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贊同李懷全校長在家委會上說的一句話‘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讀書是走向成功的捷徑’。雖然我的孩子成績不太好,但我依然希望他能多掌握一些知識來充實自己。作為家長,我也會進一步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相信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好!”漢中市寧強縣燕子砭鎮初級中學家委會結束后,七(2)班學生古欣怡的家長這樣說道。

為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全面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燕子砭鎮初級中學立足實際積極探索,通過邀請家長進校園、帶領教師走村入戶、成立學校家委會等措施,形成家校共育新樣態。

邀請家長進校園

寧強縣燕子砭鎮初級中學距離縣城大概1.5小時車程,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我們學校的學生家長和城里孩子的家長對待教育的觀念不太相同,他們通常認為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應該由學校全權負責。”學校政教處主任徐文波告訴記者。

為了扭轉部分家長缺席學生教育的做法,讓家長深度參與寄宿學生的日常生活,學校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分批次邀請各年級學生家長進校園。如在七年級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全體新生的家長進校園,參觀宿舍、教室、食堂及校內各種功能部室,同時歡迎家長對這些關乎學生生活及學習的場所提出建議或意見。“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我們都會帶領新生家長參觀校園,也會邀請家長到食堂陪餐,并就每周營養食譜、學生就餐制度、教師陪餐制度等進行詳細介紹。家長們實打實地看見了,才能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徐主任介紹道。在八年級,學校會為學生舉行14歲“青春禮”,邀請家長共同見證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們在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中告別童年,迎來人生新的起點。而在九年級,因為面臨中考,學校會邀請家長參與中考百日沖刺誓師大會,學校和家庭共同為孩子鼓勁,增強學生迎戰中考的信心,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促進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中考備考中去。

20230714164829970-71-72b54.jpg

除此之外,燕子砭鎮初級中學還會充分利用每學期的家長會,指導家長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并積極宣傳《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指導家長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讓家庭教育在學生安全教育過程中切實發揮“第一課堂”的作用,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心理素質。結合“五項”管理,指導家長合理安排學生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學習負擔,預防學生沉迷網絡。

因不了解而產生的偏見,才是溝壑變天塹的原因。學校邀請家長走進校園,使其了解學校日常工作,深度參與學生成長,得以填補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溝壑”,讓家長真正成為了學校的協作者、支持者。

進村入戶大家訪

為了使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成長環境,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燕子砭鎮初級中學開展了“教師大家訪”活動,全體教師走村入戶,與家長共同探討助力學生成長的方法和途徑。

20230714164829971-47-74fe8.jpg

學校領導帶頭走訪,全校所有教師被分到各個班級中。每位教師提前預約,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到每一位學生家中摸實情、述真情。家訪中,教師會積極宣傳學校的辦學宗旨、教育理念以及自己教育教學管理的一些基本做法,并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滿意度,認真填寫“家訪記錄表”,及時反饋到學校,學校則在認真梳理后著手解決相關問題。

據了解,本學期學校的“教師大家訪”活動走訪學生900多人次。每次活動,學校都會制訂詳細計劃,從前期準備、談話技巧到交通安全,都做了嚴格要求。家訪過后,學校還會按期檢查家訪實施情況,了解進度,及時調整,確保家訪工作高效落實。

為真正做到教育均衡,學校針對單親家庭、性格孤僻、心理障礙、生活困難、身體殘疾等特殊學生,開展了“共沐陽光雨露,健康快樂成長”行動,堅持“三優先”(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原則,為全校所有特殊學生與班級任課教師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并加強了教師同特殊學生家庭的交流溝通。在留守兒童管護中心,學生和遠在千里的父母通過視頻電話開心交談;校園心理咨詢室內,心理教師語重心長,學生敞開心扉;辦公室里,教師耐心輔導,學生眉頭漸展。各種貧困資助解除了每個貧困學子和殘疾兒童的后顧之憂,結對幫扶讓特殊學生的家長看到了希望。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學校教育質量的好壞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進一步提高家校凝聚力,燕子砭鎮初級中學還在每個班級邀請了2—4位關心學校發展、熱心學生成長、懂得教育規律的學生家長組成學校家長委員會,以服務家長、服務學校為宗旨,吐露心聲,反映意見,同時積極配合學校,加強溝通協調,促進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支持學校發展。如疫情防控期間如何開展線上教學、校園疫情防控,或學校運動會期間如何安排學生飲食,均邀請家委會成員參與,充分尊重家長意見。同時,學校還通過家校共育群、班級群等方式與家長分享家庭教育優質資源,并及時解決親子溝通中學生及家長的困惑,促進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有效溝通和有機結合,形成育人合力,最大程度提高育人效能。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