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音樂教學策略探究
作者:■文/殷 娜
發布時間:2023-07-11 16:31:4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游戲是幼兒盡情釋放天性的方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因此,游戲化教學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大突出特點。音樂活動是學前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多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兒童音樂教育模式的發展研究。對于兒童來說,游戲往往就是藝術,藝術往往就是游戲。幼兒音樂教育游戲化能真正滿足幼兒對學習的需要,將游戲作為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基本形式,讓幼兒在學習中體驗游戲的快樂,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美、獲得音樂知識。幼兒得到的不單單是美的體會,更是在智力、身體、個性、情感、社會性等多方面的和諧發展。
一、幼兒園的音樂活動
幼兒園的音樂活動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音樂欣賞以及音樂游戲等幾種類型,在倡導教學游戲化的背景下,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都應該成為游戲的過程。通過豐富音樂教學游戲化的內涵,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以幼兒身心發展為主要目標,讓幼兒在游戲化的音樂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使幼兒的學習品質、生活品質及人格品質得到全面發展。
二、音樂活動教學現狀
有意識、有興趣地聽音樂是幼兒學習音樂的心理動機,能辨別不同頻率聲音的能力,自然對音樂做出反應是幼兒的本能,也是幼兒的興趣所在。因此,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是合理的、有效的。
(一)教學方法單一
當前,幼兒音樂活動的方法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示范,幼兒傾聽和學唱為主。教師只是將歌曲、律動等內容教給幼兒,忽視了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二)環節設計單一
設計的教學活動比較簡單,不能完全展示出音樂中蘊含的各種性質,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受到約束,所設計的游戲僅僅是為了滿足課堂教學,沒有顧及幼兒內心的感受和實際情況,忽視了對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個性化的培養。
(三)教學成果單一
幼兒園在音樂活動游戲化實踐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形式化與低效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幼兒“被動游戲”,音樂活動無法真正煥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與主體性。為了游戲而游戲,不能真正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提高幼兒感受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甚至會導致幼兒對音樂活動失去興致,不愿意參與其中。
三、音樂活動游戲化
游戲能促進幼兒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音樂知識為幼兒游戲帶來題材,豐富了游戲的內容,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音樂教學的需求。游戲化音樂教學,即在蹦蹦跳跳的活動氛圍里體現音樂的內在價值,也就是幼兒在接觸音樂時得到熏陶的同時還要引起共鳴。
幼兒音樂教育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游戲化的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不僅要給幼兒灌輸理論知識,還要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位音樂學者曾說過:“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用音樂的方式感染學生的精神世界?!彪S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現在的幼兒音樂教育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幼兒作為音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給幼兒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和內驅力,把游戲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形成游戲化的音樂教學模式。
(一)將游戲融入活動
音樂活動游戲化即把游戲這種自由、自發的自然活動引入音樂教學,滿足幼兒好動好玩、思維具體形象的發展特點,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使幼兒可以全面投入到音樂活動中,通過唱歌、跳舞、表演、打擊樂等各種方式感受音樂的魅力,體驗音樂的快樂。
(二)教學內容游戲化
游戲是幼兒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兒學習音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設計音樂教學活動時,教師要運用游戲增加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了解,設置相關的游戲情境,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三)組織形式游戲化
