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幼小銜接教育改革思路
作者:■文/趙慧玲
發布時間:2023-07-11 16:28:2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科學的幼小銜接是實現幼兒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幼小銜接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重知識發展輕身心發展,重教師講授輕幼兒體驗,重教育結果評價輕教育過程,等等。究其原因是科學教育觀念認識不足,家長“搶跑”心理與利益驅動,應試教育倒逼幼小銜接“小學化”,等等。因此,應理性認識,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走出認知誤區,回歸理性教育,釋放幼兒天性,營造創新的教育環境,加強幼小協同,形成雙向教育陣地。
“雙減”背景下,幼兒園要為幼兒做好四個準備: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這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學習準備,也是幼小銜接中最難以把握的部分,幼兒園容易為迎合家長心理需求而片面追求早學、多學,這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忽略幼兒全面發展,造成幼兒心理壓力大,反而會不利于他們以后更快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幼小銜接是幼兒未來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絕不能將幼小銜接看成是幼兒園教育到小學階段的簡單過渡。下面,筆者根據自身工作實際,針對幼小銜接中觀察到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革思路。
一、文獻回顧
關于幼小銜接國內研究大約起于20世紀90年代,但到2000年以后相關研究才受到重視,近10年的研究成果則更為豐富。梳理幼小銜接相關文獻的過程發現,關于幼小銜接的概念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直觀的字面意義上的理解,將幼小銜接看成是幼兒園到小學的一個過渡,強調兒童學習過程由游戲為主轉向系統化、結構化為主(劉麗偉、李敏誼,2015)。第二種是認為不能把幼兒看成被外塑和刻板訓練的客體(俞文、涂艷國、李露,2019)。
關于幼小銜接的研究視角可以分為兒童視角、家長視角、幼兒園視角、小學視角和社會視角。段蓉(2020)從家長視角研究了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認為家長參與過程中存在顧此失彼、內涵理解偏差、過于重形式等問題。楊玲斌(2022)基于兒童視角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分析,主要強調了兒童的入學準備。曹楠、吳荔紅(2021)從家長視角研究了幼小銜接的困惑,認為家長容易陷入自我主義與科學知識主義的固定思維,對幼小銜接存在誤讀。從小學視角開展的研究強調了幼小銜接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增加幼兒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力(謝文斯等,2022)。蔡芳婷(2022)強調了幼小銜接中家園校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體的合作共育路徑,要明確各相關方責任,完善相關共育機制。歸宏飛(2022)強調了幼小銜接中的“早學”和“搶學”現象。冀毅帆(2022)認為幼小銜接中偏向知識準備與技能學習,忽視了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
關于幼小銜接的研究,學者們的研究基本都證實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單一重知識教育的問題,并從自身教學經歷、工作經歷等出發開展研究,具有更多的經驗主義色彩,但缺少調研和數據支持。筆者嘗試在適當調研的基礎上展開探討,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進行分析,以求能夠使研究具有更大的實踐價值。
二、幼小銜接中存在的教育問題
(一)重知識發展輕身心發展
“雙減”旨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幼兒階段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要遠高于在短時間內提高幼兒的知識儲備。但是從相關文獻和作者的工作中卻清晰地發現,很多家長都較為關心幼兒的學習、識字情況等。如楊雯珺(2021)的研究就提到37.4%的家長對幼兒學習識字和算術的態度是非常關心的,42.5%的家長對幼兒學習識字和算術的態度是比較關心的。筆者在工作中也發現,很多家長在接幼兒放學時會問:“你今天學了什么?”孩子如果說今天在學校參加了什么活動,做了什么游戲,有些家長的回答就是:“那學的是什么?”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在幼兒園啥也沒有學,家長的這種理念非常不利于幼兒的成長。
