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8日,2022年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能手評選結果公示。雖有聽聞,但我仍感忐忑,打開名單搜索小學數學,然后慢慢看下去,直到481號出現自己的名字和單位,心情才平復下來。一路走來,有焦慮、有興奮,更有收獲與成長。

一、研究,拓展教學思路

當下,教師不再只是一名教學者,更應該是一名研究者。作為一線教師,在實踐中遇到問題,是一種常態,有的問題可以當下解決,但有的問題則需要長時間思考才能解決。面對這種問題,要有“問題即課題”的意識,善于借助科學的方法進行系統研究,這樣有益于持久的深度思考,以拓展教學思路。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我主持的課題“問題引導下的小學數學‘簡真’課堂教學策略研究”,更重視問題對課堂的引領。在區級教學能手賽中,我抽到了“商不變的規律”一課,瞬間思緒萬千,一個奇妙的想法突然“蹦”了出來——“見題提問”,用學生的問題引領學生的學習。教學中,板書課題,直接提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商不變的規律,就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問題嗎?”很快,學生提出:“這是什么樣的規律?”(是什么)“商為什么不會變?”(為什么)“學習這個規律有什么用?”(什么作用)這些都是直指教學目標的核心問題,我心中竊喜。接著,帶來了兩組算式,讓學生“算一算,觀察有什么發現”。這節課在問題的引領下,不知不覺間,三個問號劃掉了,問題解決了,目標也達成了。自我感覺真的不錯,也幫助我獲得了晉級市級教學能手賽的資格。

二、磨課,夯實教學基本功

微型課是教學能手選拔的課型,是教學時間短、容量小,但環節完整、要素齊備的常態課濃縮版。實踐中,往往會出現課堂講不完、說不清、學不透等現象,作為參評教師,在20分鐘內,如何能夠上好微型課?

磨課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磨什么。一是對教材的深度理解。既要從宏觀把握教材的體系結構,梳理知識的邏輯關系,又要從具體的課時出發,針對課型和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二是把握課堂教學節奏。當時,教師們已經形成了40分鐘常態課的教學生物鐘,如何讓自己調整到20分鐘微型課的節奏中,需要不斷實踐,在調控課堂時間、把控教學內容、對接教學環節等過程中,尋找并形成對課堂節奏的感悟。三是基于學情充分預設課堂生成。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數學課重視學生的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便需要教師提升課堂預設和處理生成的能力。比如,在試教“優化”一課時,有學生說:可以10分鐘完成沏茶,即洗水壺1分鐘+燒水8分鐘(接水+洗茶杯+找茶葉在此過程同時進行)+沏茶1分鐘,瞬間課堂陷入了短暫的停滯。如何解決?需要教師研讀學生和生活,提前做好預設。當然,更推薦大家將比賽所選的教學內容逐一設計和試教,修訂教學設計,尋找正確的課堂感覺。

三、賽教,促成專業成長

教學能手稱號只是一項榮譽,參加教學能手賽只是一個過程,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歷練自己,促進專業成長。

五味雜陳,是我參賽過程最真實的寫照。第一,常態化的工作需要權衡,每日要抽出一點時間做一次反思和規劃,回顧今天的得失,更重要的是規劃明天的安排,權衡主次,有條不紊,才能更好地出發。第二,比賽前的焦慮需要疏導,不確定的等待更容易產生焦慮,可以將這種“無助”埋沒在研讀教材中,疏通一節課的教學設計,焦慮便會減少一些。第三,各方面的建議需要借鑒,每一次磨課都是一次洗禮,導師會基于他們的思考給出很多建設性的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微型課,提升教學實效。然而,當一個好的建議變成了自己的負擔,寧可舍去,所以,建議需要梳理,并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合理取舍,借鑒融合,才能尋找到自己微型課的最優解。第四,比賽中的緊張需要調整,參加省級能手賽,特別是抽課、進入教室和成績單簽字是最緊張的時刻,我不斷嘗試轉移注意力,如與工作人員對話,回顧“垂直與平行”相關知識,專注準備教具、與孩子課前互動,鎖定目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等,這些確實可以緩解緊張情緒。

參賽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一定也是成長的道路,這種成長不止于比賽和榮譽本身,更來自真實經歷過的每個瞬間。在這條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成長,這種感覺真的很甜。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秦都林凱城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