影響音樂活動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幼兒參與的自主性。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游戲,可以順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能夠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促進其審美能力的提升。
四、幼兒音樂教學策略
(一)提煉生活教育元素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生活化的幼兒園教育,才是適合幼兒的教育?!?-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通過音樂教育讓幼兒能運用動作和聲音等模仿自然環境;讓幼兒能夠多接觸一些美好的人、事、物,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發現幼兒感興趣的生活話題及場景,以此為中心,改編或設計音樂活動方案。
(二)音樂活動回歸生活
音樂活動應從生活化入手,充分挖掘與生活相關的教育資源。在音樂活動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角色,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體驗用動作、聲音進行表達,以完成活動的表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傾聽音樂,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模仿、創編某一生活場景,再加以梳理、提煉,用優美的動作、明快的節奏將其呈現出來。如小班韻律活動“小小毛巾愛玩水”,幼兒模仿卷袖子、搓毛巾、擰毛巾、洗手、擦臉等一系列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動作,加以音樂的元素使韻律活動更活潑,更富有童趣。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教師整合他們提供的元素一起進行藝術加工,使幼兒在親切溫馨、自然輕松的環境中得到教育,提升了他們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教師還可以選擇《我愛洗澡》《小雨滴》等音樂作為韻律活動素材,這些素材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及周圍熟悉的環境,更容易被他們喜歡和理解。
(三)全方位融入
專項的音樂活動側重于音樂知識技能的掌握,而滲透式的音樂活動則側重于音樂的感受和應用,讓音樂像空氣一樣完全滲入到幼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給予幼兒更多接觸音樂的機會,獲得更多的音樂體驗,充分感受音樂的美。
1.喚醒美好清晨
幼兒入園時選用活潑、優美的音樂,減輕幼兒早起入園的緊張感和暫時離開家長的焦慮感,使他們對即將開始的一日生活充滿期待。如《幸福拍手歌》旋律活潑、風趣而富有朝氣。前三句是逐音升高的模擬遞進式結構,結尾新穎、簡單。大家圍坐成一圈,教師將部分歌詞替換成已經來園的幼兒名字,然后帶領幼兒按照歌詞做拍手、跺腳、拍肩、拍腿的動作。
2.融入體育鍛煉
在戶外活動前,可進行動感十足的熱身運動,鍛煉幼兒的動作靈活性、身體協調性,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幼兒體質,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這個環節適合選擇動感較強、節奏鮮明的律動音樂,也可結合集體活動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
3.穩定就餐情緒
有效利用餐前等待時間,可以進行一些相對安靜的韻律活動、節奏練習或教學活動的拓展延伸內容。也可以固定主題開展不同的音樂活動,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增強幼兒音樂素養的積累和培養,提升他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好聽的音樂、輕柔的旋律、舒緩的動作可以讓幼兒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避免出現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就餐時,播放一些柔美平緩的音樂,能夠讓幼兒感受到快樂,吃飯也會更好。
4.營造睡眠氛圍
選擇有一定故事情節的音樂進行播放,音樂有情節與童話感,能夠讓幼兒產生美好的想象,有利于睡眠,慢速音樂和經典童話類音樂故事比較適合在睡眠時間播放。如小提琴獨奏《搖籃曲》(勃拉姆斯曲)、大提琴獨奏《夢幻曲》《搖籃曲》等。在起床環節,幼兒剛剛從睡夢中醒來,通常動作比較緩慢,整個狀態處在半夢半醒之間。所以,為盡快讓幼兒清醒,我們進行下一個環節活動,需要通過節奏感較強的、活潑歡快的起床音樂來予以輔助。進行曲音樂和動感活潑的音樂比較適合,不宜經常更換,以培養幼兒聽覺上的熟悉感。
5.回味美好童真
離園是幼兒比較興奮、期待的時刻,一天的幼兒園生活即將結束,和老師、同伴告別,奔向父母的懷抱。此時,我們可以播放一些比較抒情、輕快的音樂,如《再見歌》《小步舞曲》等,可以使幼兒的情緒較為平穩地等待家長,有序地整理、檢查,并攜帶好個人物品。
(四)音樂教育多元整合
1.點亮主題活動
音樂教育已經融入幼兒園的多項活動,如升旗儀式、特色展示、主題活動等。教師應將幼兒園擁有的豐富音樂資源充分運用起來,在進行主題活動時加入一些唱歌、跳舞、游戲、律動、表演等。努力尋找各領域之間的共同點,尋求領域互相融合的方法,為活動設置相關情境,使活動更加有趣,讓各種教學活動都能吸引幼兒的興趣。
2.整合五大領域
