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學習
——形成認知又打破認知,形成習慣又打破習慣
作者:劉 帥
發布時間:2023-07-20 10:51:13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如今,終身學習是人們追求自身價值的必然選擇。每個人生下來都要主動或被動地閱讀自然之書、社會之書、意識世界之書,最終用一生來書寫自己的生命之書。但是很多人對學習往往不甚了了,以為讀書才是學習,求教才是學習,學到實用的知識才是學習……面對日常隨處可見可行的事,反而會因陷入隨意而形成不自知的慣性——不易改的習慣和認知。
形成認知又打破認知
關于學習,英國思想家卡爾·波普爾在《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中這樣描述:“學習的過程和主觀知識的發展過程總是基本相同的。它是富有想象力的批判過程。我們超越我們的空間、時間和環境的方法是:試圖考慮超出我們經驗的環境,即對那些我們看來似乎(或者哲學家可能描述)是被‘約定的’或作為‘習慣’的、具有普遍性或結構必然性的東西進行批判;試圖發現、構造、發明新的環境,即檢驗環境、批判環境,并且試圖找出、檢查我們的偏見和習慣假設并向它們提出挑戰。”
他又進一步認為:“‘學習’這個動詞有這三種意義未被知識理論家們充分加以區分:‘發現’,‘模仿’,‘使慣于’。所有這三者都可看作是發現的形式,并且所有三者都通過含有(不太重要但通常被過高估計的)偶然因素的試錯法而起作用。‘使慣于’包含的發現意義最少,但是它為進一步的發現掃清道路;而它顯而易見的重復性又使人誤解。”
他的見解對我們很有啟發。
學習由你的人生困境、需求、態度、問題、思考所推動,在大腦中借助虛擬情境進行模擬訓練,進而理解情境,掌握知識、思路與方法,形成思維模式、經驗、習慣和方法。而學習的目的在于實踐運用,實踐運用本身就是創造性的運用、遷移情境的使用和有所變化的運用。隨著學習與實踐的雙循環互動發展,個人會形成認知又打破認知,形成習慣又打破習慣。
學習由個人興趣、愛好、習慣、價值觀傾向、人生的問題來牽引。簡單總結就是問題牽引。但是這些主觀的需求都是動態的,隨著主體認知、身體的成長及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今天沒興趣、沒需求,不表示未來沒興趣、沒需求。目前主觀上認為這件事不值得做不值得學,不表示它未來沒價值,這些都具有不確定性。
培養興趣愛好易,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難。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發現好的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找到“什么是重要的問題或定理”,通常要比解決那些已知的問題或證明已知的定理更加困難。
興趣愛好習慣只是解決了學習的態度問題——積極主動,而發現問題,通過問題牽引來探索求知,才是有助于學習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解決了態度問題,有了探索求知精神和問題的牽引,模擬訓練和靈活運用就是接下來重要的一環。沒有問題、情境的重構,模擬訓練和靈活運用就失去了靈魂。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不確定的未來,也就是提前做好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到了可以靈活運用時需要拿出來用。靈活運用也是打破模擬訓練態、有創造性的運用。
在一定程度上,學習、探究是為了把貌似簡單的現象、問題理解得更深入復雜,而實踐則是在確保保留必要因素的情況下把復雜的事物處理得簡潔、易操作。
人類文明得以誕生和傳承,離不開勞動、語言文字和思維邏輯。所有學習的內容,除了主體個人積極主動的參與和構建,都是人類意識的歷史成果,有思維的、語言的、物化的等各種形態。
讀書是學習,生活工作游戲休閑也是在學習成長。后者是主體直接經驗的體驗和實踐過程,前者是主體通過間接經驗,通過理解思考猜測重構乃至模擬訓練來體驗的過程。讀書與其他學習方式的區別是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與不同時代的作者進行交流。
歸根到底,學習讀書是一個形成認知又打破認知,形成習慣又打破習慣的過程,簡單總結就是克服惰性,改變認知,打破習慣,靈活運用。
此外,要正確認識在學習與探索過程中的挫折與失敗。思維認識成長中總會遇到挫折與失敗。科技發展史告訴我們,人類提出了無數的猜想,但在現實面前,能夠被暫時確認為科學真理的少之又少。挫折與失敗是人生常態,關鍵是要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去追求那可能的成功。這也提醒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培養孩子抵御挫折與失敗的能力。
教育孩子,不是簡單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而是要培養他們應對人生挫折、困難的意志品質,應對社會丑惡、黑暗的定力毅力,希望他們在挫折面前,在人生的逆境中,在遇到社會丑惡與黑暗面的時候,能夠繼續堅持真善美的價值追求。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在人生的逆境、社會的逆境、時代的逆境中,堅持理想信念,堅持心中的光,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毅力與魄力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照亮前行的路。