(二)重教師講授輕幼兒體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雙減”背景下幼小銜接更應科學進行。目前幼兒園講授式課堂仍然占著較高比重,部分幼兒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采用傳統教學法,思想上對組織幼兒游戲活動重視程度不夠。即使是幼兒大班的孩子,在講授式的課堂中也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自控力不穩定,經常會東張西望。在幼兒游戲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幼兒的主體地位體現不足,過多地干預幼兒游戲過程,造成幼兒經常被打擾,無法使幼兒深入參與游戲活動,他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幼兒大多天真活潑、愛動愛說,為了讓幼兒能夠盡早地適應小學課堂紀律,在幼兒園同樣要求他們規范自己的上課姿勢:端正坐好、雙手放桌上,這些都較早地約束了幼兒的活潑天性。在園區設計和裝飾上,將一些識字表、九九乘法表等作為教室裝飾是較為常見的做法,這些更具有學習象征的元素擠占了更適合幼兒趣味性和啟蒙性元素的空間。科學的幼小銜接就是要真正地還教育于孩子,讓幼兒能夠在寬松的環境中學會自主與自律,而不是過早地感受到學習的壓力,扼殺了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
(三)重教育結果評價輕教育過程
“雙減”背景下,傳統的教育理念仍然對幼兒園的教育有著明顯影響。如教師對知識掌握好的幼兒就會表揚更多,而不是對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加以表揚,甚至會有部分教師采用學業評價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評價。從作者與家長的溝通中發現,一半以上的家長重視幼兒在學校的知識學習,想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知識掌握情況,并且有些家長會暗示教師要多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漢字等,不少家長對幼小銜接中沒有學習漢字等內容表示焦慮,不能正確認識幼小銜接中應培養幼兒的多方面的能力。這種重教育結果輕教育過程的問題不僅表現在幼兒教師身上,還有家長對幼兒知識學習的不正確要求上。所以,需要社會加強對家長的引導,改變他們幼小銜接的傳統觀念,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教師為了迎合家長要求而采取不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
三、幼小銜接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科學教育觀念欠缺
教師教育觀念不僅影響其教學實施,也影響其教學效果,因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要具備科學的教育觀。“雙減”雖倡導科學的幼小銜接,但是具體的落實還是在教師,教師創造性地將科學幼小銜接融入課堂才能提升“雙減”實施效果。教師在科學的幼小銜接工作方面落實效果受其學歷、薪資、社會認可度、人員流動性、性別等因素的影響。相關研究發現,不少幼兒園教師屬無證上崗,占比約14.2%,本次調研的結果也與這個占比基本一致。因未接受全面的培訓指導,科學教育觀念欠缺,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操作方法不當、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或是開展工作不到位等問題,因而也就無法做好科學幼小銜接工作,而這也是幼小銜接小學化問題的部分原因所在。科學教育觀念的構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否則認識方面得不到改觀,就無法做到真正解決相關問題。
(二)家長“搶跑”心理與利益驅動
為了能夠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家長紛紛“搶跑”——超前學習,于是在幼小銜接方面就產生了“劇場效應”,使得幼小銜接受到家長過度的關注。“雙減”倡導科學幼小銜接,但是一些家長在聽到這一政策后仍執迷不悟,甚至認為別的家長不“卷”正是自己“搶跑”的好時機。這與很多幼兒培訓機構長期對家長的誤導也有較大關系,與社會上過去缺少對各類培訓機構的約束有關。幼兒園出于招生需要和生存考驗,會趨于迎合家長,使得幼小銜接無法按照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規律進行。“搶跑”心理很難從家長的心中完全根除,因此幼兒園的一些迎合家長的做法要想根除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因而除了需要加強對幼兒家長的引導與教育之外,還應加強對幼兒園的監督。
(三)應試教育使得幼小銜接小學化
部分幼兒園利用眼花繚亂的教育理念吸引幼兒家長,一些不了解的家長在此種情況下容易產生教育焦慮。筆者調查發現,超過75%的幼兒家長對幼兒入學存在焦慮心理,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師也缺乏幼小合作意識,幼小銜接工作基本流于形式。盡管明確了幼兒教育游戲化,但是部分小學仍會對入學的孩子進行排名等,甚至會作為分班依據,這也導致幼小銜接在教育過程中走向小學化。筆者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家長會加強孩子的外語類學習,甚至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性的考試。
(四)不重視幼兒主體地位
在幼小銜接中出現種種亂象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對幼兒主體地位的正確認識和相應重視。從教育角度看幼小銜接是一個教育事件,但是從幼兒視角看,這是幼兒生活的一個重大轉變,離開熟悉的幼兒園,從以游戲為主的狀態進入到以學習為主的狀態,對他們來說這是角色上的極大轉變。因此,研究者們提出了可以組織幼兒討論、分享他們對小學的認識,讓幼兒表達出自己的期待與擔心,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針對性疏導,以緩解幼兒對小學入學的焦慮,強化幼兒內心中期待。同時還提出了小學要積極關注幼兒需要,希望小學教師能夠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能夠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給予幼兒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緩解他們可能產生的不良情緒。雙方能夠在幼小銜接階段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空間,相信幼兒“自然成長”的力量,不過于焦慮,不揠苗助長,這樣才有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四、開展科學幼小銜接的思路
