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與人的生活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學習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學習豐富多彩的世界民族音樂,能夠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教學策略是教師呈現知識的一種技巧,合適的教學策略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問題較多,教師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帶領學生探索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引入流行音樂激發學生的演唱興趣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手機與電腦,有很多接觸流行音樂的途徑。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流行音樂的內容參差不齊,有一些較為成熟不適合學生學習。因此,教師要選擇符合時代特點、能夠傳遞正能量的優秀作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增長。

例如,在講授《青春舞曲》一課時,筆者便利用流行音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青春舞曲》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認識時間的寶貴與青春的易逝,幫助學生樹立惜時意識。筆者先為學生播放了流行歌曲《那些花兒》,并讓學生齊唱。演唱完后,筆者順勢引入新課:“這是畢業季我們經常會聽到的一首歌曲,很多同學都會演唱。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也是一首畢業季經常出現的歌曲,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聽一聽,會唱的同學也可以跟唱。”此外,筆者還鼓勵學生結合本節課主題推薦一些自己熟悉的歌曲,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帶入課堂,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運用學生熟悉的流行音樂作品進行了導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選擇流行音樂作品時,筆者在課前充分地進行了學情調查,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了學生喜歡、熟悉的音樂作品,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二、利用情境教學加強學生對區域文化的了解

初中音樂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區域文化作品介紹,教師在講授這些地域氛圍濃厚的作品時,可以通過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區域文化的了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情境教學法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貼合音樂作品內容的情境,加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區域音樂是增強學生鄉土之情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以學生熟悉的場景創設情境,利用學生的原有認識激發學生的新認識。

例如,在講授《北方水草茂盛的家鄉》一課時,筆者采取情境教學的方式,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區域文化認識。這是一首藏族民歌,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因此,筆者先向學生展示了具有藏族風情的場景與服飾,并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表現的是哪個民族嗎?”學生通過服飾細節答道:“藏族。”接著筆者利用大屏幕展示了藏族人民生活的場景,讓學生結合這些背景總結作品的演唱特點,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在本節課中,筆者運用情境教學法有效增強了學生對藏族地區風土人情的了解,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深刻了解了藏族音樂作品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的特點,他們對藏族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

三、通過創作背景介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經典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時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歷史知識,增強情感體驗。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見證,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點。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人生閱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以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授《絲綢之路》一課時,筆者便帶領學生了解了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認識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輻射作用,增強學生對現代電子樂的認識。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為學生介紹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帶領學生觀看了絲綢之路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感受絲路的艱險與蒼茫,極大地加強了學生對本課音樂主題的了解。此外,筆者還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絲綢之路》,并問道:“你覺得這首歌曲具有哪個國家的特色?”

在本節課中,筆者鼓勵學生介紹了作品的主題,充分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讓學生在有限的導入時間快速集中了注意力,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了,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利用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音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種特殊手段。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音樂作品時,應該幫助學生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以便于學生演唱。音樂作品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對提升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學生的道德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將情感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要使用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讓學生在正能量的激勵下提升思想道德品質。

例如,在講授《共青團員之歌》一課時,筆者便利用情感教育培養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會演唱《共青團員之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充分了解了歌曲所表達的保家衛國的思想感情,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課前帶領學生欣賞了歌曲《喀秋莎》,接著利用電影片段展示了本課的音樂作品,隨后問道:“這兩首歌曲都是革命題材的,你從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學生回答后,筆者引導學生從歌曲旋律入手,讓學生再次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又讓學生結合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歷程,認識共青團員的光榮與高尚,促進學生不斷努力,積極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品質。

在本節課中,筆者通過分析,使學生充分感受了歌曲所表達的對母親的不舍、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奔赴前線的堅定決心等情感,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了愛國意識。

五、利用樂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樂器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樂器的表現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當今時代,人們很重視個性發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特長的機會,讓學生在樂器的輔助下更好地學習音樂作品,獲得不同的音樂體驗。此外,教師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讓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創作屬于自己的樂曲,讓學生將自己對音樂理解轉化為藝術創作源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實現學生個體的持續進步。

在講授《西班牙斗牛舞曲》一課時,筆者便利用樂器為學生展示作品的內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常用電聲樂器的名稱,增強學生對電子琴、小號的認識。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在課間為學生播放了本課音樂作品,要求學生認真聆聽,并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曲子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學生通過聆聽已有了答案:鋼琴、架子鼓、小號。學生回答后,筆者繼續問道:“這首曲子當中的很多聲音都是一種樂器演奏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嗎?”隨后,筆者利用電子琴現場為學生進行了演奏。