無時不在學習,無處不在教育
探討教育,離不開其歷史性、現實性與可能性,離不開其主體性與社會性,也始終離不開價值觀的引領。考察教育,除了要探尋并遵從其中的自然科學規律、社會發展規律,還要遵從思維邏輯規律、認識規律、學習規律、心理規律、成長規律、實踐規律、價值規律等。
教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涉及雙方完整人格的人際關系問題。
教育的不同階段,認識主體在某些領域還未形成問題、思維模式、方法、習慣等時,外部的引導就具有了主導意義。這時,生存困境、外部環境、教育環境(家庭、學校、同學)及教師的教育方式就具有一定的主導性,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當認識主體在某些領域已形成固有認知與思維時,外部的教育因素往往很難起到顯著作用。如果有顯著作用,也是認識主體愿意主動改變自己的認知與習慣的結果。
顯然,作為外部環境的教育只能起輔助引導作用,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主體認知的自我努力。
無論是學習還是教育,都不可能在各種完美的環境與完美的認知中形成。認知(學習)在形成發展變化中,外部環境(教育)也在形成發展變化中,這是一個形成認知又打破認知,形成習慣又打破習慣的過程。自以為是、師心自用、淺嘗輒止的心態,都是學習和教育的障礙。解決學習態度問題、思維方法問題、行為方式問題,最終運用于實踐,這是從認識規律來審視學習和教育的過程。
從主體認知角度來看,上課讀書是學習,待人接物、思考行動也是學習。上課是教育,校園活動是教育,有人和有人化自然的地方都存在教育和被教育。每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始終在求學,始終在受教育,區別在于是主動探求還是被動接受與應對。
教育的關鍵在克服其惰性,喚醒被教育者的興趣與求知欲,在于改變認知與推動實踐的能力,在于培養其克服困難挫折的意志品質。
教育面臨三個變革
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必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我國的教育必然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之路。無論教育如何發展,都始終面臨著三個變革:一是遵循認識規律、成長規律、心理規律、實踐規律的育人方式的變革。二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文化意識形態規律的評價方式的變革。三是在信息、科技與能源革命的推動下,在數字化、大數據分析、虛擬技術、人工智能、自動化、5G技術等的加持下,教育形態的變革。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自動化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初級體力勞動,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初級腦力勞動,人類有可能從社會化勞動中,被逐步甚至大面積釋放。正是信息、科技與能源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這必然會帶來生產關系以及社會形態的重大變化。原有的以人的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供需關系來確定商品價格的經濟體系必然會被打破。
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使專業知識的專業供給、學情分析變得更加動態且有針對性。基于實踐的學習將成為可能。
數字化與虛擬現實技術使情景再現、問題重構、空間距離、時間的限制不再成為學習和教育的主要障礙。教育、學習的方式與途徑得到了空前的釋放。
2019年11月,筆者曾在《關于教育的展望與思考》一文中設想:知識和思維的訓練可以交給以大數據分折、人工智能為依托的,基于虛擬技術的人機互動系統來完成。基于大數據技術分析,結合人類行為學、心理學與思維方式研究的這套教育系統(遠程、虛擬、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學習超算平臺系統),在與學生人機對話中,能夠始終動態評價學生的學情,根據學情動態調整難度進度,根據系統監測到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為學生提供個人發展方向的建議。當然,這個過程還需要教師或系統維護員來參與修正或補充。
教育與學習始終離不開價值觀的引領,人工智能之類的系統,并不能培養一個完整的人,也不可能客觀地超越系統開發者、所有者的價值觀。學生還需要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構建引領,還需要人格和心理的完善,還需要健康的體魄,還需要健康的審美,還需要有克服困難與挫折的意志品質,還需要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認知與能力。這是學校教育與校園生活的意義所在。
我們要主動掌握人工智能、數字化先機,構建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世界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的教育學習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