(一)理性認識,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要想落實好科學幼小銜接,就必須要理性認識幼兒教育,要弄清幼兒教育究竟要“學什么”“怎么學”“怎么評價”等,通過科學的教學體系實現幼兒教育的素質化、全面化。為此,首先要豐富幼小銜接的教育內容,通過啟發性較強、符合幼兒年齡層次、尊重個體差異的活動,促使幼兒做好幼升小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幼兒教師要充分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教學中以游戲化教學為主,引導幼兒在身體動作、語言表達、社會適應等方面不斷提升,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教育評價上要以科學評價觀為準,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多元化評價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使每個幼兒都能夠在學習中得到肯定,而不是只重視學習這一項指標。
(二)走出認知誤區,回歸理性教育
“雙減”背景下科學幼小銜接需要教育主體轉變教育理念。幼兒園和學生家長都要轉變自身對幼兒教育的認知誤區,避免因利益驅動而有短視選擇的行為。幼兒園要遵循幼兒教育的基本理念,按照幼兒教育的基本特點開展教育活動,切不可短視化、片面化地為了迎合社會需求將幼兒教育小學化。同時,家長也要明白,人才培養是長期工程,要有長期規劃,幼兒階段的拔苗助長可能造成的是幼兒一生的遺憾。盡管通過短期的學習可以讓幼兒超前一點,但是未來幼兒很可能會產生厭學等新的問題。此外,幼兒園可以通過家園活動、親子課等向家長傳授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幼兒教育,給家長傳遞更多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和家長一起做好幼兒教育。同時,幼兒園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熟悉幼兒教育目標和任務,促進幼兒教育的全面發展。
(三)釋放幼兒天性,營造創新的教育環境
幼兒園的環境也是教育資源,幼兒每天在幼兒園中生活的時間長達8至10個小時,所以為幼兒營造一種適合幼兒天性的氛圍也是極為重要的。幼兒園中的陳設、裝飾等這些是幼兒每天都要接觸的東西,會在無形中對幼兒形成重要影響,必須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幼兒園不僅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幼兒教育中還應堅持以幼兒為中心,在環境建設上體現幼兒對世界的探索和符合幼兒認知的趣味性,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讓幼兒園“活”起來,使幼兒能夠充分參與其中,避免對幼兒的刻板要求,要以合作、參與、幫助的心態組織幼兒活動。面對幼兒教育,教師更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重引導避指責,鼓勵幼兒多思考,培養幼兒獨立性、自律性。
(四)加強幼小協同,形成雙向教育陣地
幼小銜接問題不僅是幼兒園工作者的問題,也是小學教育者的問題,需要雙方協同合作解決。幼兒教師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要做好準備工作,比如可以與小學開展聯合活動,到小學校園進行參觀,與小學生開展一定的游戲活動,組織小學生與幼兒討論活動,幫助幼兒做好心理建設。幼兒園教師主動研究幼小銜接問題,重視幼小銜接問題,在工作中積累更多的幼小銜接教育經驗,才能更好地完成幼小銜接這一工作。小學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加強與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聯系,通過定期交流和共同探討幼小銜接的改革與做法,互通有無,加強溝通,共同探索科學幼小銜接,增進彼此對幼小學段間的了解,形成雙向銜接的教育陣地。幼小銜接不是某一方的教育責任,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只有雙向教育平臺搭建起來了,才能真正實現科學幼小銜接,使幼兒從中受益。
幼小銜接問題一直是困擾小學教育和幼兒教育的重要問題,受到學者們的重點關注。科學幼小銜接是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并快速適應的關鍵,也是決定幼兒小學入學后能否快速融入學習生活的重要工作。過去幼小銜接中存在較多問題,但是隨著幼小銜接問題的暴露,人們關注程度的不斷上升,一些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當前,“雙減”為幼小銜接問題的進一步解決指明了方向,為高質量科學幼小銜接提供了參考,幼兒園工作者和小學教育者要加強溝通,不斷總結經驗,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幼兒園教育的科學化和理性化。
作者單位 甘肅省臨澤縣倪家營學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