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潼關縣:“三字訣”引領高品質校園文化建設
作者:李軍亮
發布時間:2023-07-19 11:25:3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校園文化是一所校園獨具特色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校園凝聚師生人心、展示育人理念、提升辦學品位的根基。如何打造高品質校園文化,是每所學校需要探索的“必修課”。渭南市潼關縣緊扣“三字訣”,提升校園文化品質,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精準定位,精心思考,文化建設突出一個“特”字
立足學校本位,構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要有學校樣,一所學校一個樣,各個學校不一樣”是我們追求的校園文化建設新樣態。要立足實際,做好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以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為基礎,回溯學校的發展歷史,理清學校的文化脈絡,去發現、選擇、尋找適合引領師生精氣神的文化基因并傳承發展。強化價值導向,凸顯校園特色,注重建設和培育內涵豐富、細節精巧、與眾不同的校園文化品牌。
成立于2009年的潼關縣第三初級中學,其校徽為大寫字母“S”變形的在七彩大道上的奔跑者,七道彩色線條象征著農村初中進城工程中的七所學校。學校秉承“和平、和諧、合作”的思想,不斷深化校園文化建設,充分挖掘內涵與外延,審慎思考、總結經驗、凝結提煉出“和”文化,致力培養在理想奮斗路上有自強和平志向、在學習中有互助合作品質、在為人處世中有謙和禮讓素養、在生活理念中有自然和諧境界的莘莘學子,凝心聚力創辦和諧校園、和美校園、和樂校園。
潼關縣秦東鎮中心幼兒園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的秦東鎮,此鎮地處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處,被評為陜西省重點生態綠色鄉鎮。幼兒園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構建“三葉草”文化,寓意為健康、希望、幸運,努力實現孩子在幼兒園博愛(紅)、個性(橙)、收獲(黃)、健康(綠)、成長(青)、快樂(藍)、自信(紫)地發展。期許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合力構筑幼兒成長的七彩空間,讓每個孩子都綻放燦爛笑臉。
校園文化建設既要尊重歷史、弘揚傳統、一脈相承,又要立足當下、力求創新、走向未來。校(園)長要有開放的胸襟,學習借鑒、廣采博納、創新提升,切實完善制度文化,充分體現物質文化,清晰凝練精神文化。明晰思路、優化路徑、精準施策,精心打造出符合辦學歷史、體現時代要求、展示個性魅力和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強調形式,強化功能,文化展示突出一個“育”字
凸顯師生主體,體現師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文化是校園的靈魂,應該從師生中生發,在學校中生長,反映師生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意義。因此,我們要回歸育人本質,強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師生是學校生活和成長的主人,理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學校應該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融入其情感和智慧,從而使師生成為校園文化的積極建構者、忠實維護者和堅定捍衛者。
潼關縣中心幼兒園打造的“陽光文化+石趣”,旨在用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讓每位教師成為太陽般溫暖的人,讓每個孩子在陽光下精彩綻放。園門口矗立著“玩”字巨石,靈動的形態、鮮艷的色彩能夠迅速抓住眼球,觸動心靈,傳達育人理念,讓幼兒在玩中學習、玩中成長,解放天性;園中墻壁成畫、草木含情,仰首俯瞰皆是風景,創意空間自有歡喜,以美培元,以美潤心;移步換景,石頭彩繪成油畫、石頭掃碼能說話、石頭變身玩魔法,石趣盎然,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幼兒園精心構建教師成長路徑,打造“朝陽層、暖陽層、艷陽層”陽光層級梯隊成長體系,引導教師用行動書寫教育,爭做最美幼教人。
潼關縣濱河小學也位于有“關河風情”美稱的秦東鎮。學校依水新建,瀕臨黃河,比鄰“四知先生”楊震廉政文化紀念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在校長石妙麗的帶領下,一所鄉村小學、一群平均年齡39歲的教師和100余名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石校長帶領著全校教師不斷內省自己的教育言行,挖掘一切與學生成長相關的教育資源,開展助力學生全面成長的教育實踐。若要問他們堅守鄉村教育形成了什么樣的文化,答案很簡單:正。“正”字立校、“正”字育人,“心正行正、正直一生”是學校師生的共同追求。
誠然,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既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也不是堆砌、拼湊與羅列,更不是商業化的過度包裝。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建設周期長。好的校園文化,一定是需要時間積淀的,加上學校深耕細作、實踐培育,也需要辦校人員的智慧加持。它關乎我們共同的教育信念,也體現著我們的育人本質。
