絡安全先進集體,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唯一的教育部創新團隊,2017年獲陜西省三秦學者團隊,2021年獲批國家自然基金創新群體。《人民日報》贊譽:“在人才培養的’西電現象’中,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成為新名片。”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