在有關數學的活動中,我們可以加入探索聲音的大小、打擊樂器等內容,讓幼兒玩“你唱我也唱”的游戲來復習數的加法和減法,對幾何圖形還有顏色的相關知識予以鞏固;在語言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幼兒表演故事情節和朗誦故事的方式學習語言,并且在學習時播放一些音樂,幼兒聽到優美的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對幼兒思想品德的教育,讓幼兒的心靈可以受到音樂的感染,將音樂律動“找朋友”加入禮儀活動中,讓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歌曲對答中掌握基本的節奏,了解聲音的強弱。音樂與各領域教育活動的整合,要根據具體內容而定,以自然合成一個整體。
3.浸潤傳統文化
古詩詞音樂《詠鵝》運用在語言活動中,能增強教學效果。這首音樂作品采用五聲調式的傣族風格曲調,輔以鑼鼓配器,表現出了孩子眼中鵝的可愛姿態。由于考慮到幼兒的特點,音域控制在六度以內,沒有過大的跳進,因此曲調簡單、清新。在語言活動中的導入環節,我們可以播放《詠鵝》的音樂,教師隨之朗誦詩歌,講述詩歌的內容。通過音樂導入,語言活動可以更加生動,更富有感染力,當教師朗誦詩歌時,幼兒能夠體會到詩歌語言的韻律美。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一起進行詩詞朗誦會、詩詞對答、配樂朗誦等活動。
4.唱響節日慶典
幼兒園通常會在節日活動中安排歌唱、舞蹈、律動、表演等娛樂活動。在這類音樂活動中,我們可以鼓勵全體幼兒參與,不僅可以參加表演,擔任主持人,而且還可以作為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發起者,討論確定所要表演的節目。在節日的氣氛中,幼兒更容易體驗到音樂活動的快樂,有助于培養幼兒對音樂的穩定而持久的興趣。例如,幼兒園的親子音樂會既是幼兒園音樂會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家園有效合作的有效途徑。親子音樂會是由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家園合作進行的一項活動,這種活動滿足了幼兒的心理需求,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也能夠培養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同時增進親子交流,加深親子感情,深受家長的喜愛。
5.助力區域游戲
為了培養幼兒在音樂分配上的敏感度,在區域游戲設置時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獨具特色的樂曲,讓孩子自己分辨、自由選擇。在玩耍前的準備時間,教師可以給幼兒播放一些寧靜、平緩的音樂,進入到游玩區域后我們可以播放一些富有創造性、啟發性的音樂曲調。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音樂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去干擾幼兒,而是給他們的玩耍創造出一個富有情調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他們的情操。在游戲進入尾聲后,要注意播放節奏明朗、活潑的音樂來提醒幼兒結束游戲,并且在教師的指導下收拾好玩具和游戲材料。
五、家園攜手助力音樂教育
在幼兒的成長環境中,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不可磨滅,原生家庭對于幼兒音樂素養以及音樂天賦的培養起著關鍵性作用。經調查,幼兒園90%以上的家長愿意將幼兒送去參加興趣特長培養班,例如舞蹈、聲樂等,家長在子女音樂教育上投入的財力和精力往往因個人音樂教育方法的不適而事與愿違,破壞了幼兒初步萌發的音樂興趣。因此,家園密切聯系與合作,已成為創設幼兒良好音樂教育環境的必然選擇。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家長理解音樂教學理念的超前性以及獨特性。在家長會上給家長提供可借鑒的教育目標和方法,改變片面重視技能、技巧的傾向,將音樂活動游戲化思想引入家庭教育之中,指導家長在生活中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音樂氛圍。在家長開放日提供音樂活動的觀摩展示,讓家長親身感受幼兒音樂教育的游戲化特點,掌握基本的幼兒音樂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開展各種親子活動的過程中,創造性地設置音樂游戲,讓家長和幼兒在歡快的游戲環境中接受音樂的熏陶。幼兒園和家庭有一致的教學理念,這對幼兒的音樂教育大有裨益。
六、教育智慧啟迪師者情懷
(一)傳承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育者探求教育規律中長期實踐、感悟與反思的結果,也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知識修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智、教育風格等方面素養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傳承,教師作為教育智慧的繼承者,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錘煉以及獲得提升。
(二)溫暖職業理想
教師只有給幼兒塑造出良好的、自由的、開放的學習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幼兒個性以及獨特的音樂表現方式。在國外研究學者眼中,教師的幽默、開朗、快樂、笑聲、熱情、積極參與、靈活、想象是八種良好的個性特征,這其中有半數以上與游戲有關。當教師以適當的方式參與游戲時,幼兒的游戲經歷能得以豐富,并且能起到增加社會交往和認知活動等一系列正面的積極結果。
(三)啟迪美好童年
教師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熱情、風趣以及幽默感,在游戲環節中引導要多于教育,用自己的熱忱打動幼兒,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參與度。讓幼兒在歡快輕松的游戲環節中學習知識,感受音樂的魅力。教師也只有不停地轉變教育視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用科學的精神啟發幼兒,使他們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