在本節課中,筆者運用樂器展示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了電子琴聲音的多樣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樂器的興趣,學生在筆者的直觀演示下對電子琴有了一定認識,對電聲音樂有了深刻了解,學生的音樂素養有了明顯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音樂素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師要不斷引導,要從細節入手,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學科素養的提升。

六、利用作品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不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更是審美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欣賞旋律之美、節奏之美、歌詞之美與人性之美,增強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音樂賞析是初中音樂教學的一部分,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學習優秀音樂作品,獲得精神力量。同時,教師在講授區域音樂作品時,可以選擇大量的音樂作品,加深學生對區域音樂文化的認知,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持續發展。

例如,在講授《橄欖樹》一課時,筆者與學生一起賞析音樂作品,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電子聲樂的鑒賞能力。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上課之初便為學生布置了問題,幫助學生了解“本首樂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在伴奏中使用了哪些樂器,作者想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之后,筆者為學生展示了各種樂器的聲音,訓練學生的樂器聲音辨識能力,為學生之后的作品賞析打下了基礎。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筆者還采用了小組競爭的形式,學生在集體榮譽感的驅動下,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了課堂教學活動中。

在本節課中,筆者采用連續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了樂曲,引導學生從樂器音色、作品情感兩方面欣賞了本作品,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電子樂器的了解,加深了學生對電子樂器表現力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原有認知,提升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七、利用實踐練習挖掘學生的創作潛能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帶領學生紙上談兵,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演唱技巧轉化為創作能力,從而提升音樂素養。

例如,在講授《鼓手的戰爭》一課時,筆者便利用課堂實踐環節充分挖掘了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定音鼓,知道定音鼓在演奏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的節拍感,讓學生在多感官聯動的過程中了解基本的演奏類型,感受定音鼓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筆者上課之初便帶領學生聆聽了不同音樂片段,讓學生嘗試分辨各種鼓的聲音。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接觸過很多樂器,他們雖然不能準確說出各種樂器的名稱,但能大體描述不同樂器的形狀與大小,筆者利用“聽音辨鼓”的方式有效調動了學生的舊識,加深了學生對定音鼓的印象。接著,筆者又帶領學生用定音鼓演奏了這首樂曲,讓學生從中感受定音鼓的音色、觸感與音域。最后,筆者鼓勵學生運用定音鼓演奏自己熟悉的樂曲,并為學生預留了一定的交流討論時間,讓學生了解不同樂器的組合形式。

在本節課中,筆者從細節入手帶領學生系統認識了定音鼓的外形、結構、音色,了解了定音鼓的材質,學生在聆聽、觀看、實踐的過程中認識了這種樂器,為他們今后的藝術創作、樂曲演奏提供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較強的自主操作能力,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探究活動。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夠調動學生手、腦、耳并用的教學內容,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八、利用合作學習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優秀人才必備的素養,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小組活動的展開,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初中階段,學生個體間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讓學生學會與同伴相處。音樂作品的演奏類型有很多種,比如合唱、樂器伴奏、歌伴舞等,這些都需要學生的通力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示音樂作品的魅力,有效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西風的話》一課時,筆者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合作學習,訓練合作能力,強化合作意識。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合適的聲音體現歌曲的意境,強化學生的氣息控制能力,增強學生的合唱水平,讓學生形成珍惜時間、熱愛生活的意識。本作品的旋律非常簡單,大部分學生都會演唱,所以筆者上課之初直接出示了作品,并邀請學生跟著樂曲的旋律演唱。學生演唱完后,筆者說道:“我們都知道合唱分不同的聲部,雖然有難度,但會使歌曲更加生動、有韻味。接下來就讓我們各司其職,賦予這首歌曲新的生命吧!”接著,筆者帶領學生分聲部合唱作品,并鼓勵學生練習相關聲部。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以合唱的形式演繹了熟悉的作品,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了學生的合唱能力,還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升了學習能力。合唱是初中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一種歌曲表演形式,可以有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總之,初中音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結合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育人作用,為學生展示更多的能夠體現中華優秀文化、區域風土人情的曲目,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增長學生的通識知識,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楊寨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