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人教育的實踐中促進家校社深度融合
作者:周蘇鵬
發布時間:2023-07-18 10:52:4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家庭、學校、社會,構成了青少年成長的大環境,也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載體。當前,我國加快推動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構建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協同育人機制,在這一進程中,“家、校、社”三者應充分發揮各自的育人功能,深度融合,構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符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的全人教育體系。對此,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聯合相關社會力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家校社深度融合
必須基于相同或近似的教育目標
在青少年教育、成長的問題上,家庭、學校、社會(社區)有著各自的職責、立場和訴求,有時很難達成一致,對于這一點我們在與學校、社區合作,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深有體會。站在學校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屬于一種“邊緣”的存在;站在社區的角度,近幾年社區治理改革任務很重,涉及的領域遠遠不止教育,服務的人群也遠遠不止兒童,心理健康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就更少,能夠投入的資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僅限于搞一些講座和活動,熱熱鬧鬧,但收效難以保證。至于家庭,更是一個很難預計的變量。我們在許多地方搞了家長課堂,但上座率時好時壞,很多家長只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至于“人的全面發展”,在他們看來太過遙遠。教育目標的不一致,教育思路的不統一,是家庭、學校、社區難以深度融合、難以協同發力的根源所在。那么在現有條件下,能否將三者的目標統一起來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這幾年,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和多個地區檢察機關合作,參與未成年人案件辦理。對于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國家的要求是挽救幫助,促使他們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關懷”和“回歸”成為大多數家庭、學校、社區的共識,也形成了很好的合力。這里的關鍵,在于目標的清晰和具體。如果說“全人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那么在政策方面,完全可以將其細化為一些具體的可執行的任務,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該做什么,社區該做什么,家長應該配合什么,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最終達成什么目標。如果在全人教育的每個分支領域,都做一些這樣的梳理,我相信“三教融合”的步伐會有很大的提速。
家校社深度融合
應當建立穩定的渠道和載體
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面向學校、社區、家庭開展工作時,在建立和維護渠道方面想了很多辦法。作為學術性社會團體,學會有豐富的專業資源和服務力量,是中小學所需要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在中小學的場景中積累案例和數據,支撐自身的研究工作。這本是一件互利的事情,然而在實踐中,由于缺乏相關機制保障,此類合作有時困難重重。例如,我們在省內一些中小學派駐心理專家,在第一現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駐校專家和學校里的對接人(如德育教師)就是雙方合作的唯一的實質性橋梁,不論哪一方的對接人更換或者退出工作,合作就有可能立刻停擺。與之相似的,在學校和社區之間,學校和家庭之間,家庭和社區之間,也普遍缺乏機制上的交集,維持相互間的聯結很不容易。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方面協同相關部門完善頂層設計,在全人教育的大背景下,讓學校、社區和家庭建立彼此聯結、相互融合的穩定的“官方通道”。這種通道,有時只需要一個載體,例如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每周在線播出的“家話星期四”欄目和線下的“家長沙龍”,就讓我們和中小學家長群體有了一個時常相聚和交流的平臺,對心理科學研究成果輸出和數據案例輸入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此外,我們在延安、渭南、商洛等地的兄弟單位,也在通過一些項目化的載體,如社區成長驛站、紅領巾學院、志愿者課堂、主題讀書會等,把學校和社區、社區和家庭凝聚在一起。
家校社深度融合
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
融合,往往意味著系統性的工程。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長期同時面對家庭、學校、社會(社區)三類場景,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和積累了一些可供參考的經驗。
關于激勵問題。學校、家庭、社區都有各自的職責,如何通過有效的機制設計,讓相互間的融合也成為本分、成為本職工作,是一個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派駐中小學的專家團隊中,80%以上的專家有自己的全職工作,之所以做這份兼職,往往有自身專業上、學術上、名譽上的訴求。我們認真維護并且保障他們的訴求,同時實行了可能比全職工作更加嚴格的目標責任考核,如果在責任學校沒有完成規定任務,第二年就失去駐校資格和“心理副校長”等聘任職位。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促使他們把副業當作主業一樣重視。對學校而言,與社區合作是副業,對社區而言亦是如此,因而需要建立具有一定強制性的激勵約束機制,對各方融合形成正向激勵,唯有如此,這項工作才具有可持續性。
關于觀念問題。在全人教育、素質教育等現代化教育觀念的構建上,中小學校相比于社區和家庭,具有明顯優勢,應當充分發揮這種優勢,依托各種載體做好對社區、家庭的觀念輸出,以便在工作中形成同步的節奏。
關于規則問題。融合需要規則。學校該怎樣走進社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社區該怎樣聯結學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應當有明確的規則。在工作中,有時為了處理心理問題個案,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往往需要同時協調學校、社區、家庭三方,為此我們建立了一整套內部工作規則,包括在校園如何工作,在社區如何工作,如何進行家訪,如何實施心理危機應急干預等,確保每個環節都按規矩辦事,只有這樣,合作的學校和社區才不會排斥。
關于落地問題?!叭倘诤稀奔仁且环N思路、一種方向,也是一個具體落地的項目。在多主體合作的場景中,應當明確各方分工、權責和具體動作,讓協同參與的各方都有屬于自己的時間表、任務單。
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青少年成長成才,離不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同。在新時代背景下,特別是在“雙減”的背景下,如何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加快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機制、新格局,已成為時代之需、現實之需、教育發展之需。
作者單位: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