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江西省、市、縣聯合工作專班在上饒市鉛山縣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胡某宇系自縊死亡,兩段音頻清晰表達了其自殺意愿。經心理專家訪談分析:該同學生前少與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溝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緒宣泄渠道;存在內疚、自責、痛苦、無力無助無望感和無意義感等情緒問題。


胡某宇事件給學校、家長和社會敲響了警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勢在必行。

一、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的內涵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就是要在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挖掘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功能和資源,拓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共同體。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指引下,共同參與、協同發展、相互促進,協同推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質。

二、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

近兩年“國培”項目前期調研和教師培訓交流訪談的綜合數據顯示,有79.6%的學生家長認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是可行的。

共同體的構建,首要任務是要定位學校家庭社會的作用,明確各自職責。運行模式以“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為基本架構,建立協同對接機制,整合三方力量,發揮各自優勢。

(一)學校積極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

1.樹立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開展教育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和專題研究。正確處理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教學、生命教育、德育、校園文化的關系,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探索發展型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水平。以心理育人為根本,立足心理建設、和諧發展,著眼心理幸福、快樂成長,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3.立足實際,挖掘資源。建構“班級信息員、年級互助組、學校咨詢室、區域指導團”健康教育個性化特色,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區域示范品牌。

4.加強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配足配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加大專兼職教師培訓力度。順應育人方式變革,樹立“心理育人、人人有責”理念,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積極作用,規范工作制度。加大學校心理咨詢室專業化建設經費投入和師訓支持保障力度。

5.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及時溝通學生情況(思想情緒、行為表現和身心發展)。落實家訪制度,校領導帶頭家訪,班主任每學年對每名學生至少開展 1次家訪,鼓勵科任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家訪。爭取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6.承擔家庭教育指導任務。發揮心理健康專業指導優勢,將服務納入學校計劃,指導績效納入考評體系。健全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家委會。落實學校開放日和家長接待日制度。建立網上家長學校,定期組織家庭教育指導活動,特別關注困境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7.用好社會育人資源,把教育延伸到社區。統籌各類資源,拓展校外教育空間,主動同各類社會單位聯系溝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和資源目錄清單,開展系列活動。邀請“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和各類勞模代表、藝術家到校開展活動,利用各方資源豐富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心理健康需求。

(二)家庭主動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

1.家長要強化“兩個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家庭心理教育導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價值觀,注重家庭建設,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2.家長要洞察孩子個性,注重培養孩子情趣。拓寬孩子視野,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善用鼓勵,因勢利導,努力培養孩子的關愛精神,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3.家長要加強學習,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建立學習型家庭,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以身作則,榜樣示范,提升孩子心智水平。

4.家長要主動協同學校教育,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家校互動活動,充分理解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5.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體驗社會。用閑暇時間帶領或支持孩子體驗社會,幫助孩子親近自然,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社會有效建設良好育人環境

1.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完善社會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城鄉社區公共服務重要內容,構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2.凈化育人大環境,服務全面育人。社會各部門齊抓共管,各職能部門協調合作,加強對社區活動場所、社區兒童之家和公共空間進行適兒化改造。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鏟除“黃賭毒”,打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清朗的社會風氣。

3.推進社會資源開放共享。教育基地和活動場館面向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免費或優惠開放。鼓勵支持社會有關方面充分發揮作用,采取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提供寓教于樂的優秀兒童文化精品,潛移默化,精神熏陶,培養其健全的人格特質。

4.社會各界齊力暖心關注弱勢人群。鼓勵愛心人士和專業機構關注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

(一)建立領導機制

1.各地相關部門強化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人才資源發展的基礎,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

2.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本地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組織協調部門聯動,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3.組織建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服務專業隊伍。政府婦女兒童工作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督促,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教育部門負責指導學校發揮協同育人作用,強化與家庭、社會密切溝通協作。

4.共青團、少先隊組織負責在學校、社會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實踐活動。婦聯組織、民政部門負責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積極做好社會協同育人工作。合力探索“24小時心理熱線”,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5.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納入政府履職評價、教育質量評價、文明創建活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考核體系。

(二)改革投入機制

1.加強理論建設,強化專業支撐。推動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業團體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2.改革投入機制,推進專家隊伍建設。財政部門加大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建設投入,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專業部室建設、心理教育課題研究。安排一定資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三)創新獎懲機制

1.推行獎懲目標責任制。對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長建設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

2.對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人身傷害事故頻發,共同體構建中不負責任、推諉扯皮的單位(個人),“文明單位(個人)”稱號授予時應一票否決。

(四)健全反饋機制

1.各有關單位、部門應宣傳政策舉措、工作成效及典型案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的良好氛圍。

2.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庫,及時掌握動態,分析情況,交流工作經驗,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陜西省國學研究會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