三、課研結合,課程思政,文化育人突出一個“融”字
融入課程教學,校園文化才能根深葉茂。校園文化不是刻意地、專門地打造某個特色,不是喊口號、貼墻上、掛嘴上。校園文化要落到實地,并將其自然化、生活化地融入到師生日常的實際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入每個人的內心,顯化為師生的自覺行動和行為習慣。
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滲透落實到課程教學、德育、教師管理、教研等各方面。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將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養成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與每個師生建立關聯,促使學生、教師、學校發展三者有機統一,有效實現校園整體的內涵發展,真正發揮校園文化的引領作用。
文化是什么?錢鐘書先生面對這個問題這樣說:“你不問我還明白一點,你一問,我反倒越來越糊涂。”錢老先生的回答在一定程度說明了文化的特性,它像空氣一樣,無法具體描述卻又無處不在。文化與教育相伴而生、相隨而長,深化學生文化、教師文化、課程文化、教學文化、環境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設,以理念指導實踐,以目標引領行為,通過文化造就有價值的靈魂。
當我們走進一所校園,看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聽到友好問候、歡聲笑語時,這些人、事、物帶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這所校園的文化。若校園的每一次活動、每一節課、每一門課程,甚至每一件事都能有校園文化的烙印,最終便能達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養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標。課堂中的活動樣態、人際關系和精神面貌等是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最有力的佐證。
潼關縣城關北區幼兒園的獨特之處,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教育的靈感,把非遺文化引入幼兒園成為全渭南市首創。該校開設了“黃河少兒老腔”特色課程,傳承“老鄉音”,發展“新文化”。幼兒們走出陜西唱到全國春晚的大舞臺上、亮相《焦點訪談》、被中文國際頻道報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時代的,越是悠遠的。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綻放光彩。幼兒園還將潼關醬菜、肉夾饃、鴨片湯等特色美味小吃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我們幼兒園打造的家鄉山水小景,所栽種的樹木花草都是為孩子們而建,他們可以在校園文化長廊游戲玩耍,這里的每一個地方都是那么美好。這份美好就是一種文化。我們就是要讓每一個孩子的童年擁有獨特的味道。”園長姚妙榮自豪地說。
潼關縣四知學校因“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先生”楊震而得名。“關西夫子”楊震為人、為師、為官的道德情操,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文化內涵、地域特色和教育意義。學校將楊震忠誠自守、抱誠守真的精神與教育目標相結合,凝練出“致誠”文化理念。將“誠于中,形于外”與文化育人相結合,要求教師:忠誠于教育,赤誠于業務,竭誠于學生,虔誠于教研。要求學生:坦誠于同學,專誠于學習,熱誠于社會,忠誠于國家。用“致誠”為師生精神補鈣,促進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內涵,探索踐行路徑,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多年來,師生們將“致誠”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知真求是、知新思變、知榮向善、知正揚清”的四知精神和“致誠”文化品牌。
潼關縣岳瀆小學以“共享悅讀教育,奠基精彩人生”為辦學思想,在“悅·讀”文化的引領下,從以生為本的“悅讀樂寫”課程落實,到校徽、校旗、教師工作裝、學生校服、運動帽、胸牌、班級牌、文件夾、記事本、手提袋、桌牌、紙杯等,全部融入了“悅·讀”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圍設計理念,并將之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之中。學校特別設計的富于傳統文化內涵的卡通形象——岳瀆萌娃“悅悅”“嘟嘟”,備受師生喜愛。岳乃名山,瀆為圣水,山若是人的靈魂,水便是人的精神,希望學校的孩子們能像山一樣心懷高遠,像水一樣虛懷若谷,做樂山樂水之人。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有一個不斷推進、長期積累、創新發展的過程,更是一項立德樹人工程、系統工程、長效工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任重道遠。在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只有正確認識、不斷深化文化建設,積極推動文化升級,才能保持校園文化強健的生命力,不斷提高育人質量,交出讓人民滿意的時代答卷。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教育科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